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

Search documents
家门口“新出海”?新一代海事海商律师跨界破解“小而散”丨律新调研
Sou Hu Cai Jing· 2025-07-12 00:46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海事法律人正以"跨海之智"破局,在传统与变革的航道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专业进化论。 宁波港的巨轮往来与单证流转之间,一个常被忽视的矛盾正在浮现: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居首的枢纽港口,其背后的法律服务体系却呈现出区域性 失衡——一年海事法院受理案件量突破5000件的宁波,专事海商法务的律所或专业团队屈指可数。这种"港口繁荣"与"服务错位"的失衡,在航运数字化浪潮 中愈发凸显。 2025年5月,律新社研究中心正式启动《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5):海事海商领域》调研。中国海仲和上海国仲仲裁员、浙江省律协海专委主任、炜 衡(宁波)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童登勇在接受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时指出,宁波港以全球第一大港的吞吐量连续多年雄踞世界舞台,却面临"大港小所"的 尴尬境地;传统律师从"规则适用"向"价值创造"转型,而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无人船舶技术正颠覆行业根基。新一代海事海商律师正从内卷下的专业深耕走 向区域协同,并以不出海或将出局的豪迈投身跨行跨界的国际竞合,从代际更迭到生态重构这一过程中挖掘并展现新的价值。 童登勇 中国海仲和上海国仲仲裁员、浙江省律协海专委主任、炜衡(宁波)律师事务所管 ...
上海船舶产业画像:“钢铁巨鲸”变身“零碳舰队”
Zheng Quan Ri Bao· 2025-07-04 16:09
天刚破晓,长江入海口的一座岛屿便热闹起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 华")船坞内,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钢铁骨架初显,橘红与铁灰的船体分段静卧坞中,等待合 拢。放眼全岛,龙门吊群矗立,智能车间灯火通明,这里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尖端的造船基地—— 上海长兴岛。 从历史船坞到现代基地,上海已形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作为核心引擎的长兴岛,更 是汇聚了沪东中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等巨头。这座曾铸就中国 近代工业"第一炉钢""第一艘船"的城市,如今承载着引领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强国、在绿色智能浪潮中 探索先进制造业未来路径的使命。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上海船舶产业集群区,上码头、进船坞、看基地、谈技术、聊产业,一窥 上海船舶产业从建造"钢铁巨鲸"向打造"零碳舰队"转型的密码与基因。 "工业摇篮"攀登产业新高地 上海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摇篮。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黄浦江畔落下第一块船坞基石,开启中 国近代工业与造船业的先河。历经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的重建与发展,上海造船业已从历史起点跃升为 全球版图核心力量。 据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统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靠泊太仓
Su Zhou Ri Bao· 2025-06-20 23:31
阵阵江风吹过,一艘蓝白相间的船舶在岸边巍然矗立,市民游客纷纷在船前合影打卡。6月19日至 20日,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靠泊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港,开展致敬海 上丝路文化巡展系列活动。 尚未登船,记者先被这艘船的"船衣"吸引了注意力。蓝、绿、紫、黄、红五色相间,构成水波条 纹,如同一条巨龙在船身盘旋。 太仓港目前已开辟通往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苏州 (太仓)港与钱凯港缔结为友好港口,并开通了定制航线和件杂货直达快航班轮。 "大家看我们的态势感知单元,有360度的全景摄像头、红外摄像头、电子海图,能实时感知我们船 的周边环境。"刘道坤告诉记者,"新红专"轮是全球首艘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 智能船舶,配置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船体、智能平台以及智能实训系统,实现智能化 的全覆盖。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艘"智驾"船的核心系统100%中国设计和制造,是开放型的海上移动智能船舶 试验验证平台。 这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先进技术的智能船舶靠泊太仓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600多年前的郑和船队的主力舰船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两用船“新红专”轮大连起航
Zhong Guo Jing Ying Bao· 2025-06-17 07:09
今年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在202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即将到来之际, 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巡展6月16日于大连起航。 作为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从大连出发,以郑和船队起锚地太仓、上海国际 航运中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泉州、海南自贸港为关键节点,举办系列巡展科普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新红专"轮将在海南新海港水域开展在繁忙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在海南洋浦港水域开 展在狭窄水道的智能航行实验。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研发室主任孙锋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船上配置有智能航行、智能平台等6大 智能系统,实现了驾驶、轮机、电气等设备深度融合,能实现自主操作。简单说,只需要在控制台输入 目的港,船舶就能自主完成航行任务。 "新红专"轮是全球首艘集自主航行、远程控制和岸基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科研与教学实训新型船舶。该轮 由中远海运重工与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新红专"轮长69.8m,型宽10.9m,排水量1480吨,2024年7 月下水,实现智能化全船覆盖,具备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的能力,拥有中国船级社最全级别智能船级符 号,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行列 ...
