Workflow
农业科技
icon
Search documents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Jing Ji Ri Bao· 2025-06-25 22:27
Core Viewpoint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China to enhance i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evel and achieve self-reliance in high-leve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1] Group 1: Curr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entered the global first tier, with a contribution rate of over 63% from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particularly in areas like biological breeding and agricultural 5G applications [2] - Despite advancements,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remains low compared to world standards, necessitating a focus on improving this system [2] Group 2: Key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lf-Reliance -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leveraging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ensuring that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integrated throughou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ork [2] - Addressing weaknesse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by seiz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volution characterized by bio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 - Promoting deep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th industrial innovation to ensure that research tasks are aligned with real production and market needs [3] Group 3: Balancing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 Maintaining a balance between self-reliance in innovation and open cooperation,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while focusing on domest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s [4] - Recognizing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vary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ages, which influences thei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s and paths [4] Group 4: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Ke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5] - Focusing on key cor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particularly in areas like core seed sources and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foster original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6] Group 5: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with modern agriculture,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ata plat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sensors and AI applications [7]
新华视点|抢农时 护丰收 多维度保障“三夏”生产
Xin Hua She· 2025-06-24 07:29
"三夏"时节,全国多地进入夏收、夏种、夏管农忙期,各地抢抓农时,多维度保障"三夏"生产。 ■河北:科技赋能夏收夏种一体化高效衔接 衡水市凭借智能化农机装备及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了"收割+播种"一体化高效衔接。 10:00 廊坊市组织、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1.7万余台(套)农业机械投入作业。 ■黑龙江:智慧夏管护航保丰收 位于虎林市的北大荒集团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智能灌排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田。 在双鸭山市,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智慧农业管控平台设计巡航路线。 ■河南:农业科技助力夏种生产 在安阳市滑县小铺镇的高标准农田内,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成为田间"主角"。 ■山西:无人驾驶技术赋能夏收"加速度" 在临汾市襄汾县南贾镇上鲁村的麦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襄汾县积极调配农业机械,保障充足的设备供应。 ■新疆:1.4万台联合收割机助力夏收 为保障夏粮及时收获,新疆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多部门单位,在麦收重点地州市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564个,开通高速公路绿色通道148个。 在鹤岗市,北大荒集团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的农业技术人员与种植户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对耕地进 ...
小麦第一省闯旱关
Hu Xiu· 2025-06-23 07:21
自3月起,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持续高温少雨,伴随多日大风。目前,河南省小麦夏收工作基本结束。为探究今年河南省小麦是如何经历干旱大关 的,记者在5月下旬深入郑州、周口、洛阳、南阳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3天,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梁四清的1200亩麦子便收割完毕。晚饭时,她敬了一起收割的伙计们一海碗酒。与麦粒同时归仓的,还有她从今年开春以来 就悬着的心。 高温,少雨,大风,今年小麦经历的,是她记忆中没有经历过的干旱。 梁四清包的地在黄河滩边,土质是保水性较差的流沙土,需要不停浇水才能保证小麦如期生长。一个春天,12台卷盘式喷灌机不知道转了多少圈。 找水 5月12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伟宗介绍今年前期天气形势时提到:3 月4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且气温明显偏高。4月20日后,在自然降雨与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南部气象干旱有 所缓和,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农谚讲"麦收八十三场雨",但洛阳的这三场雨都没下够。见宜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穆造林时是5 ...
