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独立性

Search documents
美联储官员警告关税不确定性重创企业决策 就业与物价均面临压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23:05
智通财经APP获悉,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周二在一场由该行主办的农业会议上表示,特朗普政府近 期宣布的新一轮关税措施,正令中西部地区企业陷入观望状态,担心投资决策再度停滞。 古尔斯比指出,随着关税涉及重型卡车、木材和橱柜等产品,位于密歇根、爱荷华等制造业核心地带的 第七联储辖区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很多人干脆放下手中的笔,等待政策落地。"他表示,这与特朗普 政府在今年4月首次宣布国别关税后频繁调整税率和实施日期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如出一辙。彼时,不少 企业因此推迟重大投资计划,也成为美联储维持利率按兵不动的重要考量之一。 尽管美联储本月早些时候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至4.25%,以缓解就业市场风 险,官员们对于后续路径意见分歧明显。劳动力市场近月出现失业率上升、招聘放缓的迹象,但裁员规 模仍有限。古尔斯比称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低招聘、低裁员"的特殊局面。他同时警告,服务业通胀上 升和关税带来的价格传导效应,可能使通胀高企时间超出预期。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上,古尔斯比表达了强烈担忧。他直言,对赋予特朗普政府直接影响利率决策的 提议感到"不安"。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性的央行往往伴随更高通胀和更 ...
管涛: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需增加短债供给 | 立方大家谈
Sou Hu Cai Jing· 2025-09-28 15:04
管涛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2015年"8·11"汇改之前,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即中国央行)通过入市收购外汇储备的方式 阻止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由此,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在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 加的背景下,这制约了央行货币调控的自主空间。 "8·11"汇改以来,在经历了初期高烈度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后,央行恢复汇率政策中性,逐步淡出了外汇 市场常态干预,货币投放随之转向对内信贷渠道为主。但央行货币调控与国际上的成熟做法仍有一定差 距,亟待增加短期国债供给,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曾为汇率政策所绑架 央行调节境内市场流动性有对外和国内两个渠道。其中,对外渠道主要指通过外汇、黄金占款渠道吞吐 基础货币;国内渠道主要指通过国债公开市场买卖、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全球主要央行一般通 过国内渠道进行货币数量调控,且近年来已基本取消了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保留了国债公开市场买卖和 再贴现。 国债是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结合点。国债既是财政筹资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债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可以实 现逆周期调控,同时也是重要的金融产品,是央行实施货币调控、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 具。中国先后于1 ...
管涛:完善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需增加短债供给
Di Yi Cai Jing· 2025-09-28 12:11
2001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同时为应对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危机和"9·11"恐怖袭 击,美联储大幅降息、美元趋势性走弱,人民币重现升值压力,中国恢复了国际资本回流、外汇储备增 加的局面。2001~2004年,人民银行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平均为137.4%。输入性流动 性过剩成为当时国内信贷膨胀、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重要根源。为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引起的货币过多 投放,人民银行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003年4月起开始了中央银行票据(下称"央票")的常 态化发行,以弥补外汇对冲操作工具的不足。彼时已恢复了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只是主要工具变成了央 票、政策性金融债等。 2005年"7·21"汇改之后,人民币重归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弹性增加,加之全球主要央行为应对2008 年金融危机采取了货币"大放水"措施,加剧了中国稳汇率的压力。2005~2013年间,人民银行新增外汇 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投放之比有6个年份超过了100%,9年平均为132.5%,中国输入性流动性过剩及其 衍生的问题更加突出,外汇对冲操作的任务更加繁重。 健全央行货币调控机制,更为关键的是研究财政增发短期国债。 2 ...