加速智能化转型,“智能航运”仍需要哪些突破|记者观察
Di Yi Cai Jing· 2025-06-16 03:41
当下,智能船舶已成为全球船舶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将改变海运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和航运人 才的培养模式。 当智能船舶建造技术与航运人才培养融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晶"?在辽宁省大连市,答案就是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 今天(16日)上午,第一财经记者在大连港看到,濛濛细雨中,即将起航的"新红专"轮正静静地停靠在 码头。自动靠泊离泊、航行路径优化、智能避碰障碍物,集自主航行、远程控制和岸基信息支持于一 体…… "新红专"轮船长、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授何庆华介绍,与普通船舶相比,该轮实现了智能化全覆 盖,配置有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船体、智能平台,以及智能实训系统。通过综合自动 化系统完成驾、机、电综合深度互联,构建了船岸智能宽带无缝信息网络。 何庆华告诉记者,对标中国船级社智能规范要求,该船已经取得了i-Ship(No,R1,I,M,H,E)智 能船级符号,可以实现岸基远程遥控,实现有人在船的自主航行。 科研人员可以依托该船开展智能船舶领域的诸多前沿技术研究,如智能航行系统的优化、船岸协同技术 的升级、海上智能船舶移动试验验证等,推动智能船舶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关键技 ...
沿海造船企业“转舵”内河首选武汉,五大项目落户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6-12 00:51
武汉市江河鸿运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新能源船舶船厂项目落户新洲区、宁波晨翔电子高精密五金件华中研发生产总部落户江夏、来自芜 湖的绿色船舶领域企业三点水与中基科技在汉打造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6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第二届绿色智能内河船舶配套产 业研讨会上获悉,五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多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 宁波晨翔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青松同样看好武汉,这家企业的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日大会开幕式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江夏,当地经科局服务专员陪同考察,晨翔电子将在江夏投建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开 发100余款高端连接器及线束产品。丁青松介绍,工业级连接器及线束性能直接影响电动船舶导航、通信、动力控制等系统的稳定性与可 靠性。 向"内"挖出一个万亿级市场 "内河船舶的绿色化升级将是一个万亿级市场。"会上,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席教授、绿色智能江海直达 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卫国谈到,将老旧高耗的低效内河船舶更新为低碳节能型船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内河现有近30万艘船 舶,按30%换代和20%改造升级计算,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据了解,船舶制造是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从零部件 ...
