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
icon
Search documents
国宝画重点|珍贵的封泥与简牍里,藏着古滇国哪些秘密?
作为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 河泊所遗址近日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1956年,在距离河泊所遗 址约700米的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金质"滇王之印",以考古实证印证了汉武帝赐印封王的历史事件,标志 着滇国从相对独立的酋邦转变为汉王朝郡县制下的特殊政体。 如果说金印是古滇文明的瑰丽象征,那么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与封泥,则是中原制度在边疆落地的直 接见证。 封泥是我国古代简牍文书或物品捆扎结绳处的泥团,通常盖着主人印章,既能标识来源,又能防止被私 拆。一般来说,官方文书资料会采取焚烧、填埋等方式集中销毁,在焚烧过程中封泥发生陶化,因此被 保留下来。 封泥作为汉代文书行政的实物见证,在河泊所遗址出土近2000枚。"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官印封泥的 发现,表明汉中央王朝在滇国故地设立益州郡后,仍保留"滇国""滇王"国号及王号,并以"相"相辅进行 地方治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既保留滇王"复长其民"的传统权威,又通过郡县制将边疆纳入国家行政体 系。 河泊所遗址考古 ...
中新网评:你我携手,共赴一场文明之约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15 00:53
从博物馆热到China Travel,从线下到线上……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不同文 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平台。但同时,网络空间也面临着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 诸多挑战。 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守护文明的深度?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6月10日至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在安徽合肥举办。这次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引领时代新 风尚"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14场分论坛将针对网络文明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话题,比如网络主播培育管理、 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展开研讨,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和社会关注。同时,大会还特别突 出青年网民的主体作用,将发布青年网络文明倡议,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袁秀月)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器型上圆 下方,腹底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它就是国宝级文物何尊。 面对这件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文明,从不是静止的字符,而是流动的 ...
【省文物局】文博游,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
Shan Xi Ri Bao· 2025-05-12 22:44
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博物馆建设,2024年新增国家级博物馆36座,备案博物馆总数达362座。全 省博物馆不断创新,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研发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让文博游成为游客在陕西独 特的文化体验。 "打卡博物馆"成为旅行标配。历史遗迹变身"网红"景点,文博游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陕西,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符 号。 据统计,2024年陕西各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数7200余万人次,文博游成为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 特色展览阅古今 近日,在西安博物院展厅,洛阳游客刘威凝视着文物,发出感叹:"没想到一块不起眼的木头也大 有来头。这个展览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渭桥遗址、北城村墓地。西安真是一块宝地。" 刘威正在参观的是"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 该展是对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进中 华文明探源工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策展人陈斯文介绍,展览展示了考古工作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就,彰显了考古工作传承历史、 护佑文脉的核心主旨。 晶莹剔透的绿玻璃高足杯、五颜六色的铸马赛克玻璃镶嵌 ...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诗
Xin Hua She· 2025-05-09 22:42
人类是何时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适应这片土地的? 近期,西藏日喀则康马县嘎拉乡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迄今为止青 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该考古项目 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早期人类"极地"生存的样本。 玛不错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夏格旺堆告诉记者,该遗址第一期晚段至第三期遗存距今4500年至3000 年,第四期遗存距今3000年至2000年。葬式多样,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石室墓等,葬俗包括俯身直 肢葬、二次捡骨葬等。 其中,在第二期墓葬中发现"叠葬墓",这在西藏高原墓葬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第三期墓葬遗址中 开始出现规格较高的石围石室墓、带分室的大型竖穴土坑墓,出土了西藏最早的青铜链环、滑石珠等。 "第三期墓葬中,我们还发现了西藏已知最早的封堆墓,该发现将封堆墓葬认知记录从此前的公元7 世纪吐蕃时期提前到了史前时代。"夏格旺堆说,"根据墓葬形制的复杂化特征,我们推测此时高原内部 已出现阶层分化"。 第四期遗存中,聚落布局发生大变化,出现了西藏最早的大型石构遗迹。夏格旺堆说:"石构遗迹 的祭祀坑内铺垫的红色沙土上摆放有一只羊 ...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Xin Hua Wang· 2025-05-08 02:51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记者冯源、杨一苗、屈彦 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 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近期相继揭晓。 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均同步入选了"六大"和"十大"。四处遗址分处东西, 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各有特色,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密码? 实证文明宏大气象 从江南丘陵到黄土高坡,从关中平原到淮河之滨,四处遗址实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宏大气象。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 研究馆员说,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为1万年文化史提供的重要实证。 寺洼遗址则为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它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发现了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内 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副研究员说 ...
