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

Search documents
楼市持续下行,要做好“硬着陆”的准备?专家3个字回答
Sou Hu Cai Jing· 2025-10-13 17:07
刚看到9月最新数据时,我着实捏了把汗:全国二手房挂牌量突破730万套,百城二手房价连续41个月环 比下跌,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普遍超24个月。 朋友圈里"硬着陆"的讨论刷了屏,直到上周参加行业峰会,听到一位资深专家掷地有声的三个字 ——"不必慌",反倒让我冷静下来,想聊聊数据背后被忽略的社会心理真相。 我上周和一位房企融资总监聊起,他们项目进入白名单后,银行贷款一周内到账,保交楼速度直接提升 40%。 这种确定性正在缓解市场恐慌:9月购房者信心指数环比回升6.2个百分点,经纪人信心指数更是涨了8.1 个点,毕竟"能交房"才是楼市的压舱石。 最深层的逻辑是预期转变。曹德旺在5月的论坛上点破了关键:房子的投资属性正在退潮,城镇家庭房 产占比已从73.5%降至62.3%。 我认识的北京张叔,把朝阳区的房子从620万降到500万仍难成交,但他反而想开了:"反正要换个带电 梯的改善房,现在卖亏点,买新房也便宜,里外里差不了多少。" 这种"置换理性"正在替代"增值执念",9月改善型房源成交占比已升至48%,说明市场在向居住本质回 归。 所以"不必慌"三个字,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看懂了转型逻辑。730万套挂牌量里,有60% ...
经济学家宋清辉:中国楼市政策料延续“稳中求进、精准施策”主基调
Sou Hu Cai Jing· 2025-10-12 05:15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楼市政策料延续"稳中求进、精准施策"主基调。一是地方政府或有更大自主权,有望继续在限 购、限贷、公积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微调优化,但核心城市"房住不炒"底线不会动摇。二是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 设等"三大工程"料加速推进,这既是稳投资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住房供给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动力。三是金融监管部门对房企的金融 支持将更注重"精准滴灌",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将继续受到严格遏制。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楼市政策料延续"稳中求进、精准施策"主基调。一是地方政府或有更大自主权,有望继续在限购、限贷、公 积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微调优化,但核心城市"房住不炒"底线不会动摇。二是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工程"料加速推 进,这既是稳投资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住房供给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动力。三是金融监管部门对房企的金融支持将更注重"精准滴灌",房地 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将继续受到严格遏制。\大公报记者 王珏、倪巍晨。原标题:政策支持/专家倡政策再加码 促进楼市全面复苏 广开首席产业 ...
今年楼市真相!该买房还是存钱?专家不敢说的真相藏在这组数据里!
Sou Hu Cai Jing· 2025-10-10 09:52
李女士站在北京五环外的售楼处,手里的计算器按了第三遍。 单价降了3000元,但30年月供依然要吞掉夫妻俩65%的工资。 她苦笑地刷着手机,看到购房者社群那句"首付靠六个钱包,月供靠外卖不点奶茶"的调侃,三天点赞量破万。 与此同时,一位退休教师正全款购入海南旅 居房,银发族的购房逻辑截然不同。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正是2025年楼市的真实切片。 当政策暖风与市场寒潮对冲,刚需族、改善族、投资客的抉择从未如此艰难。 专项债规模扩容至4.4万亿,存量房收购自主权下放,"好房子"标准全国统一2025年的政策工具箱同时射出三支箭。 其中最具冲击力的是存量房收购机制。 某智库测算显示,每收购1万套存量房可释放200亿消费潜力。 但政策效果并非均衡覆盖。 同一政策在隔壁城市因定价机制争议,收购进度落后计划表40%。 5月1日正式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重新定义了"好房子":层高不低于3米、卧室面积不小于5㎡、容积率严控。 广州率先响应,低密度地块供应占比激增 21%。 但品质升级伴随成本上升,层高每增加10厘米,建造成本上升1%。 重庆试点项目单价已达2.91万元/㎡,刷新当地房价天花板。 上海静安寺地块楼面价冲上16.1 ...
越来越多的空置房,房价居然还不下降?内行人分析得有道理!
