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文化中国行丨3000多岁的对“象”、奇幻的昆虫世界……这些博物馆能玩又能学
Yang Shi Xin Wen· 2025-05-17 05:41
明天(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的博物馆,已经有将近7000家,珍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在素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陕西宝鸡,有 着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里馆藏文物48万多件,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代和周秦青铜器为主,"中 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就出现在镇馆之宝:何尊之上的铭文中。 3000年象尊憨态可掬 青铜萌兽话西周 我们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访这里的另一件珍藏:一只3000多岁、憨态可掬的象尊。 总台记者 甘轲晗: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除了庄严肃穆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之外,还有一些生动活泼、寓意丰富的动物形青铜器。今天,我就带大家见 一位特殊的对"象"。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件西周象尊,出土于1974年的宝鸡茹家庄鱼国墓地,它的高度是达到了23.6厘米,重量达9斤,肥硕丰满的体态,堪称青铜器中的"萌系担 当",四只健壮的小粗腿,鼻子高扬,象身之上,凤鸟纹优雅灵动,以云雷纹为衬底,中间又巧妙地填以三角形几何纹,在器盖上饰有四组卷体蛇纹,纹饰 布局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相信大家应该也猜到了它的功能,没错儿,这枚象尊是盛酒器。我们都知道,大象通常 ...
博物馆喊年轻人“做文创” 拉满情绪引领价值
5月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在制作草编蜻蜓冰箱贴。中青报·中青网见 习记者 陈宇龙/摄 大学毕业之前,浙江姑娘徐琳艳习惯在不写论文的日子里反复去一个地方:成立了96年的浙江省博物 馆。在博物馆界,它有很多醒目的"坐标":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玉琮王"、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前 半卷…… 徐琳艳到浙博,却是为了"做手工"。这几年,她收获了各种亲手制作的"文创":亲手修复的陶瓷碗、依 据传统工艺流程自制的油纸灯笼、螺钿胸针……她见到了这家博物馆在10万余件藏品以外的维度。 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将这样的场景描述为"参与式博物馆"——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其内容进行创 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的场所。早在2010年,妮娜·西蒙在其著作里就前瞻性地发问:"文化机构怎样才 能重建与公众的联系?"时至今日,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链接公众已经成为共识,文创被视为"博物馆最 后一个展厅"。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在业内普遍认同"博物馆是有必要做文创的", 在数年探索中,该馆文创经历了"基础文创""五感体验""动态文创"到"立体文创"的迭代升级。 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多年的李思琪说,如何把 ...
国际博物馆日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8条寻访线路“守沪文脉”
Jie Fang Ri Bao· 2025-05-17 01:27
线下,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亮相,上海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老字号、文创企业纷纷参 与其中,集文创销售、教育体验、艺术展演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互动式体验。记者了解到,首场市集于 5月16日至5月18日在徐汇区徐家汇书院广场举办,后续市集还将在黄浦区思南公馆、杨浦区大学路和虹 口区今潮8弄等地接力登场。 当"国际博物馆日"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即将开启一场"沉浸式"文旅盛会。昨天下午,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主会场活动暨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在徐汇区徐家汇书院举办。 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围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主题,全市各博物馆、各区文化和旅游局及相 关主体将推出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演艺、微拍等六大板块主题活动,包括80项主题展览、百余场 线上线下特色主题活动,涵盖知识竞赛、互动体验、音乐演出、文创市集等多元形式。同时,145家博 物馆、73家美术馆将在5月17日至5月19日实施减免费开放。 线上,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大众点评平台参与"守沪文脉,创享未来"文物探寻行动。"守沪文脉"上海 文化遗产主题游地图涵盖热门文物建筑、博物馆、历史街区等,并规划了红色记忆、博物致知、寻根溯 源等8条寻访 ...
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5年来大幅增长 去年1.28亿人次逛川渝博物馆
Si Chuan Ri Bao· 2025-05-17 01:21
Core Insights - The museum sector in the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growth, with a total of 598 registered museums by the end of 2024, including 457 in Sichuan [1][2] - Visitor numbers reached a historic high of 128 million in 2024, showcasing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and engagement of museums in the region [1][2] Group 1: Museum Development -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museums in the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compared to 2020, with 23 national first-class museums, 56 second-class, and 32 third-class museums [1] - The new Sanxingdui Museum in Guanghan has become the largest archaeological museum in Southwest China, covering an area of 54,400 square meters [1] Group 2: Collection Growth -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ctions in the Sichuan-Chongqing museums has grown from over 1.87 million items in 2020 to over 6.72 million items by 2024 [2] Group 3: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 In 2024, the region's museums hosted 1,606 permanent exhibitions and 1,617 temporary exhibitions, along with over 40,000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2] Group 4: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as see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ith over 12,800 new products launched in 2024 and creative revenue reaching 450 million yuan, a 319% increase from 2020 [2] Group 5: Popular Museums - Six museums in the region attracted over 3 million visitors each in 2024, indicating a vibrant and thriving museum landscape [2]
考古成果和历史遗址进馆 多家博物馆焕新登场
Yang Guang Wang· 2025-05-17 01:07
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 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多所考古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焕新登场,将考古成果和历史遗址"搬"进馆内,陆 续面向公众开放。 16日起开馆试运营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除了全方位集中展示1100件(套)史前玉器、石器、陶器 等珍贵文物,一个名为07M23号的整座墓葬出土文物的集中陈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安徽省含 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透露,该墓葬出土约340件文物,其中玉器约210件。 唐军:通过"展中展"叙事的形式,把整个07M23号王者大墓的葬仪做了一个完整的再现,体现了对 后世玉礼形成的传承和影响。 今天(17日)开放的苏州考古博物馆首批展出1200余件(套)出土文物,其中五分之四以上展品为 首次亮相。令人震撼的展品之一便是将近90吨的"孙吴1号墓"的复原重现。这个长15米、宽10米的"庞然 大物",是江浙沪地区至今展出的最大单体文物。墓室由苏州考古人员经过7年发掘后,成功"搬家"到博 物馆,并进行了精细复原。 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所所长程义:以它的级别一定是宗室家族非常高的人物的墓,出土 了铭文砖、吴侯砖、建兴 ...