“新”潮澎湃勾勒活力“三夏耕作图” 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儿”
Yang Shi Wang· 2025-06-23 02:25
山东夏玉米播种面积达5234万亩,进度已超九成。今年,智慧农机成为夏种的"主角",全省日上阵玉米播种机达17.8万台。在德州武城 县,农机手驾驶着气吸式单粒精量播种机进行作业,直线行驶误差可控制在2.5厘米内。相较于传统的播种机,不仅能节省下10%的种子,还 能为每株玉米带来更大的空间利用率。 央视网消息:"三分种、七分管"。眼下,各粮食主产区正抢抓农时,全力推进夏种、夏管,这其中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助力农业生产? 一起来看。 稳定粮食生产,秋粮是大头。今年安徽全省秋粮计划面积6469.62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达3120万亩,播种已进入尾声。为了提高播种 质量和效率,安徽主推稻田覆膜机插秧技术,实现自动拉膜、压膜、切膜、机插秧,为农户省去除草、施肥等环节,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水 稻品质。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耿丽艳称:"这种模式能使玉米发芽时间缩短2—3天,发芽率提高15%左右。" 夏种夏管有序展开的同时,全国夏粮小麦收购也正由南向北开展。今年,小麦第一大省河南共准备收购库点236个、仓容560亿斤。截至6 月21日,河南已收购新产小麦467.6万吨,同比增加70.9万吨。从全国夏粮收购 ...
“三夏”生产一线观察丨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Xin Hua She· 2025-06-22 06:30
0:00 眼下,今年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夏种、夏管正同步推进。记者深入全国多地采访发现,满满的"科技范"扑面而来。在良机、良 技、良法的赋能下,现代农业高效运转,"三夏"生产跑出了"加速度"。 良技护航 连日来,江苏淮安淮阴区抢抓农时,开启夏种工作。在马头镇旧县村,当地500亩地正在进行高粱播种,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为秋季丰收打下 坚实基础。 今年,淮阴区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粱种植面积,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多项举措,鼓励农户积极参与高粱种植。 淮安市淮阴区旧县村种植大户张则良在采访中说,今年的政策好,还有技术指导,扩大了高粱种植的面积。农业部门提醒,雨季即将来临,建议 提前播种,同时指导机械化播种。"我对今年充满信心,希望有好的收成。"他说。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农户在进行玉米播种作业。受访者供图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今年计划播种75万亩秋粮作物。除了采用种肥同播,玉米播种还采用了宽窄行种植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让玉米"肩并肩"生 长,亩均株数保持在5000株左右,比传统种植多出500株左右。 封丘县种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杨占一介绍,按照玉米单田提升的技术要求,眼下滴灌带采用宽窄结合铺设,后 ...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预测——我国农业生产将持续增效
Jing Ji Ri Bao· 2025-06-21 22:23
近年来,我国农业推进"双碳"目标进程成效显著,单位农业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水平均低 于美国、西欧、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和全球平均水平。如何减缓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产业的韧性?叶玉 江说,要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协同发力。在生产端,重点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促进农业生产效 率持续提升,提高农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在消费端,积极引导居民调整膳食结构,向更低碳的方向转 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 国农业持续发力,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提升5.1公斤。《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 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426万亿斤,大豆油料扩种持续增效,棉糖果生产稳中 向好,生猪产能调控成效显现,猪肉进口下降,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 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杨振海说。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 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 ...
河北:科技赋能夏收夏种高效衔接
Xin Hua She· 2025-06-19 09:30
新华财经石家庄6月19日电(记者王昆)连日来,河北省夏收夏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科技元素的 深度融入,让这场传统农事焕发出新的活力。 6月19日,气象部门预报河北省多地将迎来降雨。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在完成夏收后立即组织农户抢种 玉米。 在望都县高岭镇侯陀村的田地里,一辆崭新的无人驾驶玉米播种机正在设置监控屏幕,农机的作业位 置、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可以实时监测。 农机手王永忠说:"这台新购置的播种机通过精准的卫星定位,能够按照玉米单产提升的密植要求,自 动精准调节株距,就像给农机装上了智慧大脑,为我们抢种节省不少时间,预计每亩玉米产量能提高 10% 。" 鸡泽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张力强表示,今年夏播期间,全县投入各类智能农机设备20余台 (套)。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智能播种优势明显,日均作业面积从100亩提升到200亩,推动农业生产 向全程机械化、智慧化、高效化迈进。 在河北省衡水市同川开心家庭农场,近万亩"师栾02—1"强筋小麦迎来丰收,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 作业,北斗导航播种机紧随其后,迅速开展高粱播种,大疆植保无人机同步进行除草作业。 同川开心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同川说:"夏收之后紧接着就是 ...
