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小盐粒释放大能量
Xiao Fei Ri Bao Wang· 2025-06-17 02:43
本报记者 赵 曦 □ 唐 瑞 在盐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国盐业发展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盐业又将如何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日前,由中国盐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盐协会")主办,天津科技大学、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沽盐场")协办的2025中国 盐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会上,来自全国盐行业、盐产业链相关企业以及科研院校的26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盐粒虽小,关乎国计民生 随着工业社会到来,盐不再只是餐桌必需品,更成为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大量用于氯碱和纯碱等下游产业。 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刘旭则从食盐零售现状出发,对食盐消费品制造企业提出了建议:盐企要从"必需品思维"转向"产品思维"; 适应不同消费场景需求,对不同烹饪场景需要使用的产品分类更加明确,例如推出适用于关东煮、快手菜、汤羹等场景的不同产品;创新食盐品 类,例如推出椒盐牛排所需的胡椒盐、腌菜盐等;优化包装设计,避免同质化包装。总之,企业要"离消费者近一点"。 中盐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王小青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原盐产能仅为300万吨左右、产量250万吨。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原盐产能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Xin Hua She· 2025-06-16 05:36
6 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向当地 居民和游客挥手致意。 "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 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2023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街区入口处展厅的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仔细察看。 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千百年时光宛若在这里定格一般,诉说着江南文脉的深厚底蕴。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古城苏州走过2500多年。全长1600多米、占地约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沿着街区的石板路,总书记走进古街巷。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 一架绣绷、一副眼镜、一枚钢针、一缕丝线,深研刺绣技艺40多年的卢建英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 ...
大运河滋养的非遗之花绽放欧洲——“运河非遗·绽放欧洲”文化展示活动在布鲁塞尔举行
Xin Hua Ri Bao· 2025-06-14 23:02
千年运河韵,世界共潮声。当地时间6月12日下午,"运河非遗·绽放欧洲"文化展示活动亮相比利时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作为"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的重要内容,本次活动由布鲁塞尔 中国文化中心、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以中国大运河文化为纽带,通过精湛的非遗技艺展示与生动的 文化交流对话,向欧洲观众生动呈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距正式开幕尚有一小时,活动现场已人头攒动,众多自发报名的当地民众满怀期待早早抵达,其中 不乏许多年轻面孔。江苏代表性非遗项目展台前,上手体验者络绎不绝。"太美了!""太神奇了!""这 简直不可思议!"此起彼伏的赞叹声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可看、可玩、可体验"的模式,让古老非 遗成为热追对象,不少年轻观众争着上前体验、摆pose、合影打卡。这一刻,非遗成为了跨越国界的交 流语言。 蘸墨、覆纸、刷印,一幅"连年有余"图惊喜地出现在柔软的宣纸上,观众在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 人的指导下,感受古代"复印机"的神奇魅力,带走一份亲手制作的独特纪念。在苏绣展台前,青年观众 Racha在体验后直呼:"太不可思议了!一根这么细的丝可以再劈成300多根!"看到一根丝线在绣娘手中 一次次被劈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Xin Hua She· 2025-06-14 15:56
Group 1 -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has been emphasized by Xi Jinping, highlighting its role in carrying the genes and bloodli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belongs to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1][3] -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re being utiliz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the use of new materials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equipment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Yungang Grottoes [2][3] - Digit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AI, are being employed to recreate artifacts that are difficult to restore physically, as demonstrated by the Sanxingdui Museum's 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bronze relics [3] Group 2 -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re being implemented to engage students with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hands-on experiences in bronze casting at the Baoji Bronze Museum, which has attracted over 150,000 students this year [5] -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technology is evident in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s offered at cultural sites like the Longmen Grottoes, enhancing visitor engagement [6][7] -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s being promoted as a pilla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efforts to create high-quality cultural experiences in cities like Luoyang [7] Group 3 - The ceramics industry in Jingdezhen is experiencing a revival through innovative designs and modern marketing strategies, attracting young entrepreneurs and increasing public interest [8][9] - The global recognition of Dunhuang studies has been enhance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showca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global dialogue [10]
敦煌召唤着我们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敦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正以年轻的方式重焕新生。这一年来,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 召唤·敦煌》的创排与演出,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唤,是如何在当下引发共鸣、唤 起情感的。 记得自己最初与敦煌结缘,是一次音乐创作。2021年,我创作了歌曲《飞天》,想用流行音乐重新诠释 敦煌壁画自由、灵动、超然的美。没想到,年轻人留言热烈,他们说以这首歌为切入口,第一次认真地 走近敦煌、了解敦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恰当的"打开方式"。 我始终相信,文化传承离不开"动人",而动人的前提是"走心"。让年轻人靠近,讲述传统文化便不能板 着面孔,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只有当年轻人觉得"这与我有关""我听得懂""我愿意表达",传统文化才会 更加生机勃勃。 这也是我参演《受到召唤·敦煌》的初心。剧中我一人饰演1935年的常书鸿与2035年的张燃。常书鸿放 弃巴黎生活,只身奔赴西北大漠,燃尽一生接续文化的薪火;张燃则是未来的数字文保工程师,用科技 手段点亮壁画生命。一个是"燃尽",一个是"点亮",两个人物跨越百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敦煌。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精神资源,是因为它穿越时间的 ...
