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观念
icon
Search documents
盲盒不能成食品安全盲点
Jing Ji Ri Bao· 2025-07-07 22:15
临期食品盲盒正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新宠"。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分享自己低价开出高端食品的 拆盒体验,商家也乐于借此减少库存浪费、完成品牌营销。热度之下,食品安全与规范监管不可忽视。 如何在鼓励消费创新的同时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盲盒不应成为食品安全的"盲点"。一些商家以"盲盒"之名规避标识义务,导致包装信息缺失、食用建议 不明,甚至将过期食品"改头换面"纳入盲盒,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推动临期盲盒 健康有序发展,亟须多方协同、规范共治。 商家应强化采购、运输和保鲜等环节的管理,清晰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储存条件和食用提示,方 便消费者识别和合理选择。同时,建立销售数据追踪和回溯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切实承担 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监管部门应及时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现场检查和抽检频次,针对高风险商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为新消 费业态健康发展护航。 临期食品盲盒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对商家而言,它是降低库存损耗、优化成本结构的工具;对消费者 来说,是用更低成本获得消费满足的途径;对社会整体而言,更是推动绿色消费、减少浪费的有益尝 试。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减少浪费、合 ...
上海惊现00后女子赖账消费成习惯,两月内找茬生存揭秘新现象
Sou Hu Cai Jing· 2025-07-04 01:31
上海出现新现象,一名00后女子赖账消费成习惯,两个月内频繁依赖找茬生存,这位女子购 物时常常选择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商品,并依赖商家失误或优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她的这 种行为不仅给商家带来了困扰,也反映出当前部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存在问题,需要引起关 注和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年轻人的消费行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里,一名刚刚成年不 久的"00后"女子的消费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她来到上海仅两个月,却频繁在购物、餐饮等消费场所采 取故意找茬、挑剔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的手段,以此拒绝支付费用或要求打折,这种现象不仅给商家带 来了困扰,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据悉,这名女子在消费过程中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拒绝支付费用,从而顺利地将自己的消费行为转化为 他人的负担,从个人心理层面分析,她可能存在逃避现实的心理问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心理安 慰,而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对个人诚信的缺失,一些人过分追 求物质享受和享乐主义,忽视了诚信和责任感的重要性,社会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可能促使一些年轻 人选择逃避支付费用的方式。 该女子的行为不仅给商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 ...
邮币市场已无大行情,需要解决根本问题,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Sou Hu Cai Jing· 2025-07-01 14:29
如今的邮币市场,曾经的辉煌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曾经的"邮票一夜暴涨"现象似乎成了历史,眼下的市场不仅人气低迷,连不少新邮和纪念币也都跌破了面值。 新蛇钞价格从45元一路下跌至25元,诸如东北虎豹币、京剧旦角币等纪念币同样面临价格回落。 邮币市场的萧条,不仅仅是价格的暴跌,更是深层次问题的表现。 市场过度炒作的后遗症 过去的邮币市场,曾因投机热潮一度进入了过度炒作的怪圈。 很多邮币的价格并非基于其文化或收藏价值,而是被人为抬高,只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投资者看似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泡沫终究破裂,很多人因此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随着市场信心崩塌,投资者不再敢轻易涉足邮币,市场需求急剧减少,萎靡不振。 如今,邮币市场仍未能从这一阶段的伤痛中恢复。 电子盘的乱象与整顿 邮币电子盘本是为了便捷交易,借力互联网来提升市场流动性,但实际却成了监管缺失的重灾区。 操纵价格、虚假交易等问题屡见不鲜,很多平台存在自买自卖的行为,导致假象繁荣,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票收藏家】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然而随着监管的加强,很多平台被关闭或限制,市场的活跃度一落千丈,投资者 ...
