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新华社出图:这次是故宫!
Xin Hua She· 2025-09-29 12:59
20世纪初的故宫 今年 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 请先来一起看几张老照片 这可能是中国照片档案馆里 关于它最早的影像 1900年8月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 入侵的美军随军工程师拍下了它们 宫墙之外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南迁的故宫文物在川陕公路运输的艰苦状况 封装南迁文物的箱子/摄影:姚竣译 新中国成立后 故宫博物院开启崭新篇章 新华社的镜头记录下 这座古老建筑的时代表情 我们整理了100张"新华社出图" 希望这些照片定格下的瞬间 带你重温熟悉的过往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故宫 ↓↓↓ 开篇先来一张"硬核"的 这是1952年的故宫航拍照 当时可没有无人机 那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飞越天安门上空 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摄影记者齐观山坐在飞机上 故宫博物院成立 屡历艰困,惨淡经营 抗战爆发后 1925 年 | 一群勇敢的人 | | --- | | 守护1.3万余箱文物 | | 辗转大半个中国 | | 历时十余个春秋 | | 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 | | 镌刻下故宫"文物南迁"的传奇 | 南迁的故宫文物在贵州被卡车运送的场景 俯拍故宫全景 1952年/俯瞰故宫/摄影:齐观山 1950年/护城河清淤 ...
2025白塔夜话系列活动启幕,两大文化项目落户西城
Xin Jing Bao· 2025-09-28 03:19
据介绍,本届"白塔夜话"除主会场活动外,还包含3个街区联动和文化探访活动,重点围绕"品牌赋能 +场景落地"双主线展开。 街区更新促消费活动以白塔寺、大吉巷、法源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覆盖西城区酒店、博物馆、 景区等文旅业态,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促消费,发挥文保与更新的协同效应。活动还将组织文 化大V分批探访西城区重点文物活化项目,吸引全民参与文物活化实践,探讨活化利用新路径。 活动现场发布了两大文化项目。全国首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对话基地"落户西城。该基地由西城 区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推动,依托该校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构建双向赋能机制。研究院以海外研究中 心与跨领域专家资源,为西城文化国际传播、文旅对接提供支撑;西城区凭借区域文化资源,为研究院 调研、交流提供保障,助力"开放型文化强区"建设。 "都之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举行成立仪式。该基金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与西城区政府 共同发起设立,基金来源全部通过社会募集方式筹集,将专项用于支持西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文 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非遗活态传承、"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活动等,为北京老城保护与文 化遗产传承提供新的支持机 ...
瓷都上云
腾讯研究院· 2025-09-26 10:13
探元计划是腾讯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运用前沿数字科技焕活文化遗产的共创孵化项目。"探元计 划"资助那些从0到1的原创性、前瞻性项目。"探元计划2024"选择在景德镇资助一项基于时域技术的陶瓷 数字化光学孪生解决方案,用以建立"千馆万瓷"陶瓷文化遗产的数字资产版本库。 跟随2024探元计划,我们得以深入探访景德镇。(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窦淼磊撰文)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景德镇。我们从小在历史课本里学过,景德镇瓷器在千百年来的中外贸易史 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直到改革开放,景德镇瓷器外销还在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重要贡献。 但在来到景德镇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当下的具体想象,几乎全由社交媒体塑造:"千年瓷都"如今是手工 艺爱好者的天堂,是文艺青年的乌托邦。琳琅满目的独立工作室、熙熙攘攘的创意市集、短视频里游客 们专注地拉坯、主播们在直播间为"宝子""家人"一件件展示手作人的作品…… 在互联网上,景德镇展示着精致与闲适,"景漂"成了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选择。 景德镇随处可见涂鸦墙 而当我们真正来到这里,一个更为复杂的景德镇逐渐展开。最有人气的文旅地标陶溪川,由老国营宇宙 瓷厂改建。再现了明清瓷器商业街的明清园市集,也是 ...
数览“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成就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Yang Shi Wang· 2025-09-26 08:44
"十四五"时期,我国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推进,1284项主动性考古项目扎实开展。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 族国家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均取得新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和古国时代阶段性划分方案。 央视网消息:国家文物局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上,发布全国文物系统"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 四川省目前建成三星堆、金沙、邛窑、宝墩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等场馆开放运营,江口沉银、 蜀道等博物馆加速建设。"东坡行旅""蜀道金牛""古蜀文明"串联起文物主题游径,将"保护单个遗产"升级为"活化文化线路"。目前以三星堆国 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四川省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成都市全国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规定"在满足安 全、城市设计容量、风貌管控要求下,规划确定保留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不计入容积率、 不计入建设密度",规避城市建设项目范围内因发现历史文化遗存而影响其 ...
