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悖论

Search documents
当基础模型成为AI应用的底座,学者称平台竞争转向生态较量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20 10:53
应用生态的丰富度,正成为当前大模型厂商"秀肌肉"的呈现方式。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基础大模型加速 向各类场景渗透,南都记者近期在多场头部大模型公司举办的活动现场看到,接入基础模型的外部软硬 件应用开发企业,业已占据展厅的大部分空间。 同时,伴随"百模大战"收缩,基础模型的头部效应愈发显著。海外知名大模型评测榜单Chatbot Arena于 6月16日更新的排名显示,DeepSeek、通义和腾讯混元旗下三款基础模型跻身全球前十。 6月中旬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思享汇"研讨活动现场。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阳华看来,对于由私人企业提供类公共性质数字基础设施的现 象,反垄断执法应审慎界定监管边界,合理把握干预力度与市场激励之间的平衡。 黄阳华表示,从发展的视角看,只要划定清晰的底线——即不触及国家信息安全、不严重影响个人或小 微企业的基本福利与机会公平——就应给予私人企业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最大限度的创新与投资空间。 他建议采取中等偏弱的监管框架,以契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 虽然基础模型及背后的生态体系正迅速扩张,但史宇鹏表示,AI落地效果如果要反映在宏观生产率数 据提升上,还需要一段时间。据其解释,这是 ...
AI热潮还是真泡沫?科技投资者别只看星辰大海 先看看财报!
Jin Shi Shu Ju· 2025-05-15 10:16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说过:"你能在各处看到计算机时代,唯独在生产 力数据中看不到。"这一现象如今被称为"索洛悖论"。如今的人工智能(AI)也是如此——我们到处看 到AI的身影,却不见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结果?如今美国的放射科医生数量不降反升。 还有像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这样的学者,以及 麦肯锡、埃森哲等咨询巨头,过去十年来也都不断发出"AI将大规模取代工作岗位"的警告。 那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利润呢?大型语言模型(LLM)确实有些用处:它们能回答简单事实类问题 (人类可检查其准确性),可以写些简单文本草稿或代码(人类也能检查并调试)。这些功能有用,但 无法带来巨大利润。 根本问题在于:LLM无法生成可靠答案。而在医疗建议、法律论证等可能带来巨大利润的应用场景 中,一旦出错,代价巨大。 更糟糕的是,我们也看不到显著的收入,而收入通常应该在生产力提升之前就能显现。计算机行业的收 入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持续增长,直到90年代初才出现生产力的跃升。至于AI,显著的收入尚未 出现,生产力的提升可 ...
【广发宏观文永恒】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宏观分析框架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4-29 08:19
第三, 每一轮技术革命可进一步划分为导入期(Installation Period)和展开期(Deployment Period)。导入期又进一步包括爆发阶段与狂热阶段。在爆发阶 段,新技术初步出现并引发投资热潮,金融资本主导,技术创新与投机泡沫并存;至狂热阶段,技术应用快速扩散,但市场泡沫逐步退潮。展开期进一步包括协同 阶段与成熟阶段。协同阶段的特点是技术逐渐成熟,开始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社会制度(如政策、法规)开始适应新技术,形成稳定的"技术-经济范式";至成 熟阶段,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并开始相对稳定地助力经济增长 。 第四, 关于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典的理论主要是卢卡斯和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 量,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研发投入、知识溢出等因素推动,技术是一种可积累的公共品,会不断地作用于经济。创造性破坏理论则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结构性变 革,是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以及它带来的市场垄断权的更迭和产业结构的重组。简单来看二者区别,内生增长理论之下,技术革命是线性的、连续的;创造性 破坏理论之下,技术革命是非连续的、跳跃性的。从"创造性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