青春,向西北
窑洞里的灯光亮起,三弦琴拨动陕北高原的晨昏,信天游的苍凉便顺着黄土地的沟壑梁峁流淌……为了 改造旧有的传统土窑洞,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李想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历风雨的场景,让观众在帷幕初升 时便感受到了青春奉献的炽热温度。 这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安建大")倾力打造的原创话剧《青春·向西北》。自3月20日首 次公演至今,一直好评如潮。这出话剧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构思 巧妙的剧情、生动细腻的演绎和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将一幅幅新时代青年矢志奋斗的壮美画卷于光影 交织中徐徐展开。 以匠心为笔,书写青春答卷 "整部剧的素材,都是来源于陕西高校师生的真实故事。"《青春·向西北》总导演、西安建大文化艺术 教育中心主任许志敏告诉记者。从"社会实践"到"创新大赛""日常学习",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 接,演绎出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并以戏剧语言诠释教育家精神,用舞台张力传递教育的温度与 力量。 《青春·向西北》剧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供图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青春·向西北》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 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 ...
多领域专家云集“东方人类发祥地”元谋 共探人类演化与文物活化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2 04:48
5月1日,值此元谋人发现60周年之际,2025中华文明探源·元谋论坛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 县举行,全国各地考古学、古人类学、博物馆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激发文旅 产业发展新动能"主题,从人类迁徙溯源、旧石器考古、遗址价值转化及数字文博创新四大维度,共探 人类演化奥秘与文物活化路径。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金沙江畔的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因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被誉为"东 方人类发祥地"。 中共楚雄州委书记张子建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自2023年首届元谋论坛举办以来,楚雄州在遗址 公园创建、多学科考古、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汲取宝贵经验,开启数字赋能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征 程。"下一步,我们将与各方一道主动作为,将元谋论坛打造为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的全国性学术平台, 以元谋人遗址公园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元谋人'故事。" "元谋人及其文化是华夏大地上古人类遗存的重要发现,对重建东方人类故乡百万年人类史具有不 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称,"建好元谋人研究中心、 元谋人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挥遗址的学术研究、科学普及等的作用是我们 ...
180余件夏商周时期一级文物将亮相“安徽文明史陈列”展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4-30 01:31
原标题:180余件夏商周时期一级文物将亮相"安徽文明史陈列"展 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新阶段,青铜文化高度发达是其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安徽地 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次展览策展人、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程露说,夏商周时期,禹会诸侯于涂山后,夏朝建立,开 启了中国王朝时代。安徽江淮地区既是夏王朝的兴国之地,也极可能是夏王族的谢幕之区。商朝时期, 安徽淮河流域成为商王朝东南锁钥,经济文化影响力延伸到了长江以南。西周时期,安徽地域社会发展 加速,淮夷族群崛起,夷夏为控制铜矿资源而开展的博弈,极大地促进了地域文明一体化进程。 记者29日在安徽博物院采访了解到,"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将于5月1日开始 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对公众预开展。 春秋时期,安徽地域方国林立,淮夷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激荡碰撞, 呈现出多彩瑰丽的文化面貌,至战国时期逐渐融汇于楚文化。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辉煌灿烂的楚 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承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记者 张强) 预开展期间,安徽博物院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对展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 ...
“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在广州开幕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4-29 09:00
中新网广州4月29日电 (记者 程景伟)"王子、质子、国王: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29日在南越王博物 院(王墓展区)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遗骸。南越王博物院 供图 该展览分为"南越王子""长安为质""南越明王""南越鸿门宴"四个部分,通过广东地区出土的160余件(套) 汉代文物,结合文献关于南越国的寥寥数语,以及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多维度呈现第三代南越 王赵婴齐的故事及其时代面貌,再现南越国中期岭南地区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陶屋。南 越王博物院 供图 南越王博物院此前已举办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专题展览。如果说赵佗是南越国的开 创者,赵眜是南越文化的巩固者,那赵婴齐则是南越文化与汉文化深度融合的推动者。赵婴齐丰富的人 汉式铜 生经历以及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岭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 合,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此次展览展出了赵眜遗骸,这是赵眜遗骸15年来首次展出。据介绍,墓主赵眜下葬时身着玉衣。经测 定,其死亡年龄约在40岁至45岁之间。 六博棋、汉式铜鼎、越式铜鼎等汉代文物也在展览中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