放下身段,博物馆在Z世代群体中火热出圈
Huan Qiu Shi Bao· 2025-05-16 22:43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设定的年度主题, 而"青年力量"也被纳入了三大分主题之一。在中国,"博物馆热"在青年群体中持续升温,《环球时报》采访了多家博物馆负责人、学者以及Z世代,畅谈当 代青年对"博物馆热"的深度参与以及办展、逛展的多种"新玩法"。 " 科技是手段,文化才是核心 "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公共区域打造的集文化传播、社交互动、青年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交往空间正式亮相,吸引不少年轻 人前来打卡。强调体验感、互动感、沉浸感,是国博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去年进馆参观的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到62.09%。国 博文创负责人、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向《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新一代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和文物互动,并用全新的方式 解读文物、传播文物故事。" 文博热是进入文化提升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什么激发了这一代年轻人对文博的热情?博物馆通识教育家、文化学者姜松认为,首先,这是社会发展进入文化提升阶段的必然结果。经济腾飞之后,中 国正步入文化复 ...
博物馆冷热不均? “大动脉”与“毛细血管”都须激活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说,从过 去"门可罗雀",到现在"一票难求";从过去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可选项,到现在不可或缺;从过去的文 化守护者,到如今成为社会的建构者之一,博物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 构,也必须审时度势,守正创新,于变局中开新局。 高人气的大型博物馆"一票难求"、节假日"顶流"文物所在的展厅人山人海、博物馆打造的冰箱贴成为炙 手可热的文创……博物馆正在深度参与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日常,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冷热不均"也引发 关注。热门博物馆"预约难""人太多",而一些有特色的冷门、小众博物馆不失为新选择。 如何让热门博物馆更好服务大众需求?如何使冷门、小众博物馆"热起来",拓宽游客的选择面?在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探访多家博物馆,对话从业者、观众、专家,请各方人 士为解决博物馆"冷热不均"问题建言献策。 过于火热的博物馆,如何"从容"安放更多人的期待 一家博物馆走上"顶流之路",必定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博物馆的观展体验,是上海的 ...
看中国也看世界
Ren Min Ri Bao· 2025-05-16 22:12
5月9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100天。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 展览创下多项纪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 次与埃及政府合作的重磅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 文物首次来到亚洲。若干中国的精美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认识自我。据统 计,超过70%的观众为了这个展览从外地专程来到上海博物馆,包括大量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为新馆和老馆规划了新的方向。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博新馆建 成开放,坚持"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使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位于上海人民广 场的上博老馆,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外国文物,积极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文明交流互 鉴主题的常设陈列,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展示平台。 认知世界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互动,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有着特别的意 义: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 ...
博物馆日|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上海171家博物馆等你来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16 12:58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5月16日下午,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主会场活动暨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在 徐家汇书院举办。 上海有着171家博物馆,一大批高质量展览近年来不断掀起"文博热","来上海,看文博大展"日渐深入人心,"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成为普遍现象。今年围 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等主题,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上海的博物馆、文物建筑、城市文化空间将融合为一座没有边界 的"博物馆"。 据今天发布的《上海博物馆发展2024年度报告》最新数据,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备案博物馆171座,每14.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4年,上海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个,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 2024年7月19日,上海博物馆,观众在参 观埃赫纳吞雕像。智通财经记者 朱伟辉 摄 近年来,上海一大批高质量展览掀起"文博热","来上海,看文博大展"日渐深入人心,"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的"埃及展"既卖座、又叫好,成为跨年度"现象级大展"。截 ...
青年和技术,如何改变了博物馆?|2025国际博物馆日
腾讯研究院· 2025-05-16 06:53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 es) 为主题,聚焦博物馆如何在社会、科技和环境加速变革的当下持续发挥影响力,凝聚共识。这不仅 是对博物馆传统使命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 面对全球社会和科技的深刻变革,博物馆必须坚持文化核心价值,同时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文 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塑造更加包容、智能和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系统,持续发挥其文化守护者 和创新引擎的双重角色。 国家文物局在今年的 "组织开展2025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通知" 里特别强调,"应重视和发动青年群体力 量。""博物馆通过精品展览和活动,阐释历史文化、呈现社会变迁、凝聚集体认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 青睐与欢迎。同时,突破单向教育模式,将博物馆空间转化为青年表达文化主张、探索社会议题的试验 室,为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1 童祁 腾讯研究院特约作者 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文化领域的当下,博物馆正从传统的文物收藏与展示场所,转变 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社会对话和文化传承、本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