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然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广东高水准推进绿美保护地建设 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态势
中华穿山甲、黑脸琵鹭、紫纹兜兰、中华桫椤……珍稀物种在哪里?大多数栖息在自然保护地里。广东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1361个自然保护地。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 行动,有效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呈扩大 态势。 截至目前,广东已建立自然保护地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 沙漠(石漠)公园、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有效保护了全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 物物种,南粤大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多度持续提升。 深化建设绿美保护地 广东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1956年鼎湖山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 区。长期以来,广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建设,率先在全国以实施省人大议案的形式推动自然保护地实 现跨越式发展,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 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陆域部分占省陆域国土面积15%以上、海域部分占省管辖 海域面积8%以上的目标。广东省林业局制定全省自然保护地规划,为构建统一、高效、规范并兼具广 东特色的自然保 ...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Da Zhong Ri Bao· 2025-06-15 00:34
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日来,全省各地推出各类文博主题活动千 余场,展现山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从一根丝线开始,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之中绣出属于自己的非遗记忆。"6月14日上午,山东博物 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鲁绣体验特别活动,参加体验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鲁绣 的基本针法与构图。 当天,山东博物馆还推出两大展览。"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聚焦清代篆、隶、草、楷、行五体书 法,展出包括王澍、吴大澂、翁同龢、陆润庠等名家书作在内的55件套馆藏珍品。"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 ——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展"依托正史方志、珍稀文献与文物实证,挑选自先秦至清代山东籍或在山 东为官的20位清官廉吏故事,并通过解读青铜器、书画、古籍、瓷器、玉器等70余件文物中蕴含的清廉 基因,立体展现齐鲁清官廉吏故事。 近年来,山东各级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全省目前备案博物馆839家,其中免费开放774 家,各级各类博物馆不断丰富展陈、创新形式,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 在高密市夏庄镇朱家村,版画艺术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传新 ...
一级保护植物广西火桐首现西大明山
Guang Xi Ri Bao· 2025-06-13 02:06
广西火桐因自然繁殖力弱、生境破碎化及历史人为干扰,野生个体一度仅存个位数。此次在西大明山保护区的发现,不仅刷新了该物种在广西的分布纪 录,更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活力,也为破解濒危机制、开展人工繁育提供了新希望。 近年来,崇左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大对保护区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通过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大力打击破坏生 态环境违法行为等一系列举措,西大明山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之所。此次广西火桐的发现,正是生态保 护成果的有力见证。(刘琴 韦录)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广西火桐。 黄院、李伟发 摄 近日,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在开展例行巡护时,发现一株通体橙红色、未见绿叶的奇特植物。时值盛花期,其密集的橙红色花序 如"鞭炮"挂满枝头,在青山绿海中显得格外醒目。为精准观察,保护区启用无人机抵近拍摄,并采集样本,经专家鉴定,最终确认为极度濒危物种——广西 火桐,标志着西大明山保护区成为广西火桐的新栖息地。至此,该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种类增至5种,生态价值进一步提升。据了解,广西火桐 (Firmiana kwangsiensisH. ...
广东高水准推进绿美保护地建设,生态红利加速释放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09 05:36
广东高水准推进 绿美保护地建 设,生态红利加 速释放_南方+_ 南方plus 中华穿山甲、黑 脸琵鹭、紫纹兜 兰、中华桫 椤……珍稀物种 在哪里?大多数 栖息在自然保护 地里。广东是我 国生物多样性最 丰富的省份之 一,现有1361个 自然保护地。近 年来,广东深入 实施绿美保护地 提升行动,有效 保护了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和原真 性,国家重点保 护野生动植物的 物种数量和种群 规模呈扩大态 势。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化建设绿美保 护地 广东是全国自然 保护地建立时间 最早、数量最多 的省份,1956年 鼎湖山成为新中 国的第一个自然 保护区。长期以 来,广东高度重 视自然保护地建 设,率先在全国 以实施省人大议 案的形式推动自 然保护地实现跨 越式发展,是全 国第一个自然保 护区建设示范 省,印发的《关 于建立以国家公 园为主体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的实 施意见》提出到 2035年自然保护 地陆域部分占省 陆域国土面积 15%以上、海域 部分占省管辖海 域面积8%以上 的目标。广东省 林业局制定全省 自然保护地规 划,为构建统 一、高效、规范 并兼具广东特色 的自然保护体系 绘制了路线图, 广东车八岭国家 ...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春季鸟类种群数量大幅增长
Nei Meng Gu Ri Bao· 2025-05-22 03:49
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候鸟监测中,共记录到鸟类10目22科34 属56种3万余只,较2024年春季增加1万余只。监测到的鸟类以雁鸭类为主,其中不乏白枕鹤、乌雕等珍 稀保护物种。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湿地资源丰富,是东北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的重 要通道和集散地,每年4月中旬左右,大批候鸟开始陆续迁徙至保护区内。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保护 区迁徙候鸟种群数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生态驿站"。目前,保护区已记录的鸟类 有346种,包括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5种,直观地反映出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工 作的显著成效。 ...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5-20 07:18
日前,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这不仅是对该保护区生 态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保护区所在地河南省淅川县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 目前,淅川县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脊椎动物500余种,构成完整的湿地生态链。根据近三年 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持续增长,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等19种;二 级保护鸟类灰鹤、栗喉蜂虎等70余种。 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将为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淅川县将以此为 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保护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为维护国 家生态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康帆)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 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总面积约64111公顷,拥有丰富的动植物 资源。 "我们坚持在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传、社区共建方面下足功夫,为探索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务副主任王阳说。近年 来,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