第九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在济南开幕
Qi Lu Wan Bao· 2025-06-13 09:03
中医药大会聚焦建构"文化传承+科技赋能+集群联动"的中医药集聚发展体系,会上发布了中医药品牌文化赋能工程、中医药品牌全球共建 计划和中医药健康新消费促进行动,并发布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医药研学推介名录"岐黄十二宫",签署中华老字号商文旅融合共建倡议书, 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概念设计方案也在大会上全新亮相。 全国老字号"城市礼物"大赛于博览会开幕当天同时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字号企业积极参与,甄选最具地域文化特色和品牌底蕴的匠心 之作,生动展现老字号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活力。6月14日将召开老字号城市手伴策划设计分享会,聚焦"解码老字号的文化基因与重构IP价 值、老字号知识产权、品牌营销迭代" 等核心议题,共探老字号文创新密码,同时公布大赛结果,助力老字号企业从地方名片走向更广阔 的市场舞台。 据悉,博览会展期三天,展览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精心打造各省团组、中医药国粹、中华美食、中华名酒、中华调味品、匠心非遗、 文化创意等主题展区。集中展示来自全国各地老字号企业的匠心产品、国货"潮品"以及世代传承的独特技艺,全方位呈现老字号品牌的深 厚底蕴与创新成果。 6月13日上午,第九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在山东国际会展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全省每年开展上千场
Si Chuan Ri Bao· 2025-06-12 03:29
6月5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万汇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来到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在专家的指 导下"看""闻""做",实地体验中医药文化。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如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省各类学校里基本实现全覆盖。 中医药课程一直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天立春雨学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学校老师张茂介绍,为增 进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学校专门设有两间中医药教室以及一间用于学生实操的芳疗室。 今年端午节期间,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的专家走进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儿科专家李玲、董星为同 学们讲解了艾叶、香附等药材的作用和功效。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绵阳市游仙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 科的医生来到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开展"博物馆里的中医药奇遇"主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学生 们讲解了针灸铜人的精妙"机关"与重要作用,带领他们认识人体穴位,定点穴位、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 疗法互动体验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除了各类科普宣传,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实操"活动,同样激发了青少年的热情。 近日,一场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的四 ...
芜湖铁画,从古镇街巷走向国际展台(新国潮)
融合了素描表现手法的铁画。 戴维斯夫妇正在观摩、了解铁画制作技艺。 铁条在火与锤间反复淬炼,柔中带刚,如墨泼白宣,却又处处藏锋,铁的铮铮质感与国画的诗意气韵交 融……在安徽芜湖鸠兹古镇,一面高达十余米的白墙上,一幅名为《天下徽商,兴于鸠兹》的巨幅铁画 吸引不少游客。这幅铁画面积逾百平方米,远观如山水长卷,近看则是铁丝勾勒的徽商人物与巍峨群 山,舟车行旅,神态毕现。 千锤百炼守匠心 "以铁作墨、以砧为纸、以锤代笔、锻铁成画"是芜湖铁画的写照。芜湖铁画于清代康熙年间形成体系, 一代代匠人吸取剪纸、錾刻、砖雕等艺术之长,融合国画中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崛的艺 在芜湖赭山脚下的铁画博物馆里,前院陈列着一幅幅熠熠生辉的铁画作品,后排小楼则设立了诸多传承 人的工作室。火光映照间,锤声阵阵,伴着悠悠古曲,铁匠师傅们或踩动点焊机,或挥锤击打铁钳,现 场制作让游客感受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 储铁艺正在制作铁画。 术特征,创造出这一明暗对比鲜明、具半浮雕感的独特艺术形式。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储铁艺,出生于铁画世家。他的外公 ...
发挥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专题深思)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22:11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 略行动。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文 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强调"历史文化 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 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等;5月19日至20日在河南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文旅融合前 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前不久印发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 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并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 施取得重要进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 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既要保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又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对城市更新的 ...
让文化流淌,让历史流芳(金台随笔)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2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尘封在历史中,而是或隐或现地流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待慧眼去发现,留 给慧心去造化。"实事求是"的传承发展,恰是一个生动案例,既清晰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 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 厚滋养",也有力佐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 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实事求是",源自汉代的思想火花,为何至今仍绽放光芒?笔者有幸跟随一个采访团造访湖南长沙岳麓 书院,在那里收获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启示。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西汉时期的河间献王刘德,搜集整理先秦古书,后人评 价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有是 理,故实有是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自汉以降, 无论宋明理学还是明清实学,都能找到实事求是的影子。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早在南宋时就因"朱张会讲"而闻名海内,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在近代以后备受 有识之士推崇。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受到"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