文旅新探·秋游新疆|新疆库车:聆听千年丝路回响
Xin Hua She· 2025-09-25 12:58
0:00 晨光熹微,第一缕金辉唤醒了苏巴什佛寺遗址。始建于魏晋时期的这处佛教遗址屹立于新疆库车市却勒塔格山南麓,东、西两寺隔河相望,仿佛 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秋风掠过断壁残垣,卷起历史的尘沙。公元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曾在此驻锡讲经。站在遗址高处迎风而立,仿佛还能听到千年之前, 这片土地上回荡的钟鼓梵音。 库车,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绽放出璀 璨的文明之花。 石窟、古城堡、烽火台……库车市180处文物中,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 2023年,库车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整座城市犹如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漫步其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游客在苏巴什佛寺遗址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清晨的苏巴什佛寺遗址。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在库车市友谊路闹市区,地下七八米深处,藏着新疆首座地下遗址博物馆——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珍贵的汉式砖室墓群。 墓门照墙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中国传统神兽纹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都有何来头?
Xin Jing Bao· 2025-09-25 12:22
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琉 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 大事"。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北京在长城保护、中轴线保护与传承、琉璃河遗址考 古、文创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长城保护累计使用财政资金超5.8亿 长城(北京段)依托沿燕山和太行山山脉分布,延绵500余公里,从东至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 平、延庆和门头沟六个辖区的明长城。北京段长城由于拱卫都城,防御体系完备,建造技术精良,是中 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 落。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是北京城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重要代表,是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的重要标识。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 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市立足这 一崭新起点,出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 ...
海门老街:从“小上海”到文化遗产新名片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9-25 01:31
原标题:海门老街:从"小上海"到文化遗产新名片 漫步老街,南侧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飞檐雕栏尽显古韵;北侧则矗立着欧式立面的老宅,石雕 卷草、科林斯柱头,见证着老海门人"闯上海、下南洋"带回来的建筑智慧。这种"南北异趣"的风格,让 海门老街在近代赢得"小上海"的美誉。 2001年至2005年,同济大学常青教授团队对老街进行精心修复,秉持"修旧如旧"理念,使老街重现 粉墙黛瓦、珠赤雕栏的历史风貌。 如今,海门老街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舞台。微雕艺人李海兵用 指尖重现老街建筑,将历史凝于方寸之间;冬至"千叟宴"、七夕明制婚礼等民俗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 新活力。青石板路上,游客络绎不绝,品尝姜汤面、泡虾等地道小吃,选购"老街伴手礼",感受海门独 有的市井风情。 "海门不老,门向潮开。"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海门老街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续写属于它的时代新 篇,成为台州文化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罗学成) 在浙江台州椒江区,一条仅225米长的老街,正以它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 来越多的游客与学者前来探访。这就是海门老街——一条承载六个世纪风雨、融合东西方建筑精华、延 续海洋文化 ...
从抢救、预防到监测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为全球提供思路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9-24 12:12
以丝绸之路遗址点兴教寺为案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富龙展示了"天—空—地"多 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团队通过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兴教 寺黄土台塬地标位移形变及玄奘塔倾斜的精准监测,让"太空眼"成为遗产防灾的"千里眼"。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侯妙乐团队采用的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已在大足石刻千手 观音虚拟修复、云冈石窟第18窟语义建模、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项目中落地。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 文化遗产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时空认知+智能计算"的中国方案。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布达拉宫的监测系统,如同为古建筑配备"保健医生";"天—空— 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兴教寺和玄奘塔的精准监测;故宫博物院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 落》虚拟修复交互体验,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过程……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专业沙龙24日在此间举行,与会专家分享的案例备受关注。 9月24日,参与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的嘉宾参观故宫博物院大高玄 殿数字馆。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
全球专家聚首北京文化论坛 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
Huan Qiu Wang· 2025-09-24 02:49
Core Viewpoint - The "2025 Beijing Cultural Forum" focuses o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aiming to provide new solution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1][6]. Group 1: Digital Technology in Cultural Heritage - Digital technology enhances the clarity and complet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cting as a "guardian" for artifacts and improving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capabilities [3][9]. -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in smart museums creates immersive exhibition spaces, with 12,000 online exhibitions planned for 2024, offering continuous cultural services to the public [3][6]. Group 2: Glob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s - Exper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presented their experience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radar technology in archaeological site analysis [3][6]. - The forum highlighted successful digital preservation projects, including the digitization of 195,000 artifacts in the Palace Museum and over 500 terabytes of data from the Dunhuang Academy [6][9]. Group 3: Future of Cultural Heritage -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emphasized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like 3D imaging, digital twins, and generative AI in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ensuring safety and public service [7][9]. - The forum called for open collabor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c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lobal digital display platform for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9].
数字化守护文明瑰宝
Jing Ji Ri Bao· 2025-09-23 22:16
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表示,要始终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对象上突出全要素,在 保护主体上突出全覆盖,在保护过程中突出全周期,努力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活态传承和永续利 用。"系统性保护的着眼点在于整体保护,我们将文化遗产与城市视为有机整体,推动从单点保护向历 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人文生态的延伸。系统性保护的落脚点在于价值激活,算大账、不纠结小账, 我们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城市规划、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嵌入城市发展大系统,让历史文 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新时代,故宫博物院的使命就是真实、完整、负责任地传承故宫承载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故宫建设已将近30年,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故 宫藏品195万件,目前已采集100多万件。未来我们计划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使故宫的195万件文物都 得到数据信息采集,之后共享给公众。"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 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 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