穆迪:稳定币带头“加密化”,币圈要夺新兴市场的“货币主权”
Hua Er Jie Jian Wen· 2025-09-27 11:18
Core Insights - Moody's warns that the rise of "cryptoization" driven by stablecoins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monetary sovereignt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s [1][2] - The report highlights that the increasing adoption of stablecoins, particularly those pegged to fiat currencies like the US dollar, undermines central banks' control over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1][2] Group 1: Risks to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 The core risk of "cryptoization" is its erosion of a country's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 and the stability of its financial system [2] - Whe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 conducted through stablecoins, central banks' ability to manage the economy via interest rate adjustments is weakened [2] - The potential dominance of dollar-pegged stablecoins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could directly impact the stability of local currencies' exchange rates [2] Group 2: Systemic Risks of Stablecoins - Moody's warns that stablecoins themselves carry systemic risks despite being perceived as relatively safe [3] - The rapid growth of stablecoins introduces systemic vulnerabilities, with insufficient regulation potentially leading to runs on reserves [3] - A de-pegging event could force governments to undertake costly rescue measures [3] Group 3: Imbalance in Growth and Regulatory Gaps - The global adoption of crypto assets shows significant regional imbalances, with emerging markets facing heightened risks due to regulatory lag [4] - Currently, less than one-third of countries have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digital asset regulations, exposing many economies to market volatility and systemic shocks [4] - The disparity in regulatory frameworks contrasts with the differing growth patterns, where developed markets focus on investment while emerging markets prioritize practical needs like cross-border remittances and inflation hedging [4] - This divergence highlights both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assets in promoting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accumulating risks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the absence of adequate regulation [4]
DLS MARKETS:经济降温就是衰退?美联储高官有不同解读
Sou Hu Cai Jing· 2025-09-25 02:39
古尔斯比的观点颇具深度,尤其在当前美国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他明确表示,尽管美国 劳动力市场的放缓引发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警惕,但他并不认为这种放缓是即将到来的衰退的前兆。 特别是在低失业率和劳动力市场的"温和降温"背景下,古尔斯比坚持认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坚 实。 随着2025年接近,全球经济的动态变化引起了市场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美国,金融政策 的调整和国内经济的波动成了关注的焦点之一。近期,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在接受《金融时报》采 访时,分享了他对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的看法,以及对美国经济的判断。这些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 同于常规经济解读的视角,也引发了关于经济与政策未来走向的新思考。 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上,古尔斯比的立场相对谨慎。他支持上周美联储决定降息25个基点,但对于 是否继续大幅降息,他持保留意见。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不仅关乎当前经济的调整,更直接影响到未来经 济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古尔斯比指出,美国经济的低失业率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度降温表明,美联储无需急于采取激进的降息措 施。相反,逐步走向中性利率水平可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中性利率的目标并不是通过刺激经济增长, 而是通 ...
万腾外汇:多数人都认为将连续降息时,古尔斯比却表示不要急于降息
Sou Hu Cai Jing· 2025-09-25 01:30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票委古尔斯比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明确表示,尽管上 周FOMC会议已决定降息25个基点,但未来如果要推动更大幅度的宽松政策,需持有更充分的论证依据。 古尔斯比援引芝加哥联储新开发的实时劳动力指标体系称,当前就业市场仅呈现"温和降温"态势,与历史衰退期 的急剧收缩存在本质差异。4.3%的失业率仍处于健康区间,劳动力流动数据亦显示市场弹性依旧存在存。 美联储最新利率4%至4.25%的利率区间调整已反映对贸易战冲击的评估,主要贸易伙伴的报复性关税措施未如预 期般强烈,使得通胀上行压力弱于部分悲观预测。 古尔斯比对H-1B签证申请费大幅上调至10万美元的计划表示担忧。他认为,高技能人才流动与科技创新、生产率 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政策细节将直接影响美国长期经济竞争力。如果限制科学人才引进,五年后可能面临生产 率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 美联储理事鲍曼则认为,当前就业数据存在"不稳定阶段"的潜在风险,需通过适度降息预防突发恶化。 古尔斯比警示,如果因预设通胀将自然回落而仓促启动连续降息,可能引发政策误判风险。 此次降息决策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作为" ...