中产滑落,奢侈品在中国卖不动了?|氪金·大消费
36氪· 2025-06-30 08:40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财经 ,作者陈思竹 谢芸子 36氪财经 . 36氪旗下官方账号。洞见市场,比99%的投资者更聪明。 "包"治百病的时代成为过去, 商品的使用价值回归。 文 | 陈思竹 编辑 | 谢芸子 来源| 36氪财经(ID: krfinance )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与三年前相比,北京SKP的顾客量少了三分之二,去年年底更是断崖式减少。" 2024年的最后一天,张瑶从某奢侈品牌离职,告别了自己十余年的"柜姐"生涯。在她的印象中,整个2024年,百无聊赖等待客人们的到来成为店员们的常 态,门店内原先争分夺秒服务客户、延迟闭店到半夜的工作场景消失不见。 张瑶的感知也是奢侈品市场不振的一个缩影。 客观来看,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正深刻影响着奢侈品行业的发展——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预期收入下降,消费行为变得更保守。 4月17日,爱马仕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按固定汇率计算,其一季度实现营收41.3亿欧元,同比增长7%,低于市场预期的41.6亿欧元。 分地区来看,日本市场表现最为强劲,增长17%,除日本外的亚太地区,却仅有1%的增长。 几乎同时,LVMH集团也发布财报,其在一季度的延续了过去一年的颓势, ...
福州商场一楼“大换血” “四大金刚”挤走“老住户”
Sou Hu Cai Jing· 2025-06-27 15:12
商场一楼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秀场"。 商场里的"汽车秀场" 福州商场一楼"大换血" "四大金刚"挤走"老住户",消费风向折射社会变迁 你印象中的商场一楼,还是数不清的化妆品、香水和金铺吗? 不知何时起,福州商场一楼的布局悄然改变:化妆品的香气不再浓郁,取而代之的是潮玩、新能源汽车、户外运 动以及各式各样的茶饮品牌,它们成为各大商场门面楼层新的"四大金刚"。 "这不是我印象中的福州商场,感觉更像是车展现场。"25日中午,刚从美国回到福州的张女士,步入万象九宜城 时惊讶地表示。商场中庭最显眼的位置,整齐排列着新能源车,吸引过往消费者驻足观看;环绕中庭的商铺也全 部变成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展厅,里面坐满了前来看车的顾客。 这种现象在福州各大商场普遍存在。记者走访多个热门商圈发现,问界、比亚迪、小米、蔚来、理想、极氪、小 鹏等众多新势力新能源汽车品牌,已占据商场一楼的黄金旺铺,就连奔驰等传统汽车品牌也将展厅开进了商场。 "现在很多人都说,到商场买车比买衣服还简单。"万象九宜城极氪展厅的销售顾问透露,他接待的客户中,不乏 原本只是来商场用餐,却因看到汽车展厅而试驾,最终决定购买的。 这一变化源于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多家商场的 ...
中国有多少家庭能够一次性拿出20万现金?答案来了
Sou Hu Cai Jing· 2025-06-25 05:42
许多人误以为中国家庭普遍拥有20万元的现金储备,这一观念源于对宏观经济数据的解读偏差。虽然 2021年底,全国居民存款余额高达103.34万亿元,人均存款达到7.3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平均存款甚至超 过21.6万元,似乎暗示着近半数家庭能够轻松拿出20万元现金。然而,这种推论忽略了存款分配的不均 性以及其他重要的财务因素。 其次,沉重的房贷压力是许多家庭无法忽视的现实。全国个人房贷规模已达38.8万亿元,这意味着有超 过2亿家庭背负房贷,每月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偿还贷款。这些家庭的存款普遍较低,甚至低于10万 元,更别说一次性拿出20万元了。 最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也构成重要制约。大多数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到6000元之间,日 常开销(包括生活必需品、子女教育、人际交往等)占据很大一部分,再加上物价上涨和收入的不稳定 性,维持日常收支平衡已属不易,更遑论拿出20万元的巨额现金储备了。 总而言之,虽然宏观数据显示居民存款总额庞大,但将其简单地推算到个体家庭的储蓄能力,是缺乏现 实基础的。房贷压力、消费观念、收入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能够一次性拿出20万元现金的家庭比 例远低于表面数据所暗示的水平。 ...
存款超过这个数,证明你已经超越98%的人,赶快偷着乐吧!
