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

Search documents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Ren Min Ri Bao· 2025-07-09 22:32
Group 1 -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are foundational and strategic support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a virtuous cycle amo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1] -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crucial for developing technology and nurturing talent,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driving innovation and support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efforts [1] Group 2 - Talent is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resource for inno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ust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to produce innovative talents [2] -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highlighted as a means to instill values and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ies, ensuring a comprehensive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 [2] -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ersonalizing and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is emphasized, alongside the need for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s [2] Group 3 - There is a call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bas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need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3] - Higher education must innovate its discipline systems to activate innovation potential and support high-level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3] - The focus is on long-term support strategies for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ntities to dr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Group 4 -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s essential for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lea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4] -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urged to enhance their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s and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ies to address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4] -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and a differenti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s necessary to align talent supply with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es [4]
《环球时报》锐评:韦东奕“二次出圈”折射出什么
Huan Qiu Wang· 2025-06-09 13:30
大流量需要以正能量为前提。面对网友的"追星",媒体与平台需要校准价值观,积极正向引导。自韦东 奕"二次出圈"以来,我们看到,假冒、盗用他名字和头像的账号仍然不少,其中很多已被网友迅速举 报、被平台限制和封禁。多关注知识分子的专业贡献,而非聚焦其私人生活;共同保护好学者专心治学 的宁静环境,同时尊重学者与网友良性互动的权利,成为中国舆论场上的主声调。在营造尊重知识的氛 围上,中国的媒体和平台无疑正走在一条日渐成熟和完善的道路上。 在当下的中国,对人才的尊敬和对知识的尊崇,标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坐标。韦东奕事件此次爆火恰逢 中国高考之际,他的粉丝大部分是年轻人,尤以在校学生居多。在韦东奕账号下的"高考许愿池"里,不 少同学希望沾一沾"学霸气息",还有人留言希望"韦神"分享更多数学知识。从这些真诚的留言中,人们 看到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敬意、对纯粹的尊重,也看到中国年轻一代渴望知识、勤奋进取的精神风貌。 韦东奕"韦神"的抖音账 号 资料图(视觉中国)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师韦东奕6月6日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户,仅仅4秒钟的一段视频引起巨大反响,24 小时内留下超过100万条评论,到9日粉丝量已突破2300万,成为"现象级"事 ...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Ren Min Ri Bao· 2025-06-04 21:48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 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凝聚起教育强基、科技赋能、人才兴国的磅礴 力量,将教育、科技、人才的"单兵优势"转化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胜势"。为此,要把党的领导贯穿 于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跨部门统筹机制,推动教育 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生产、应用与再生产的循环体系。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 同志就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人才兴旺就 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 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就是在教 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大国崛起往往也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 息息相关。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知识生产、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要素,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教育为 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内容与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news flash· 2025-05-31 07:03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 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 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 变化。(央视新闻) ...
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Xin Hua Ri Bao· 2025-05-27 06:45
适配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 李扬 曹晓蕾 王树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 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通 过城市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新 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为推动江苏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江苏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 础,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主线,从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推动人才提 质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匹配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引进精准度 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制造业大省,江苏正以"1650"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聚力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 产业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通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前沿领 域,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专业关键 领域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难以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为此,相关政府部 ...
从“跟跑”到“领跑”,科教兴国重塑中国发展逻辑
Ke Ji Ri Bao· 2025-05-15 01:09
原标题:从"跟跑"到"领跑",科教兴国重塑中国发展逻辑 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蓬勃 发展的新篇章。30年后的5月7日,九三学社召开纪念科教兴国战略实施30周年座谈会。与会专家抚今追 昔,深入探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并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 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重塑中国科技面貌 "科教兴国战略不仅重塑了中国的科技面貌,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发展逻辑。"回望30年征程, 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金声深有体会。作为全程参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老科技 工作者,他将30年的变化概括为:"在科技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人才领域,从稀缺到 够用再到井喷。"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认为,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我们国家 走向富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推进作用和历史意义。 "这30年恰恰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360集团与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紧密 相连,并迎来了国家网络安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战略机遇。"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 "作为 ...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Jing Ji Ri Bao· 2025-05-14 22:08
壮大产学研协同育人队伍。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加入教师队伍,破除人才引 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建设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双师型"队伍。构建多元师资矩阵。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人才双聘机制,鼓励高 校教师到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挂职,同时聘任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兼 职。激活人才流动机制,构建"能进能出、双向赋能、循环增值"的人才生态系统,打破户籍、学历、人 事关系等硬性制约,允许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科研院所专家通过"保留身份+弹性考核"等方式跨机 构任职,支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团队跟随人才流动。建立"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的 多维评价标准,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统一起来,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以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 来,重点评价重大成果、研究质量、原创突破和实际贡献。 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保障。明确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责权范围,多维度构建支撑保障体 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建立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技术攻关 需求纳入高校学科建设规划,以开展合作办学、共建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news flash· 2025-05-14 03:05
金十数据5月14日讯,《国务院立法计划》提出,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突出立法重点,以高质量立 法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列明国家 发展规划法草案、金融法草案、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等;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方 面,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条例,修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方面,列明商标法修订草案,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 面,列明社会救助法草案、医疗保障法草案、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等。 (新华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Jing Ji Ri Bao· 2025-05-06 22:02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 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加强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布局,把统筹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大国崛起 往往也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息息相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 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耦合、互为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源 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以高等教育为龙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全方 位、多层次的高质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才能筑牢各学科各领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基础;也只有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贯通联动的育人模式,才能为科技创新持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其次,科技 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持续动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