X @Bloomberg
Bloomberg· 2025-09-22 23:18
今日必读🧮TikTok美国版将重新训练算法🪙紫金黄金国际或因台风推迟上市💴中国央行行长强调货币政策独立性获取免费中文电子报《彭博财经早茶》,洞悉全球市场动态。Catch up on what's moving China's markets in our free Chinese language newsletter.️ https://t.co/m6tr8EaL8O ...
普京再次让美失望,特朗普与欧洲达成共识,制裁俄石油结束战争?
Sou Hu Cai Jing· 2025-09-22 02:42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预料:一是国产剧的剧情走向,二是美联储的利率调整。 表面上看,美联储的决策似乎基于严谨的经济分析,实则暗藏玄机;看似遵循市场规律,背后却充满政治博弈。 然而降息消息公布后,美股市场不涨反跌,华尔街一片惨淡。令人意外的是,中概股却逆势大涨。这一反常现象反映出全球资本流动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 化,也暴露出美联储温和调控策略的失效。当央行独立性受到挑战,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这场酝酿已久的降息最终落地,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市场反应。美联储25个基点的微调,与其说是及时雨,不如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前高调要求大幅降 息的特朗普突然沉默,而华尔街则用暴跌表达不满。鲍威尔在记者会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一场预期中的市场狂欢变成了多方皆输的困局。 特朗普试图将美联储变成白宫的政策工具,但这次他显然失算了。八个月来,他不断施压,甚至威胁要撤换不配合的理事,只为促成大规模宽松政策。然而 最终仅获得象征性的25个基点降息。更尴尬的是,他提名的亲信在会议上激烈争取50个基点未果,最终愤然离场。11:1的投票结果充分暴露了特朗普对美联 储影响力的局限。 鲍威尔同样面临两难处境。经济增速从2.5%放缓至1 ...
特朗普撑不住了,降息靴子落地,美联储没有“无痛解决方案”!
Sou Hu Cai Jing· 2025-09-21 02:01
9月17日这场议息会议堪称一场白宫与美联储的巅峰对决。面对来自政府方面的巨大压力,美联储内部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高度团结,最终以11:1的压倒性 票数通过了25个基点的预防性降息决议。然而,随着鲍威尔主席任期临近结束,以及白宫对美联储人事任命的频繁干预,这场关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拉锯 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三段改写】 2025年9月18日凌晨,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都聚焦在美联储总部。随着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25%区间,市场屏住的呼吸终于 可以稍稍放松。这是2025年的首次降息,距离2024年的三次降息已经过去了整整九个月。 【第四段改写】 在决议公布前,特朗普总统就不断在社交媒体上造势,他不仅要求美联储大幅快速降息,更直言希望降息幅度能超出市场预期。这些言论给美联储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政治压力。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逐段改写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提升可读性和细节描写: 【第一段改写】 坊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说法: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预料,一是国产剧的剧情走向,二是美联储的利率决策。表面上看,美联储的决策应该基于严谨的经济模 型和数据测算,但实际上却充满了不确定性;看似遵循市场规 ...
美联储降息,全球连锁反应来袭
Sou Hu Cai Jing· 2025-09-20 11:17
图/视觉中国 不是激进转向,而是"预防式平衡" 此次美联储选择2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美国经济"通胀黏性未消、增长韧性承压"的 现实权衡,也体现了其以数据为导向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核心逻辑。从早前市场预期来看,本次降息25个 基点本就是大概率事件——此前芝商所CME Group数据就曾预测,本次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 96.1%。而部分市场呼吁的50个基点的激进式降息并未被采纳。背后的关键考量,在于美联储对通胀回 落节奏与经济下行风险的双重把控:一方面,前几个月美国核心通胀环比增速已出现连续放缓迹象,服 务业价格压力边际缓解,表明通胀下行路径基本稳固,为降息提供了"窗口";另一方面,经济韧性的边 际弱化信号已不容忽视——2025年8月美国失业率升至4.3%,创四年来新高,同期非农就业新增人数远 低于预期,劳动力市场与消费动能的走弱,让政策层不得不提前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释放关键政策信号——将联邦基金 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自2024年12月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后时隔9个月的首 次降息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