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文化遗产保护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He Nan Ri Bao· 2025-06-11 23:41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放。该馆是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 目、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 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殷殷嘱托,砥砺前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提高考古发掘和 研究阐释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璀璨星火,汇聚成照亮中原大地的时代光 芒,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征程中,交出文物战线"守护文明根脉、赋能 民族复兴"的优异答卷。(记者 张体义) 责任编辑: 何山 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我省"探索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亮点。 河南大遗址规模大、级别高,连片分布,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遗址博物馆通过对考 古发掘与遗址保护成果的阐释与表达,成为连接考古研究成果与观众的桥梁。近年来,依托贾湖、大河 村、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殷墟、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大遗址,河南遗址博物馆建设成 ...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图①:梁忠美(右)指导绣娘做刺绣。 用一只手"绣"出别样人生 图②:阿牛阿呷(右)在指导绣娘绣彝绣。 图③:王秋雨(左)带领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蜡染工艺。 图④—图⑥:"依文·中国手工坊"出品的刺绣纹样产品。 (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刺绣,又称针绣,是一种绣针引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的古老手工艺。 布依族刺绣题材丰富、彝族刺绣大胆灵动、苗族刺绣瑰丽多姿……神州大地上,孕育了风格迥异的 刺绣品类。尽管特点不同,但每一种绣法,都凝聚了绣娘们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刺绣艺术开始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生活、 走向世界。 如今,刺绣已不只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而是与千行百业彼此交融、互相辉映。万千绣娘正以"指尖 技艺"织就"指尖经济",她们绣喜爱之物,绣心之所向,绣精神所托,也"绣"出产业发展的美丽新画 卷。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绣娘,听她们讲述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梁忠美—— "这只蝴蝶的造型设计挺别致""平绣的针法改进了很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绣娘学员们轻 ...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Xin Jing Bao· 2025-06-11 13:53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集体记忆,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 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强调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 好、传播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编者按: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珍贵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 来的精神纽带。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守护这份宝贵财富、推动其传承创新,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 命题。本文从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文明互鉴的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索 文化遗产在国内传承发展的全新路径,同时展现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创新赋能,激发遗产时代活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外交价 值。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数字敦煌"项目的全球共享、非遗技艺的时尚化表达……这些创新实 践让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以鲜活姿态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 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瑰宝。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密码,更蕴含着 ...
农耕智慧  历久弥新(新时代画卷)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08:19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鸟瞰什川古梨园,青山作屏、黄河为带,蔚为壮观。 宋朝军 张敬德摄影报道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是以鱼、 蚌之间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 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 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 源的复合养殖系统。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当 地先民在漫长的梨园生产管理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了"天 把式"高空作业和高杆吊枝等独特农作法,掸花震虫和烟 汁杀虫等绿色植保措施,复合种养、以水带肥等生态庭院 模式,以及土窖贮藏的传统保鲜方式。 图为在什川古梨园,果农采用"天把式"高空作业方式给梨 花传粉。 图为在德清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养殖户正在采蚌。 周 兰摄(人民视觉)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孩子们在什川古梨园的梨树下玩耍。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德清欧诗漫珍珠博物院内,一艘宝船镶嵌了超200万颗珍 珠。 窦 皓 周 兰摄影报道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当地独特的地理位 置、气候条件和悠久历 ...
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Xin Hua Wang· 2025-06-11 08:18
大丰瓷刻以瓷器为载体,以钢凿、铁锤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质地和凿刻后产生的崩瓷效果,将 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结合在一起。 大丰瓷刻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设计、渡稿、雕刻、赋色、整理、装饰等步骤。其中,雕刻是核心环节,精 度要求极高,要求留瓷技艺精准,使作品与设计稿样严丝合缝。 原标题:镜观·非遗丨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作为大丰瓷刻第五代传承人,今年46岁的大丰人陈银付从事瓷刻技艺已有三十余年。人物、山水、花 鸟、书法……着墨于纸上的事物,陈银付努力"绣"于瓷器之上,观有墨色,触有手感,既有洒脱的书画 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得益于深厚的美术功底,陈银付将油画、国画、书法等各种技法 与瓷刻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摸索总结出点刻、单划线、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大丰瓷刻特色技艺,提 升了瓷刻的艺术表现,拓宽了瓷刻的艺术表现形式。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江苏大丰民间自古就有逢红白大事时众邻居或亲友借碗盅给主家办事的习俗。为区别碗盅所属,各家在 其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特殊记号,后有人在碗盅壁面凿刻花草、动物以及人像,大丰瓷刻由此萌生、流 传。2021年5 ...
