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

Search documents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Ren Min Ri Bao· 2025-07-09 22:32
Group 1 -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are foundational and strategic support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a virtuous cycle amo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1] -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crucial for developing technology and nurturing talent,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driving innovation and support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efforts [1] Group 2 - Talent is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resource for inno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ust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to produce innovative talents [2] -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highlighted as a means to instill values and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ies, ensuring a comprehensive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 [2] -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ersonalizing and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is emphasized, alongside the need for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s [2] Group 3 - There is a call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bas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need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3] - Higher education must innovate its discipline systems to activate innovation potential and support high-level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3] - The focus is on long-term support strategies for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ntities to dr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Group 4 -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s essential for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lea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4] -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urged to enhance their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s and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ies to address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4] -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and a differenti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s necessary to align talent supply with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es [4]
何宪:构建新时代人才服务体系:从市场机制到全球视野
Sou Hu Cai Jing· 2025-07-07 06:37
我国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是围绕经济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的一条路。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服务方式和体系,整体上跟上了国 家发展的步伐,但也面临新挑战,特别是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之后,服务机构的发展亟需加快。 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中国人才研究会会 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在开幕式上发表以下观点: 高科技时代就是人才作用凸显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我很高兴有机会参加2025全球人才峰会,借此谈谈我对人才服 务机构的几点看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程度与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凡是人才流动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地方,背后一定有人才服务业的有 力支撑。我国人才服务业起步较晚,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包统配,是没有专业服务机构的。改革开放以后,人才流动兴起,拉开了服务业发展的序幕。最 初主要由政府主导,到上世纪90年代,民营和外资机构逐步兴起。进入新世纪后,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全国近7万家人力资源服务 机构,1 ...
优化引才服务实现“人尽其才”
Jing Ji Ri Bao· 2025-06-20 21:59
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 支持保障机制,优化外籍人才服务"。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人才强国战略,政策激励与服务保障协同 发力,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吸引、集聚和留住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为海外人才引进提供了重要保障。2024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台便利外籍人员来 华5项措施,进一步优化签证与停居留程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动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 障卡融合集成,进一步提升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度;中央组织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 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从引进渠道到发展环境全链条优化海外人才服务体系。一系 列政策环环相扣,确保海外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然而,在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足、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用人单位主体 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针对此,应从多方面发力,让海外人才各显其能。 完善引才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海外人才数据库,打通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壁垒。通过人才数据库 建设,建立完善的海外人才资源库与需求库,确保人才引进更精准 ...
工行福州分行破解消费堵点 金融惠民“贷”动市场活力
Sou Hu Cai Jing· 2025-06-20 11:27
这是该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精神的生动实践,满足了人民群众多 样化的住房消费需求。来榕务工的黄先生就是"租金贷"的首批受益者,他感慨道:"福州就业机会多,但需 一次性支付'押二付一'和租房中介费用,带来了不少压力。现在用'租金贷'租到了公司附近的公寓,不用一 次性付款,每月还款压力小,一下子轻松多了。" 除此之外,该行还在今年完成了全省首例"以新换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系统内首笔退役军人创业 贷款、全国系统内首笔新增"双优"房抵组合贷融资业务、助商组合贷款等,在护航安居、支持民生方面 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行福州分行员工在福州市住房展销会介绍产品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行福州分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 务院关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以产品创新为驱动、以场景构建为路径、以科技赋能为保障,聚 焦民生关切的住房、教育、养老等领域,破除消费堵点,以金融画笔绘就消费提振新图景。 从"忧居"到"优居"释放住房需求新动能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2025年5月15日,工行福州分行成功落地全 国首笔系统内新政后个人住 ...
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深聚焦)
Ren Min Ri Bao· 2025-06-14 22:13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希望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 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辛 然摄 刘永坦院士团队在讨论研究进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媒体中心供图 "3,2,1,点火!"5月29日,在戈壁滩上的计时声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 射。不远处,航天学院教授霍明英为青年学生开讲实景大思政课:"让宇宙中闪耀更多'中国星',这份 使命将由你们接力。" 牢记嘱托,开拓前行,哈工大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锚定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目标,深耕人才 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凝聚爱国奋进力量 "哈工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挺膺担当,努力答 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介绍,近年 来,哈工大创新"大师+支部""项目+支部""团队+支部"等组织模式,打造近100个人才队伍攻关集群,通 过"以才聚才"将广大人才紧密 ...
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Xin Hua Ri Bao· 2025-06-09 21:31
□ 宫淑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 长治久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优先的理念根植已久,从积极就业政策、更加积极的就 业政策,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 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优先之路。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党和国家着力推进的重要任务。党的 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围绕高校 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建设服务完备、运行高效、协同有力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延伸,也是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 精准导向的育人机制是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战略基础。高质量就业离不开高质量育人。当前高校就业 服务体系正从毕业出口向育人全程展开,从传统的岗位对接转向能力塑造的系统育人。各地高校普遍构 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育人与课程思政、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等深度融 合。多数高校建立了覆盖生涯全周期的就业指导站,吸纳专业教师、校友等担任职业咨询教师。就业指 导不再是单一的服务末端 ...
【第四十一次】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 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Xin Hua She· 2025-06-06 02:36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沈志华同志就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 和建议。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下午就深入实 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 以节日的祝贺。 习近平强调,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 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 流军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下篇文章,深 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习近平强调,要把握军事职业特点和军事人才发展规律,提高人才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养的人 才符合强军事业需要。要坚持从政治上培养、考察、使用人才,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贯彻到人才工作各 方面和全过程,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才工作出发 点 ...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Ren Min Ri Bao· 2025-06-04 21:48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 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凝聚起教育强基、科技赋能、人才兴国的磅礴 力量,将教育、科技、人才的"单兵优势"转化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胜势"。为此,要把党的领导贯穿 于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跨部门统筹机制,推动教育 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生产、应用与再生产的循环体系。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 同志就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人才兴旺就 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 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回望历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就是在教 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大国崛起往往也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 息息相关。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知识生产、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要素,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教育为 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内容与 ...
复旦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 徐青森宣读贺信并讲话 朱忠明讲话
Jie Fang Ri Bao· 2025-05-28 01:45
朱忠明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祝贺。他说,习近 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对复旦大学120年办学给予充分肯定,对学校勇担历史使命、锐意开拓进取作出战 略指引,也给上海建设教育强市莫大的鼓舞和激励。120年来,复旦大学与上海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上海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涌动着复旦人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 精神,一如既往支持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希望复旦大学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勇当扎根中国大地办 大学的领航者,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善当大城名校携手并进的示范者,努力交出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复旦答卷"。 副市长解冬出席。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主持大会。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致辞。兄弟高校代表、北京 大学校长龚旗煌致辞。校友代表、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校友代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 校长李集雅,教师代表、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学生代表焦可馨等先后发言。 徐青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语重心长,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成绩,对学 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的亲切 关怀 ...
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Xin Hua Ri Bao· 2025-05-27 06:45
适配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 李扬 曹晓蕾 王树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 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通 过城市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新 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为推动江苏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江苏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 础,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为主线,从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推动人才提 质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匹配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引进精准度 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制造业大省,江苏正以"1650"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聚力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 产业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通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前沿领 域,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专业关键 领域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难以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为此,相关政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