“4+0”模式培育船舶轮机知识型技能人才
Xin Hua Ri Bao· 2025-06-11 20:34
全场景教学模式创新,激活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针对传统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两校打造"课堂 —实船—赛场"三位一体教学场景。课堂上,依托国家级思政团队,将"雪龙号"等实例融入125个项目化 教学案例,80%专业课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模式。《传热学》等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倒逼教学 质量提升。实训借助"海上教学工厂"与"工匠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船机舱中实操,由技能大师指导帮助 其提升实操水平。以赛促学,创办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并将其纳入实践课程体系,形 成"项目研发—大赛磨炼—能力提升"育人链条。创设"教、考、课、赛、训、证"六维融通模式,同步培 养学生的实操能力(100%获职业资格证)与本科理论创新素养,以更好实现"适岗快、后劲足"培养目标。 全方位产教融合协同,打造三位一体育人共同体。组织上共建,成立联合培养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建立 联合教研室,实现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商共定与资源共享。推行"双师互聘",28名教师参与企业攻 关,35名工程师与6名产业教授现场授课,乌克兰院士团队指导课程设计,组建多元师资队伍。资源共 享方面,联合20所高校12家企业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发在线课程与技能影像,投 ...
储能技术、智能穿戴、数字零售等板块多个项目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news flash· 2025-06-05 09:28
储能技术、智能穿戴、数字零售等板块多个项目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金十数据6月5日讯,今天(6月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商务委主任朱民介绍第十 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的筹备情况,会上得知,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船舶等新 兴领域技术板块将带来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展项。14家企业和机构将首发首展新产品、新技术,其中 全球或全国首发的有7项。储能技术、智能穿戴、数字零售等板块多个优质项目为首次参展。 (上海市 人民政府) ...
直击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造船三大指标均全球第一 重大资产重组稳步推进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5-20 15:58
5月20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这是中船集团连续三 年在上交所交易大厅召开集体业绩说明会,全面展现改革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愿景,集中回应投资者关切,为资本市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举办集体业绩说明 会树立了典范。 此次业绩说明会透露,截至2024年末,中国船舶集团造船三大指标——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和船舶完工量均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船舶(600150)吸收合并中 国重工(601989)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中船集团总经理王国强在开场致辞中表示,2024年,中船集团坚定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提升船海产业全球竞争能力。他介绍,中船集团船海业新合同订单, 手持订单,船舶完工交付均持续保持全球第一,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质加速,新兴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作为中船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中国船舶2024年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154艘、1272万载重吨、1039亿元,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3%;完成交付民 品船舶93艘、721万载重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13%。 中国船舶总经理施卫东表示,截至2024年末 ...
“同济”号试航 8月南海科考 2000吨级 是我国首艘智能型海洋综合科考船
Jie Fang Ri Bao· 2025-05-16 01:42
Core Viewpoint - The successful trial voyage of the "Tongji" research vessel mark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China's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being the first intelligent marin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vessel from Tongji University, set to conduct its first scientific exped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August [3][4]. Group 1: Vessel Specifications and Capabilities - The "Tongji" vessel is a 2000-ton class ship measuring 81.5 meters in length, 15 meters in width, and 6.9 meters in depth, with a designed draft of 4 meters and a maximum speed of 15 knots [3]. - It features advanced capabilities such as autonomous navigation in open waters, remote control, energy efficiency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 and can carry operational ROVs and multiple containerized laboratories for diverse scientific tasks [3][5]. - The vessel integrates functions for marine geology, chemistry, biology, and engineering, enhancing it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apabilities [6]. Group 2: Importance and Strategic Role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ngji" vessel is crucial for developing world-class marine disciplines and contributing to China's marine power strategy, as stated by the university's vice president [5]. - Tongji University has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deep-sea research, leading projects like the National Undersea Scientific Observation Network and international deep-sea drilling expeditions [5]. Group 3: Enhanced Features and Efficiency - Compared to similar vessels, the "Tongji" has improved laboratory and operational deck space, with a total operational area of 460 square meters and a laboratory area of 320 square meters [8]. - The vessel employs a hybrid power system that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by approximately 8% compared to similar research vessels, with operational cost savings of 3% to 5% due to its intelligent energy efficiency system [8][9]. Group 4: Design and User Experience - The design of the "Tongji" vessel emphasizes a moder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aiming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researchers at sea [10][11]. - The interior includes various thematic elements and smart facilitie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work for onboard personnel, featuring spaces like a communal lounge, kitchen, and librar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