Sou Hu Cai Jing· 2025-10-09 02:02
楼市怪象,空置率攀升,房价为何依旧坚挺?内行人士一语道破玄机! 走入新建小区,入眼的是整齐排列的楼栋,然而夜晚降临,星星点点的灯光与大片漆黑的窗户形成鲜明 对比,不少房屋空置,鲜有人居住。这无疑是当下房地产市场最令人费解的现象之一:一方面,大量房 屋空置,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房价却并未因此下跌,开发商依旧热火朝天地建设新的楼盘。这与我们 所熟知的经济规律、供需关系似乎背道而驰。按常理而言,任何商品一旦供大于求,必然会降价促销, 同时减少生产以求平衡。为何到了房地产市场,这一法则却失灵了呢? 固然,"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走向,但这绝非根本原因。毕竟,房屋已购入 却空置,即使受到"买涨"心理的驱使,理性的购房者也不会无谓地浪费金钱。真正的原因在于,对许多 人来说,房子已经不再仅仅是居住之所,而是一种投资工具,即使空置也能带来潜在收益。正是这种逐 利心理,驱动着人们不断购入房产。 有人购买,开发商自然乐此不疲地建造新房。买的人越多,房价自然水涨船高。然而,这背后隐藏着深 刻的问题:房屋的居住属性被弱化,转而成为投机获利的工具。房价的持续上涨,让真正的刚需购房者 望而却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大量 ...
明年起,需做好资金大水漫灌的准备?房地产或将出现4个趋势
Sou Hu Cai Jing· 2025-10-08 23:22
首先,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信心缺失是主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大型开发商深陷困境,楼盘烂尾现象时有发生,给购房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打击 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房价已连续下跌三年,房产的投资价值不复存在。许多人担心购房后房价继续下跌,资产被深度套牢,因此持币观望。 尽管距离2025年还有半个月,人们对来年的房地产市场寄予厚望,普遍预期大规模资金注入将推动房价显著上涨。这种乐观情绪的根源在于国内货币供应量 持续攀升,截至十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突破300万亿元大关,达到309.71万亿元。很多人认为,这些超发的货币最终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从而抬高 房价。 虽然明年房地产市场大概率延续今年的调整态势,但2025年的楼市或将呈现以下四大趋势,这些趋势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再者,国内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泡沫,涌入的资金并非盲目入市充当"接盘侠",而是更有可能等待市场挤掉泡沫后再择机抄底。因此,指望超发货币来推高 房价,解救前几年高位购房者,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趋势一:住房将逐步回归居住属性。当前各地房价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与当地居民收入严重脱节。尤其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房价位 居全球前列, ...
2026年房价,已出现3大信号,行内人:买卖房子,心里有数了
Sou Hu Cai Jing· 2025-10-08 13:32
只是,现在究竟该抓紧时间上车还是等一等?这些刚需们都特别的纠结。另外对于手上有多套房的人来说,他们也很关心房子的未来趋势,现在是不是抛 售的最后时机? 其实,现在市场上已经能看到一些苗头。虽然没法准确预测未来,但从已经出现的三个信号来看,不管是买还是卖,心里都有数了。建议大家认真看看, 提前做准备。 这两年,虽然楼市处于下行趋势,但是很多人依旧比较关心房价的未来走势, 比如现在,全国还有超过2亿人租房,他们也迫切希望在城市里安家。 信号一:政策很明确,房住不炒是长期基调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上面对房地产的定位已经很清楚了。这几年反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可不是一句短期口号,而是长期要坚 持的方向。 比如前几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放松外资购房限制的相关政策调整,引发外界关注,很 多人担心,"这一政策的落地,可能导致"热钱炒房",进一步引发房价剧烈波动。 官方对此做了明确说明:现在房地产市场形势已经变了,相关政策也要跟着调整,目的是帮助楼市平稳发展。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各种买房优惠越来越多,政策也更宽松,但指望房价再像以前那样普遍大涨,已 ...
房价从2.5万降至1.5万,不仅赔了首付款?老业主直言:从没想过房价会跌
Sou Hu Cai Jing· 2025-10-08 03:56
首先,让我们来细致地核算一笔账,审视房价从每平米两万五骤降至一万五,对购房者意味着什么。以 一处建筑面积一百平方米的住宅为例,原价两百五十万,现今市值仅剩一百五十万,凭空蒸发了一百 万。若购房者当初支付三成首付,即七十五万,贷款一百七十五万,那么此刻卖房,不仅首付付诸东 流,还须额外垫付二十五万才能结清贷款。 我的朋友小李便深陷其中。他于2020年在某三线城市购入一套一百一十平米的新房,首付垫了八十万。 如今,同小区同户型的房源,售价已从每平米两万三跌至一万四上下。他苦笑着自嘲:"卖房的话,首 付没了不说,还得再掏出二十多万,这几乎是我两年的全部薪水啊。" 前日,受邀至友人王叔府上作客,席间,王叔突吐苦水,眉头紧锁,道出了心中的郁结:"我那套2019 年斥资两百五十万购入的房产,如今挂牌价跌至一百五十万,却连个问津者也难寻,这跌幅之剧,实在 令人心惊。"王叔道,当初他首付七十万,如今即便脱手,不仅本金尽失,还需倒贴二十万才能解脱。 目睹他愁容满面,我不禁为那些身陷房市寒冬的普通购房者所承受的困境与重压而扼腕长叹。 近年来,楼市的持续调整已然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 ...
