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Search documents
建筑工人参加图书签售活动,不应该被当成“奇观”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27 12:07
一位读者向河南老哥赠送一本书,被拍摄者评价"到处都是好心人啊",同时,拍摄者也没忘记呈现 自己的身份,"你早说,你直接跟我要就行"。赠书是爱书人之间美好的文化举止,"好心人"的说法,降 低了这一举止的美好程度。读者到书店购书并寻求作者签名,这是一次良好的互动,但"直接跟我要", 是把圈内或者社会上"讨书要书"的风气直接带到了签售现场。"对一名作家最好的支持是购买他的书", 摆出可以免费索取的姿态,消解了自愿消费、平等参与的意义。 视频末尾,当陈行甲本人出现在镜头里之后,这段让人尴尬的采访才算结束,谦卑的作者与真挚的 读者,此时才真正实现一次平等的交流,网友感动的正是这一段画面。作家梁晓声曾说:"教养是根植于 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有 很大难度,但以同一原则,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应成为一条基本的自我要求,并融入言行之中。 根据视频描述,这位河南老哥原本与其他人一样,排在队伍中等待签售,后被视频拍摄者发现,在 经过同意后,拍摄者开始了提问,但拍摄者在语气把握、言辞使用方面,存在一些观念与价值观层面的 问题,正是这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态度,给这次读者 ...
倾听尼山2025|德博拉·卡因贝:教育给了我抗争坏传统的勇气
经济观察报· 2025-06-27 10:30
真 正 的 尊 重 , 是 建 立 在 对 差 异 的 理 解 与 欣 赏 之 上 。 正 如 她 对"和而不同"的儒家理念的理解:"我们不需要成为一样的 人,但我们可以选择以尊重的方式彼此相处。" 作者:崔莹 封图:经济观察报 编者按 在2024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讲台上,一位身着非洲传统服饰、目光坚定的女性娓娓道来,其演讲主题是"家庭、性别平等与文化交流:塑造个体成长 与社会稳定的基石"。她的演讲字句平实却充满力量。她指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深刻影响着个体成长和社会稳定。尽管 不同文化和地域下家庭结构和功能各异,但家庭在传承文化、塑造身份、提供情感支持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这位嘉宾还特别强调了女性在教育和家庭中的角色,指出"性别平等对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拓宽视野,挑战 固有观念,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最终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她谦逊、坚定的讲述中,感受到一个母亲、一个难民、一个文化桥梁建设者的真实与温暖。她讲的并不只是理念,而是生命中真实的伤痕与重建 ——她就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 士、爱丁堡大学原大学委员会主席、第54任校监德博拉· ...
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出席第三届发展中国家与国际法论坛
news flash· 2025-06-27 01:45
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出席第三届发展中国家与国际法论坛 金十数据6月27日讯,据外交部网站,2025年6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在北京出席第三届发展中国 家与国际法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华表示,中国愿同全球南方国家携手努力,共同维护联合国和国际法权 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要坚定捍卫主权平等原则,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权凌驾 于国际法之上,试图歪曲掏空联大第2758号决议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 的公然挑衅。要坚持和平解决争端,欢迎更多国家积极加入国际调解院。要促进可持续、共同发展,维 护国际公平正义。 ...
倾听尼山2025 | 德博拉·卡因贝:教育给了我抗争坏传统的勇气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6 10:47
(原标题:倾听尼山2025 | 德博拉·卡因贝:教育给了我抗争坏传统的勇气) 编者按 2025 年 7 月 9 日至 10 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 从 2010 年 9 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 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 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当下,全球政治冲突频发、各国之间经贸壁垒陡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 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是 " 各美其美 · 美美与共 —— 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 ,并设置了 " 文明的起源与未 来发展 "" 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 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 "" 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 "" 文 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 "" 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 " 等多项分议题。 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处和互鉴,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各项分议题,经济观察报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以下是来自 他(她)们的观察、思考和期望。 崔莹 | ...
美国精英高校培养的是自由而无用的“伪君子”吗?
Hu Xiu· 2025-06-25 03:52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evolving valu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lite universities in the U.S.,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equity, diversity, and the impact of public perception on their operations and policies [1][9][18]. Group 1: Elite University Values - Elite universities are seen as breeding grounds for a certain set of values, often criticized for fostering a sense of superiority without practical utility [1][9].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sm, kindness, and wisdom among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which contribute to a culture of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social equality [1][2][8]. - The narrative emphasizes the role of educators and community members in shaping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os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2][3][8]. Group 2: Challenges and Public Perception -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elite universitie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discussions around privilege and acces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admissions processes that may favor affluent students [9][10]. -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mplexities of address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education, noting that standardized testing has been a contentious issue in admissions policies [9][10]. - 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impact of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 initiatives, which, while well-intentioned, can lead to operational challeng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10][11][12]. Group 3: Societal Impact and Future Direction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roader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funding cuts to research projects focused on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which can hinder progress in addressing critical social issues [15][16]. - It highlights the tension between maintaining academic freedom and navigating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recent governmental actions that threaten funding for research related to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14][15][16]. - The conclusion reflects on the resilience of academic values amidst external pressures,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trust and patience from the public to support th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18].
