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交流
icon
Search documents
“视界交融: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水彩作品国际巡展”在布鲁塞尔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6 09:40
人民网布鲁塞尔5月16日电 (记者牛瑞飞)作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开馆十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由鲁迅美术学院与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 的"视界交融——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水彩作品国际巡展"于5月1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隆重开幕。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文化参赞高炜、布鲁塞尔首都大区议会议员拉蒂法·艾特巴拉(Latifa Aït-Baala)、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龚毅、比利时外交部 代表、布鲁塞尔圣吕克艺术学院教授Simone Schuiten,以及多位中比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当天,参展艺术家与比利时观众开展深入交 流,展览现场气氛热烈、反响积极。 本次展览是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亦是中国水彩画作品首次以大规模、高水准的方式集中走上国际舞台。展览将于5月15日 至6月15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展出,此后还将巡展至至韩国国立全南大学美术馆和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 活动现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活动现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展览共展出48件水彩画作品,来自中国31所高等美术院校,涵盖"转型与融合""挑战与突破""重塑与自觉"三个单元,集中呈现老中青三代中 ...
走访现代口岸,感受古道驿站(边城见闻)
Ren Min Ri Bao· 2025-05-15 22:08
就读于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老挝学生参加勐腊县"中老 边民大赶摆"活动。 王 子摄 位于勐腊县的关累港口岸俯瞰。 查 巍摄 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老挝学生正在上中文课。 本报记者 屈 佩摄 图片来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审图号为云S(2023)46号 旅客乘坐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到达磨憨铁路口岸。 黄远飞摄 从中国一侧的磨憨出境,乘上列车,穿过隧道,不到10分钟,就到达老挝境内的中老铁路首站磨丁。 一个"磨丁",一个"磨憨",从名字就可推测出,这两个地方有很深的渊源。是怎样的自然环境、独特历 史,造就了这一名称相连的中国泛亚铁路进入东南亚的重要出口? 历史上,喃通村生产的盐不仅供应当地,还通过马帮和商队,沿着崎岖山路进入中国。 由此向西北约200公里,老挝丰沙里省,雾气散去得要更晚一些。 原来,发源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南腊河,在中老缅三国交界处汇入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蜿蜒 的河谷提供了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南腊河傣语意为"茶水之河","磨"则意为"盐井":"磨憨"是"富裕 的盐井","磨丁"是"稳固的盐井"——两个边境小镇的名字,藏着古代茶与盐的记忆! 这里正是茶马古道重要节点。明清时期,中国的马 ...
特稿|在各自现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中拉双向奔赴的四季故事
Xin Hua She· 2025-05-13 13:47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特稿|在各自现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中拉双向奔赴的四季故事 向阳花开春常在,墨西哥佩尼亚斯科港居民用电不愁了。 在水草丰沛的地方,各种花卉把太阳的光和热转化成大自然的美。而在墨西哥西北部索诺拉州沙漠 地区的佩尼亚斯科港,长年干旱、高温、光照时间长,光伏项目如同盛开的"太阳花",把光和热转化成 当地居民梦想的电。 4月的一天,47岁的当地居民何塞·加尼卡从冰箱里取出食材准备晚餐。"不用为储存食材发愁"这一 看似平常的需求,他以前不敢想象。"以前供电很不稳定,经常停电。"加尼卡说。 这一切随着中国企业承建的佩尼亚斯科港光伏电站二期工程交付投产发生了改变。 新华社记者陈瑶 陈寅 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13日在北京开幕。经过十年悉心耕耘,中拉 论坛机制已成为中拉平等对话、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 岁月流转,四季更迭,中拉整体合作的精彩画卷徐徐铺展。绽放在墨西哥沙漠里的中国"太阳花"、 风靡中国健身达人圈的巴西莓果泥、翱翔在圭亚那稻田上的中国农业无人机、晋升中国花卉市场"新 宠"的秘鲁朱顶红……一个个跨越山海、连接中拉的动人故事,成为十年来中拉构筑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对 ...
“汉语桥”以赛为媒 尽显文化交流风采
"汉语桥"作为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赛制体系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了系统化、 分众化、媒体化的中文比赛框架,累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质量 与学习成果的平台。 (责编:郝孟佳、李昉) 未来,举办方应继续借助科技力量,完善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探索将情感认知、文明解读、文 化传承等深层次能力纳入中文人才选拔与培养范畴,以进一步提升比赛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面向世界和未来,"汉语桥"不仅是各国青少年展示才华、彼此学习借鉴的平台,更是连接不同文化、促 进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对话的桥梁和纽带。 "汉语桥"比赛特色鲜明,不仅考察汉字书写、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还注重对文化理解的深度挖掘和展 现。赛事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如"汉字九宫格"环节,既考验选手的中文基础知识,如汉字 笔画顺序,四字成语运用等,又激发其思维敏捷性和创意能力;他们需在短时间内完成规定命题,这既 是对其汉字掌握程度的测验,也是对其应变能力的锻炼。而"我与汉语的故事"Vlog创作,则让选手以第 一人称讲述自己与中文的不解之缘,展现跨文化交流的情感与温度。 (作者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 ...
加强人文交流 传承伟大友谊——习近平主席贺信为中俄人民相知相亲注入新动力
Xin Hua She· 2025-05-08 16:53
当地时间5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和平薪火 时代新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伟大 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人文交流活动"致贺信。 中俄各界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贺信精辟阐述了中俄传承伟大友谊、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现实意 义,并提出殷切期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俄两国 要开展更多连民心、接地气、有温度的人文交流活动,夯实两国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促进两国 人民更加相知相亲,为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添新光彩。 铭记共同的历史记忆 当地时间5月7日晚,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帕什科夫宫大厅活动现场。当宣读习近平主 席贺信时,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台长列别杰夫仔细聆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团 结"是习近平主席贺信传递的重要信息。习近平主席贺信中多次提到"共同"一词——"共同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不断焕发新活力""希望两国媒体共担使命", 他对此印象极为深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我们两 国紧密团结在一起,并肩战斗,最终取得胜利。"列别杰夫说,纪念伟大胜利 ...