美国作家贾和普:千年蜀道是文明互鉴“活化石”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1 08:18
中新社四川广元6月10日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千古绝唱让古蜀道成为中华文化经典 意象。在大洋彼岸,年过八旬的美国老人贾和普(Hope Justman)从欣赏唐代名画《明皇幸蜀图》到写作 《剑门古蜀道行走记》(Guide to Hiking China's Old Road to Shu),用二十五载徒步之旅丈量这条千年古 道。 这一古代天险如何转变为文化长廊?中国古代交通遗存何以与不同文明对话?如何以跨文化视角解 码蜀道海外传播?今年,贾和普再次来到四川广元徒步蜀道,中新社"东西问"独家对话这位美国"蜀道 迷",分享她的蜀道故事以及对中国古代交通文明当代价值的思考。 中国道路文明与西方罗马道路几乎同期发展,命运却截然不同。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古道路无人 修缮,渐渐消失;而中国道路网络却在朝代更迭中不断修缮,延续两千多年。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在 写回欧洲的信中,对中国令人称奇的全国性道路网络惊叹不已,我们由此得以管窥中国道路系统的发 达。 蜀道这一交通网络不仅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促进了国内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帮助中国成为 幅员辽阔且统一的国家,同时还是丝绸之路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延伸,成为不同文 ...
“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主题交流活动在雅典举行
Xin Hua Wang· 2025-06-11 08:18
新华社雅典6月10日电(记者 陈刚)6月10日是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古都文明对话"交流活动当天 在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雅典举办。本次活动以"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为主题,来自中希 等国政府、学界、文化遗产机构等多个领域代表围绕"文明与和平""保护与再生"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青年对话工作坊"为这次对话增添了蓬勃朝气。在以"行动中的遗产"为主题的对话中,来自牛津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文化传承的挑战、技术与记忆的关 系、文明认知的代际差异展开互动讨论。 对话期间,中希文化机构还就文明遗产保护与传播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内容包括推动圆明园与帕特农神 庙的"姐妹遗产"提名,启动数字化文保联合研究等项目。"圆明园记忆与再生"多媒体展览也在雅典大学 哲学院同期展开。这是该组作品首次在希腊展出,吸引大批学子驻足。 "古都文明对话"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熊澄宇在题为"文化推进文明 传播决定传承"的主题演讲中强 调,只有通过全球性、可持续的文化传播,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共生共荣。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文明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持续发展的力量,只有通过对 ...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Xin Hua Wang· 2025-06-11 06:47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各种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别具一格, 带给人们独特的观赏体验。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丹顶鹤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花鸟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在距博物馆不远处,当地重点打造的西溪天仙缘景区内,东台发绣展示馆也以精美的发绣作品为游客呈现东台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场的发绣技艺 展示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讨论发绣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看发绣作品《瑶池神会》。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赏发绣作品《一百零八将》。 馆内的发绣作品,来自东台发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多年,在总结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他潜心研究,创作适应各类绣品的样稿,除花鸟、文人画、历史题材外,还积极创 作表现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多幅 ...
全球非遗传承人齐聚上海,探索千年技艺的现代之路
Di Yi Cai Jing· 2025-06-10 11:25
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5日举办。 中国扬州的漆器、日本金泽的陶器、乌兹别克斯坦的木雕、吉尔吉斯斯坦的岩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和智慧。 在6月5日举办的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多个国家的文化机构负责 人、学者、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分享了各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实践。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之美。 这一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论坛已经走过了13届,成为上海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 容,多年来持续推动非遗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以"各美其美"为主题,围绕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文化认同、社会参与、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讨 论,为非遗保护探寻更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理事长胡木清告诉第一财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到了很大冲击,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各国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国际间加强交流合作成为趋势。 ...
创新文化遗产品牌,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Xin Hua Ri Bao· 2025-06-10 06:32
驱动文化遗产品牌业态创新。借助动态交互技术重塑文化遗产的感知范式,突破传统展示的物理边界。 通过整合视听、触感、环境变量等多重感知通道,构建可实时响应的沉浸式体验系统。重点在于运用数 字建模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解构,结合环境传感器动态调节温度、湿度及光影层次,形成与历史情 境相契合的氛围场域。南京博物院打造文物修复密室,参与者可借助显微成像设备观察器物纹饰裂变, 通过触控屏幕完成虚拟修复工序,专家团队将专业保护流程转化为可交互的叙事节点,使文物保护知识 经由亲身体验完成价值传递。此类业态创新不仅重构了观众与文物的关系,更开创了文化遗产教育的全 新路径。 □ 朱可心 构建国际认证体系和因地制宜的输出机制,畅通文化遗产品牌的商贸渠道。随着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越 来越多的国家都在追求高附加值的科技文化经济。高水平的认证体系和因地制宜的输出机制是畅通商贸 渠道、推动全球文化经济提质增效的必要前提。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一系列具 有高度权威性的国际机构,建立完善具有普适性与权威性的标准框架。通过"基础层、技术层、伦理 层"的审查机制完成文化本真性认证;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从原材料筛选采集到成品输出的全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