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

Search documents
单根神经纤维清晰可见!我国科学家实现小鼠全身“高清全景成像”
Yang Shi Xin Wen· 2025-07-11 03:08
"我们不再依赖间接证据,而是真正直接'看见'了全身神经网络如何精密连接,信号传导的'生命物联网'如何布局。"毕国强教授 表示。这项突破性技术有望解答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解剖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众多悬而未决的根本问题,并应用于生物 医学研究及疾病机制解析,为未来精准神经调控疗法的开发奠定坚实的结构基础。例如,通过全面且精准定位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结构变异来明确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可视化方式评估药物(包括基因编辑疗法)对全身组织和器官 的靶向效果,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据介绍,该团队将持续公开研究成果图像数据集,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以推动生物医药交叉合作。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毕国强教授、刘北明教授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深圳 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突破性研发出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网络精细三维 图谱高清绘制。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10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为解析周围神经调控网络及疾病机理研究 提供了全新工具。 在生物体内,一张由亿万周围神经纤维编织成的精密"生命物联网"无处不在,承载着大脑与全身 ...
中国团队开发新成像技术 微米级神经纤维一览无余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10 16: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合肥7月10日电 (吴兰 张淑凡)亿万条直径仅为头发丝几十分之一的神经纤维如何快速看清、看 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刘北明教授与合作者创新性开发出一套"超级CT扫描仪",给出解 决方案。 "blockface-VISoR"技术采取"样品原位切片+切面三维成像"策略,整合了精密振动切片装置与"同步飞 扫"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对透明化包埋的小鼠样本分层扫描,每次拍摄约0.6毫米深度的三维图像后,自 动切削0.4毫米组织,再通过智能算法将数百层图像无缝拼接。 "眼见为实,我们可以不依赖间接证据,直接'看见'全身神经网络如何精密连接、如何与不同组织器官 相互作用。"通讯作者毕国强说。 据介绍,这一突破性研发的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小鼠全身神 经网络精细三维图谱高清绘制。此外,团队将持续公开研究成果图像数据集,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以推 动生物医药交叉合作。(完) 在生物体内,一张由亿万周围神经纤维编织成的精密"生命物联网"无处不在,承载着大脑与全身器官的 双向通讯,调控运动、感觉以及内脏功能。然而,看清这张网络的全貌却极其困难——神经纤维直径仅 为发丝几十分 ...
五项基于神经科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3 6 Ke· 2025-07-10 07:07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管理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领导者需要先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而后再谈管理。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Pixabay] 脑部的前额叶皮层负责专注、规划和决策,但它也高度耗能且对过载很敏感。当你突然向团队提出紧急请求、突然设定新截止日期,或堆积大量紧急任务 时,就是在挑战他们大脑的极限。 认知过载会损害工作表现。每个意外需求都会消耗用于优先级排序、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能量。当管理者保护团队免受混乱、被动式工作流程的侵扰 时,就能保留团队的大脑能量。这也有助于建立心理安全感和信任感。 尝试这样做:把上面那些不必要的紧急事情推回去。对于变更事项,尽可能早地通知,为员工创造空间,让他们能专注于手头工作,而非仅仅跟上进度。 2. 创造力需要空间 领导者经常说他们想要创新,但却无法创造允许创新的条件。大脑的创造力引擎,尤其是默认模式网络,在放松、略带白日梦且不受评判的环境中会很活 跃。然而,大多数工作环境却奖励超高效和持续紧迫感。 创造力需要探索与利用的平衡。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最好的想法往往在 ...
中科院自动化所最新综述!VLA模型后训练与类人运动学习的共性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6-29 09:51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具身智能 之心 "公众号 作者丨 Tian-Yu Xiang等 编辑丨具身智能之心 本文只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 点击进入→ 具身智能之心 技术交流群 更多干货,欢迎加入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全栈学习社区 : 具身智能之心知识星球 (戳我) , 这里包含所有你想要 的。 想象学习走路的情景:尽管祖先的经验让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例如:平衡感、反应)被编码到我们的 DNA中,但要真正学会走路,仍需要在真实环境中不断练习、摔倒、再爬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 的大脑和身体会逐渐协调一致,形成与环境交互的策略。这种 由通用能力到特定技能 的转变过程在人类中 十分常见,而如今, 智能机器人 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即便拥有强大的预训练模型作为"大脑",在执行具 体复杂任务前,仍需要经过类似于人类学习的"后训练"阶段,才能在新环境、新任务下达到理想表现。 1. 概述 这项工作从 人类运动技能学习 的角度系统性地对总结 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的 后训练(post- training)策略 。其主要贡献如下: (1) 从人类运动学习视角讨论了VLA模型后训练方法 :将人类运动技能 ...