镜观·回响|好邻居 真朋友
Xin Hua She· 2025-05-07 23:53
当地时间5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欧亚大陆,友好邻邦。大国外交,再启新章。 中国和俄罗斯山水相连,友谊深厚。从高层交往,到民间交流,一个个光影瞬间,讲述着好邻居、真朋友间的段段佳话。 深入交流,定向把舵。密切互动,深化友情。元首外交引领中俄关系不断向深向实。 2025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 2024年5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 外广场为普京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2024年5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小范围会晤。 2024年5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共同出席"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并致 辞。这是两国元首共同欣赏由中俄两国艺术家联袂呈现的精彩文艺演出。 2023年3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是普京在乔治大厅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2019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 ...
民心相通助中俄关系从容前行(环球热点)
建交近76年来,人文交流始终是推动中俄关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 础。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期间,中俄双方举办了数百项人文交流活动。双方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 更加稳固,为两国关系高水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俄人文交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呈现扩展态势。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关注度和好感度不断提升。" "Bravo!""《咏春》,哈拉少!(俄语"谢谢"之意)""再来一次!""感谢你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艺 术!"当地时间5月1日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落下帷幕。观众长 时间的欢呼声与掌声为《咏春》在俄罗斯的6场演出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是中俄人文交流的又一生动例子。自去年5月"中俄文化年"开幕以来,双方举办了一系列接地气、连 民心、有热度的人文交流活动,进一步释放两国文化合作潜力,为中俄友好的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的相 知相亲注入新动力。 作为中俄电影领域最新合作成果,合拍影片《红丝绸》于今年2月20日在俄罗斯上映,取得了6.88亿卢 布(约合6000多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1927年,中国和苏联两 国革命者并肩作战,成功安全护 ...
特稿丨人文交流拉紧中俄人民相知相亲纽带
Xin Hua Wang· 2025-05-06 08:00
新华社北京/莫斯科5月6日电 特稿丨人文交流拉紧中俄人民相知相亲纽带 新华社记者耿鹏宇 从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到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 金》在华震撼登场,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俄首都莫斯科,到中国多地举办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 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蓬勃发展的中俄人文交流活动,已成为深化两国关系、推动文明互鉴、促 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数百项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蓬勃开展,一场场文化盛宴架起 一座座沟通的桥梁,有力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 语言学习架起深入沟通桥梁 "我叫玛丽亚,我正在学习中文,很高兴认识你。"在莫斯科河河畔,一名女孩迎面走来,用俄语确认记 者是中国人后,便切换中文做起自我介绍。 玛丽亚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大二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她笑着说,自己的中文还 不是很好,只会一些日常用语。在她看来,中文文字优美、充满魅力,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能够在中文 领域继续深造是她的梦想。 如今,走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一声声亲切热情的中文问候。"你好""是中国人吗""欢 迎""再见"……看到亚洲 ...
专访丨“中俄关系开创大国相处之道的新型范例”——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永全
Xin Hua Wang· 2025-05-06 08:00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专访丨"中俄关系开创大国相处之道的新型范例"——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 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永全 新华社记者侯悦 "中俄关系开创大国相处之道的新型范例,有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 方向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永全日前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 示。 李永全说,中俄构建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大国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成为动荡变革 世界中的重要稳定力量。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李永全表示,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俄两国人民为这场胜利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两国人民分别在亚洲和欧洲主战场英勇顽强抗击侵略者,共同赢得伟大胜 利"。 李永全指出,作为当今世界重要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在国际秩序构建方面拥有广 泛共识。面对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两国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在联合国、上海合 作组织、金砖等多边平台深化协作,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更多平衡与公正,彰显两个大国在全球事务中 的责任与担当。 李永全表示,中俄两国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原则,2024年双边贸易额创下新高。他指出,个 ...
深化人文交流,传承中俄世代友好
Ren Min Ri Bao· 2025-05-05 22:17
2月,俄罗斯中小学师生在莫斯科观看中国书法展示。 本报记者 于宏建摄 中俄旅游合作不断升温,两国人民越走越亲。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政策恢复实施后,越来越多中国游 客奔赴俄罗斯,感受莫斯科"金环小镇"童话般的风光、欣赏摩尔曼斯克的极光之夜、邂逅贝加尔湖的冰 雪奇缘等。俄罗斯游客赴华旅行目的地不断拓展,从广州、上海的现代都市风貌,到三亚的碧海蓝天, 再到黑河、满洲里、珲春等边境小城……双向奔赴的旅游热潮,让中俄人文交流画卷更加多彩。 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中文日"活动上,当地学生表 演武术节目。 亚历山大摄(新华社发) 中俄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文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具有重要作用。互办主题年是 中俄人文交流的优良传统,也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特色和亮点,受到两国人民普遍欢迎。2023年,习 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商定2024—2025年举办"中俄文化年"。自去年5月"中俄文化年"开幕以来, 5月5日,俄罗斯观众在莫斯科参观"食味中华——中华古 代饮食文化展"。 本报记者 白紫微摄 双方举办一系列接地气、连民心、有热度的人文交流活动,进一步释放两国文化合作潜力,为中俄友好 的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