桃生科技集团副总裁何思哲、廖思敏与克罗地亚前总统及摩尔多瓦前总理共商全球贸易发展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 2025-06-24 08:10
2025年5月22日,全球经贸展望交流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佛山市桃生科技集团副总裁何思哲、廖思敏作 为集团代表出席会议,与克罗地亚首位女性总统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Kolinda Grabar-Kitarovic) 及摩尔多瓦前总理杜米特鲁·贝拉基什(Dumitru Braghi )共同探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与投资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克罗地亚、摩尔多瓦始终保持密切友好的双边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多边贸易、绿 色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携手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2024年中克 双边贸易额29.6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26.9亿美元,进口额2.7亿美元;中摩双边贸易额为4.65亿美 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37亿美元,进口额为1.28亿美元。在中克关系、中摩关系友好的环境下,本次 全球经贸展望会议不仅是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的集中体现,更为中克、中摩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议期间,科琳达阁下发表主旨演讲。她指出,全球未来发展的三大关键议题不容忽视: 1.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手段,赋能欠发达地区,实现包容性增长; 2.如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3.如 ...
一个残酷的事实:“男孩危机”正在爆发
Hu Xiu· 2025-06-24 07:16
大家好,我是玉莹。 ■作者与中法文版的书,有意思的是,"田力"也在国内的互联网上正被作为对男性的指代词 从小穿上的"性别束缚衣" 在男孩养育过程中,妈妈们会在很早期就遇到没有答案的难题。比如: 每年高考季,"男孩危机"的话题都会被热议一轮。"男生各方面发育都落后女生"、"大学里男生越来越少" 等现象,也引发了很多男生家长的担忧。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男生占比仅为37% 。更让人惊讶的是,小学里每100名女生对应116.1名男生,而到本科阶段每100名女生仅对应58.7名男 生。 "教育赛道上男孩正在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数据也令人担忧:2021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中,男孩(10.3%)显著高于女孩(7.2%),而这背后,可能 与男性从小被要求"坚强"、难以表达情感和寻求帮助有关。 那男孩们到底是如何被养育的呢? 80后法国资深记者奥蕾莉亚·勃朗特意在成为一个男孩的母亲后,用亲身经验写了一本书《当我生的是男孩》,来"控诉"全社会对男孩养育的偏见、教条 和"错误"。 "如果我生了一个女孩,我很清楚应该如何教她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但男孩的话,我有一堆问题,却完全没有答 ...
中国女孩在东京,打脸“女人不能做寿司”
3 6 Ke· 2025-06-24 01:36
在东京银座有差不多300多家寿司店,竞争很激烈,但女性寿司师傅却屈指可数。而来自广州的温舒祺是其中一位。10年前,她来到东京开始学习语言、 烹饪日料,到如今是东京银座的寿司店大将,这其中到底需要经历什么? 在日本,寿司界向来是男性主导的传统料理行业,女性从业者的比例长期偏低。据伦敦一家旅游杂志3年前的报道,东京寿司学院的院长福江真人估计, 在这个拥有超过3万家寿司店的国家,女性寿司师傅仅占不到 10%。 在日本寿司行业曾有过不少关于性别偏见的流言,当中引发最多争议的是201 1 年的纪录片《寿司之神》 中,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儿子被问及为什么没有 女性寿司师傅,他说:"因为女性会来月经。成为专业人士意味着食物的口味要稳定,但女性的月经周期会导致味觉失衡,所以女性不能成为寿司师傅。" 2019年,东京秋叶原第一家全女寿司料理店主厨在一次访谈视频当中曾控诉行业内的性别歧视,在网上引发了公众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在用性别话题 博取关注——"女性手掌的温度高会破坏食材 " "化妆品的粉都掉进寿司里了"这些争议更加折射了女职人在寿司界的困境。 从事寿司师傅这一职业来源于偶然的念头。最开始是因为兴趣,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的, ...
日本奇怪新国情:男性被家暴率10年翻了7.5倍?
Hu Xiu· 2025-06-20 03: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果酱人,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例正在迅速增加。根据日本警察厅的最新数据,2023年男性因家庭暴力向警方 求助的咨询件数约为2.8万件,较十年前增长了2.4万余件,暴涨7.5倍。 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过去,家暴的讨论往往聚焦于女性受害者,而如今,男性受害者的声音逐 渐浮现,揭示出许多隐藏在社会观念背后的复杂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越来越多男性在遭受家暴,还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再沉默?让我们一起来探 究这一"奇怪新国情"的背后故事。 "男人不是更强壮吗?还能被家暴?"这是很多人听到男性家暴案例时的第一反应。然而,家暴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体力较量,而是权力与控制的博弈。男 性受害者所面临的困境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现实中的复杂处境。 首先,男性在体力上通常占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成为受害者。在许多案例中,女性施暴者可能使用物品(如刀具、器皿)或通过言语攻击来实 施暴力。例如,一位40岁的男性受害者Aさん在接受采访时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