未来3年,“咬牙买房”还是“尽快卖房”?曹德旺给的忠告靠谱!
Sou Hu Cai Jing· 2025-10-07 04:19
从供需基本面看,市场已陷入严重失衡。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持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占比达 42%,而空置房数量超过 1.2 亿套,足够 3.6 亿人居住。与此同时,每年仍有上千万套新房入市,2025 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已攀升至 7.6 亿平方米,叠加生育率走低、城市化率达 65% 后的需求放缓,新增购 房动力显著不足。 来源:大伟看楼市 曹德旺对房地产市场的警示,始终植根于 "房子回归居住本质" 的核心判断。这位深耕实业数十年的企 业家早有预判:"房子本质上仅是砖块与水泥的组合,难以长期维持增值属性,可能演变为富人之间的 接力游戏"。其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三重现实考量: 从市场趋势看,泡沫挤压期远未结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 售额分别同比下降 3.5% 和 5.5%,百城房价已连续下跌 30 多月,郑州、天津等二线城市房价较峰值跌 幅超 30%,环京区域更是近乎腰斩。曹德旺据此断言,房地产调整需 5 至 6 年才能完成,当前泡沫尚 未完全挤干。 从资产属性看,房产正从 "增值工具" 沦为 "负债包袱"。多套房家庭已普遍面临 "养房成本高、变现 难、债务压力大" 的三重 ...
北京部分豪宅,已经跌破楼面价!
Sou Hu Cai Jing· 2025-10-02 14:19
近年来,北京豪宅市场的价格波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根据"中指研究院"最新监测的数据显示,位于朝阳区的 某个知名豪宅项目,2024年的均价,较2021年的高点,下跌幅度高达35%,今年还在继续下跌。其他的豪宅项 目,甚至已经出现了售价低于楼面价。 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增长动能减弱,而新兴产业也没有完全形成支撑。在这 种情况下,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的策略,更趋谨慎,对房地产的投资偏好明显降低。实际上,炒房客早就割肉 离场。与此同时,开征房地产税试点预期、遗产税传闻等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住宅需 求。 2021年,北京的豪宅市场达到了顶峰,接下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开始进入下行通道。首先,是严格的楼市调 控政策的持续发力,国家定位为"房住不炒";其次,国民经济的增速放缓、居民收入的预期下降等因素,导致高 端改善型的需求,明显减少。但这种调整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核心地段的优质项目,价格相对坚挺,而 部分配套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项目,则面临较大的价格压力。 当然,还有政策层面的变化。近几年来,北京市严格执行"认房又认贷"的政策,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最高时达到 了 ...
王健林最大的危机 ,不是被限制高消费,而是股权被冻结
Sou Hu Cai Jing· 2025-10-02 00:16
2016年,宁德时代才刚刚成立5年,营收刚突破百亿,寒武纪更是在这一年才成立,反观房地产,正迎来了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从2015年开始,一线城市 房价开始上涨,2016年大幅上涨,二线城市开始启动,这轮牛市,从一线城市一直传递到全国,一直持续到2018年底到2019年初才停下来 2014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亿平方米,同比下滑7.6%,2015年去库存政策启动,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6.5%,达到12.8亿平米,2016年大幅增长22.5%, 达到15.7亿平米,2018年增长到16.9亿平米,2021年达到历史巅峰的17.9亿平米,回过头来看,2016年是销售增长最快的一年,这是王健林的首富的背景。 相比销售面积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还要快得多,2015年商品房销售额为8.7万亿,同比增长14.4%,比销售面积的增速快了6.8个百分点;2016年,商品房 销售额增长34.8%,较销售面积的增速快了12.3个百分点;2017年的销售额继续增长13.7%。销售价格从2014年的6333元/㎡,增长到2021年的10267元/㎡,将 近翻了一倍。 从曾经的中国首富,到如今的限制消费人员(已经取消了),连飞机都不能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