焦点访谈|科技如何点亮农民希望 奏响丰收乐章
Yang Shi Wang· 2025-06-18 13:29
冀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听说来了一台智能收割机,也急忙赶到作业地头参观。 亲身体验查看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识别和统计功能,这位副局长更感兴趣的是将这款智能农机的数据纳入一个智慧信息平台。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三夏",也就是夏收、夏种、夏管,是全年农业生产首个大忙时节。现在,小麦收割已经进入尾声。俗话说,"麦熟不收, 有粮也丢"。我国各地夏收时间差异较大,但小麦适收期也就是几天工夫。要想收得快、收得好,农业机械少不了,科技赋能有力量。记者近日就在河南、 河北、湖北一些地方有了新发现,像智慧农机、无人机在麦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6月11日这天,河北衡水冀州区进入小麦收割高峰期,全区51万亩麦田里正在抢收的900多台联合收割机不仅有本地的,还有从河南、山东跨区而来的收 割机。其中来自河南的收割机跟别的收割机不一样,因为它安装了一套智能辅助驾驶仪。 装上智能辅助驾驶仪,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沿着需要收割的麦田走一周画个圈后,系统自动统计收割面积,智能生成相应作业路径。 有了智能辅助驾驶仪,不仅农机手可以轻松进行操作,智能收割的效果也比普通人工收割得好、效率高些。 农机手张少华从2012年开始加入跨区收割,十多 ...
新科技!可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6-18 11:28
黄曲霉毒素——这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它就藏在你吃的花生、坚果以及大豆里。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通过20多年研究验证:土壤中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作用产 生的黄曲霉毒素,不仅能"随果入壳",还极难清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它为一级致癌物,是农业和 健康领域的"隐形杀手"。 为从源头控制污染,新洋丰联合李培武院士团队,率先将"ARC生物耦合技术"落地推广,目前,含有 ARC菌剂的新洋丰高富专花生肥和大豆肥已经上市,能够有效降低田间黄曲霉菌含量,提高花生、大 豆的产量与品质。 从"治标"到"治本",新洋丰用实际行动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20年研发!"院士团队+头部企业"联手攻坚难题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项聚焦食品安全与绿色农业的创新成果登场,受到特别关注——由中国农 科院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余年研发、新洋丰担纲产业化的"ARC生物耦合技术"重磅发布。 这项技术不需要人为添加"外源菌",而是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进而调节土壤微生态系统。李培武 院士表示,ARC技术在田间收获前就能将黄曲霉毒素产生菌的丰度控制在60%以上。 此外,ARC技术还有提质、结瘤、固氮、增产等多个"大招"!其中," ...
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建设生产运营体系,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收获共赢
Huan Qiu Shi Bao· 2025-06-17 22:58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从哈萨克斯坦的高校院所与农场车间,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棉纺生产 基地,中亚地区国家同中国的农业合作正在触及越来越广的范围,惠及越来越多的民众。近日,《环球 时报》记者赴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农业合作前沿,同当地民众与产业人士一道见证这些共赢成果。 中哈农业交流的 " 种子 " 撒向高校与农场 库万德克是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博士生,致力于在城市农业和温室中通过智能化设备提升 水果和蔬菜种植的水平。多年前,库万德克曾在中国留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12日,在赛福林农业 技术大学举行的一场中国-中亚青年交流活动上,库万德克遇到了来自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 行",这让他喜出望外。 库万德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设施农业领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全球位居前列。库万德克此 前在交流中了解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团队通过对现有温室大棚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作物生产全过程 中温光水气进行智能实时调控,形成了管理服务平台、算法模型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这与库万德克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 "我对中国专家展示的水肥一体机非常感兴趣,希望将它带到哈萨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