Sou Hu Cai Jing· 2025-06-23 06:04
真相四:高房贷压力吞噬可支配收入。中国居民的房贷压力巨大,总规模近39万亿元,房奴人数超过2亿。这意味着,超过两亿个家庭每月要偿还巨额房 贷,可支配收入被严重挤压,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开销,存款自然有限。 对于这些背负房贷的家庭来说,即使拥有存款,金额也往往低于10万元。 "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表象背后,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多元化投资渠道、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沉重的房贷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0万元 存款看似不算巨额财富,但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能够拥有如此存款,的确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我们必须跳脱平均数的局限,从更宏观、更 细致的视角,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居民的真实财富状况。 真相一:平均数掩盖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央行公布的数据是平均值,这意味着超过60%的居民存款低于平均水平。招商银行数据显示,2%的人口拥有80%的 存款,而剩余98%的人口仅拥有20%的存款。因此,"被平均"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更具体地说,存款超过30万元的家庭仅占19.3%,约为9553万户 (基于4.95亿家庭总数计算);存款超过50万元的家庭占比更低,不足2%。这意味着,拥有50万元以上存款,你已超越了全国98 ...
我国人均存款“出炉”,存款超30万的家庭有多少?央行给出了数据
Sou Hu Cai Jing· 2025-06-23 05:27
令人咋舌的真相:中国家庭存款的现实与迷思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引发了广泛热议: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居民存款余额高达131.9万亿元,人均存款9.42万元,三口之家平均存款近30万元。 然而,这看似令人欣慰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存款超过30万元的家庭,究竟有多少? 央行的数据给出了答案:仅占19.3%。这意味着,在近4.95亿个中国家庭中,只有约9553万个家庭的存款超过30万元。这一比例远低于许多人的预期,甚至 与普遍存在的"中国家庭富裕"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此前,央行公布的数据还显示,存款超过50万元的家庭占比仅为1%。这一惊人数据令不少人发出疑 问:中国家庭难道不富裕吗? 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招商银行的数据显示,仅2%的人口持有全国80%的存款,其余98%的人口仅分享剩余的20%。更令 人触目惊心的是,在14亿人口中,有5.6亿人的银行存款几乎为零。因此,存款超过30万元的家庭占比不到两成,并非出乎意料。 一、国民收入与生活成本的双重挤压:多数中国家庭月收入仅在3000元至6000元之间徘徊。然而,高昂的生活成本却无情地吞噬着微薄的收入。子女教育、 医疗 ...
6·18的“七年之痒”:从狂欢到集体麻木了?
Sou Hu Cai Jing· 2025-06-17 11:50
一年一度的"6·18"购物节已从最初的京东店庆日,演变为中国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年中促销盛事,然而近年来,这场本应让消费者热血沸腾的购物狂欢却逐 渐显露出疲态。 从开机广告的狂轰滥炸到"虚假折扣"的屡见不鲜,从平台间的营销斗法到GMV数据的集体沉默,再到各家平台争相宣称"行业第一"的怪象,6·18正在经历 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消费观念转变的大背景下,6·18到底怎么了? 6·18的"七年之痒" 2004 年,京东为庆祝成立六周年首次推出" 6 · 18 "促销活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店庆日会在未来演变成中国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年中购物节之 一。在最初的几年里, 6 · 18 与双十一并驾齐驱,成为电商平台创造销售奇迹的黄金时段。消费者们熬夜等待零点抢购,商家们备足库存期待爆单,平台 则不断刷新交易额纪录 ——这种多方共赢的局面曾让 6 · 18 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最具活力的象征。 然而,近年来,这场购物狂欢正在经历明显的"七年之痒"。2024年的6·18大促首次出现了全网销售总额的负增长,7428亿元的销售额同比下滑近7%,这是 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的下滑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大电商平台一反常态地 ...
人民日报:买新能源车,看“价格”更看“价值”
news flash· 2025-06-11 23:10
其实,对消费者而言,"享受实惠"固然重要,但在购买新能源车这件事上,已过了单纯只看价格的时 代。在"日日有新款"的今天,设计感、个性化、高性能、强售后,也是消费者购置新车时必须考量的因 素。看中驾驶感的消费者在意的是百公里加速时间、高速动力输出水平;喜欢酷炫风的消费者则关心智 能化的辅助功能、未来感的交互界面;还有不少消费者更乐意为"颜值"买单,他们研究内饰的线条、轮 毂的造型,就连车漆与牌照颜色能不能搭配得和谐,都得纠结大半天……面对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偏 好的调整,单靠"低价输出",只会让车企陷入"越造越赔""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