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验收
Shan Xi Ri Bao· 2025-06-15 00:47
6月13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7个实 验区通过验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上榜。 2012年,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保护范围包括延安市、榆林市全境25个县 (市、区)。2023年,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通过验收。此次,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 市)通过验收后,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金字招牌"实至名归。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高介绍,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推进,深入贯 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从名录整理、生态修复、传承创新、传播升级等 方面系统发力,形成"全域覆盖、全链传承、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目前,延安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0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亿 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延安市建成非遗馆15座、革命类纪念馆19座、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 14个;创建传承保护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家、传习所100个;5年来累计举办非遗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从“抢救修补”到“智能预防”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Yang Shi Wang· 2025-06-13 09:24
央视网消息: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目前,我国文物 保护工作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今天我们来看西安古城墙创新推出的"数字方舱"如何成为守护文化遗产的"哨兵"。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近年来,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在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遍布城墙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的数据持续汇聚,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 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比对分析,系统可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自动触发预警并通知文保监测员。同时,该平台能智能识别游 客攀爬、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推动指挥决策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大幅提升文物保护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遵循"最小干预、无损探测"原则,西安城墙完成史上最大规模、全段13.74公里的全面隐患排查。工作人员采用无人机摄影、激 光扫描等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直观呈现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以及836处疏松体分布情况,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 域重大突破。 西安城墙打造的"数字方舱"系统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 ...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Ren Min Wang· 2025-06-12 06:47
刘珺 6月11日下午,"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正式启动。 本场融合了法律普及、文脉梳理、考古体验的文化盛事,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 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物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 阳市博物馆协会、中共沈阳市皇姑区委宣传部共同承办。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年度主题,组织发起"全民参与、科 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充分运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在"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决赛角逐 的热烈氛围中,有力推动文物工作深度融入公众生活,致力于将文物保护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必修 课",生动展现新时代沈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 全民普法,文物保护法走进千万家 "发现文物该怎么上报?历史建筑能随意改造吗?"活动现场,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 行本及宣传册随数字屏签到同步发放,内页"一图读懂文物保护法"格外醒目。采用全数字屏展出"法护 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新文物保护法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由讲解员生动讲述文物执法中的 本土案例,让抽象法条变成"看 ...
甘肃: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方案出炉
news flash· 2025-06-11 00:12
日前,甘肃多部门共同制定《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分 阶段提出2025年、2030年底、2035年底的主要目标。2025年,以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 彩丘等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重点,启动遗产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国际交流 合作等项目,加快构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河西走廊 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初见成效。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自 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形成 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标准规范和实践经验。到2035年底,把河西走 廊建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行地、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地、极富活力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地、极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2025年,河西走廊国 家遗产线路建设将推动落实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央视新闻)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Shan Xi Ri Bao· 2025-06-10 22:30
6月10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 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包括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 区域。其中,展陈板块通过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展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功 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集中展现陕西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 丰硕成果。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其建成开放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也 是陕西非遗宣传展示的全新窗口。 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全省各 地将开展1151项活动,让群众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非遗及其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陕西 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陕西省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深入挖掘陕西非遗的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 界融合,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 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柏桦) 此次主会场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走读北京"走进恭王府。图为张传玖(左二)在为参加活动者讲解。 吴沂萱摄 受访者供图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赵锥子胡同24号院。 来自美国的一家人在93号院博物馆体验非遗文化。 受访者供图 从2017年计划发起至2025年,通过公益项目支持707个项目团队开展超2000场相关活动,包含讲 座、展览、课程、城市探访等多种形式。同时,以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多元化的支持渠道,将名城保 护文化实践的自发力量凝聚为可持续的社群,积累持续开展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团队近百支。这说的是 四名汇智计划。 该计划由北京市西城区发起,以"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为核心,搭建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多 方资源的共享平台,支持文化遗产保护自发行动。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科技、创意与赋能——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上,四名汇智计 划荣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 "四名汇智计划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不限主题和类型对各类名城保护文化实践活动予以广泛支持 的包容性平台。"四名汇智计划秘书长王虹光说。 胡同里的博物馆 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 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大栅栏铁树斜街胡同的一座由传统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博物馆——93号院博物 ...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Xin Hua She· 2025-06-07 07:08
南海怀抱,碧波倒映文明印记 五指山麓,黎锦织就千年智慧 在祖国最南端的琼州大地上 海南执山海为卷轴,化文脉为丹青 将历史传承编织进时代经纬 在古今交融中探索发展之路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时指出: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殷殷嘱托,一脉相承 让文化激活发展的深层动能 成为海南发展振兴的重要路径 黎锦斑斓织古韵 琼韵绕梁传新曲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从单一技艺到复合业态 古老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新机 椰岛的非遗故事走向国际舞台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品史上的"活化石",其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2023年4月30日,手工艺人在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现场 编织黎锦。 2024年9月27日,以海南黎锦元素为创作主题的服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场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上亮相。 2024年4月24日,海南定安县琼剧团的演员指导定安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练习琼剧。琼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 ...
【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文化遗产
Shan Xi Ri Bao· 2025-06-03 22:28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管委会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 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秉持"最小干预"原则,通过科技赋 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步入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个数米宽的数字大屏中间是西安城墙全域数据模型。屏幕上,多 个板块显示着西安城墙各方面的实时数据。 "这是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其整合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防汛指挥、安全应急4个方 面的数据要素。"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监 测、AI智能体等手段帮助平台对城墙实施全方位监测和管理。我们设置了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 机制,将城墙预防性保护的标准、机制等进行数字化呈现。" 漫步西安城墙上,你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砖石,还可能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驻足大明宫国家遗 址公园,你目光所及的不只是斑驳的夯土,还可能是一处盛唐气象的缩影。在时光的长河中,西安市宛 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风雨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 ...
焕新增绿传文脉
Ren Min Ri Bao· 2025-05-30 22:22
北京"全聚德·中轴食礼"点心试吃不断;杭帮菜冷菜"千里大运河"引人围观……5月29日上午,2025中国 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的配套活动,以"运河风物"为主题的京浙两地文化符号展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 馆,呈现大运河两端——北京与杭州的地域风物与生活美学。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自2019年创办以来,有力推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交往,助力千年运河焕 发时代新风貌。 打造运河文化新地标,构建璀璨大运河文化带。 在北京通州区运河旁,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 大文化建筑掩映在绿树花海中,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通州古城保护等工作,燃灯佛舍利 塔与周边古建筑群、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等遗址遗迹得到系统性保护修缮。近600年历史的永通桥风貌 再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已建成开园,路县故城遗址"一馆一园"开放在即。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杭州近年来坚持"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定位,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 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杭钢公园、西泠武林美术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一批运河文化地标,广受游 客欢迎。 焕新增绿 ...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Jin Rong Shi Bao· 2025-05-30 03:14
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路在何方?在新时代如何繁荣文艺创 作?如何加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如何促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如何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数 智"如何赋能文化贸易?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部 门代表、专家学者、行业人士等,围绕这些文化领域的时代命题,在10个分论坛上,共同探讨如何深化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古城的灵魂在于文化",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说。对于古城来说,留 下的不仅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在于赋予"人"的生命力和烟火气;对于古城人来说,保护的不仅仅 是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俚语方言,更是构筑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和基因图谱。在推动古城保护的探 索中,"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一直是阆中古城的最大特点、最大价值、最大优势。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此次高峰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凝 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聚焦"老城保护与复兴"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化遗产正是文明的基因库,是民族精神的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