为何“现场观影更打动人”?清华“神奇发帽”剧场实验为你揭秘!
Xin Hua She· 2025-06-19 11:56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主任高小榕教授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将无创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真实演出现 场的神经科学研究"。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魏梦佳)近日,一张"清华学生集体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上引发关 注。是集体戴"发帽"的行为艺术,还是被网友戏谑的"神秘高科技组织"?社交平台评论区内,网友们脑 洞大开,各种猜测纷飞。 记者19日从清华大学了解到,照片记录的是一场实验,这些学生所佩戴的"神奇发帽"其实是便携式脑机 接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脑电帽。这场实验的目的是——在真实剧院场景下,通过脑电设备同步 捕捉学生欣赏演出时的大脑神经活动,解码其审美体验,探究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神经活动规律。 艺术表演、肢体语言等会对人的情感、大脑神经元的状态有何影响?这是研究团队一直在思索探寻的方 向。 "经研究发现,当我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大脑中与情绪和感知相关的区域会更加活跃。这种激活与当下 的情绪体验和沉浸感密切相关,实景演出能更强烈地唤起大脑共鸣。"参与此研究的清华大学神经工程 实验室博士生李泽轩说,"这也帮助我们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理解,为什么'现场观影更打动人'。" "目前,我们正在和部分高校、文艺院团合作,开展 ...
印度警方用“脑波读心”断案,被科学界质疑为“江湖骗术”
Hu Xiu· 2025-06-18 02:0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MaxTom,题图来自:AI生成 一、印度警方的"读心术"争议 2021年,印度一名未成年女学生向家人控诉,遭20多岁男子苏尔贾拉姆(Surjaram)诱骗至偏僻空教室 实施持刀性侵。事发后,女学生发现怀孕并决定堕胎,随后向警方报案。然而苏尔贾拉姆却在审讯室里 面不改色地否认所有指控,甚至反客为主申请保释,还主动要求接受三项法医学测试:脑电波震荡印记 分析(BEOS)、测谎仪检测和麻醉分析(narcoanalysis)。[1] 在测试中,他佩戴电极帽聆听"我叫女孩进教室""我关上门""我掏出刀"等第一人称的犯罪场景短句,电 脑监测他的大脑对每个短语的反应,并寻找他参与犯罪的蛛丝马迹。 结果让人诧异,这位犯罪嫌疑人的大脑对所有涉案细节均无"经验性记忆"反应,仿佛从未存储过这些恐 怖画面。另外结合其他两项测试结果,法官批准其保释。尽管案件后续审理未公开,但这场围绕"脑波 读心"的司法实验,已撕开技术介入司法的争议裂痕。 在另一起2018年的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性侵案中,一名校长被控强奸7岁女学生。初审法官最 初倾向采信受害者陈述,却因BE ...
“全脑开发”的神话该终结了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6-05 03:56
"比爱因斯坦还聪明""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近日媒体曝光的"全脑开发"乱象,揭开了某些教育 机构用"神经科学""脑屏成像"等伪概念,将家长焦虑转化为暴利的黑色产业链。 细究这些机构的宣传话术,套路出奇地一致:先盗用"左右脑分工"等过时的理论包装课程,再通 过"蒙眼识字""5分钟背古诗"等反智表演制造神话。一些机构声称闪卡训练能让孩子"过目不忘",社交 平台上更有博主展示"戴眼罩读课文"的摆拍视频。这些操作都违背了基本认知规律,借科学之名,行闹 剧之实。神经科学研究早已表明,大脑运作是整体协同的过程,所谓"单独开发右脑""激活第三只眼"纯 属无稽之谈。那些声称能让孩子获得透视能力的课程,不过是利用光学原理设计的魔术戏法。 高低 乱象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条。调查显示,某些机构教师实为无资质兼职人员,所谓的"国 际认证课程"实为网络拼凑的盗版资料。从售价千元的"脑波耳机"到近万元的头环设备,从早教神器到 智能绘本,教具成本不足百元却敢标价上万。更隐蔽的是社交平台上的"成功学博主",他们通过剪辑视 频、伪造聊天记录等手段,将伪科学包装成可复制的"成才秘籍"。这条产业链精准抓住了一些家长"输 不起"的焦虑心态, ...
颜宁发文祝贺!美国两院院士、睡眠领域顶尖学者丹扬教授回国,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生物世界· 2025-06-02 02:42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颜宁 微博发文,祝贺睡眠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丹扬 教授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建 立 睡眠与意识实验室 。 丹扬 教授 丹扬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在洛克菲勒大学及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至今。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阐释大脑中控制睡眠的神经回路,以及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她于 2018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于 2025 年当选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迄今为止, 丹扬 教授 已经在国际的顶尖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发表了 16 篇论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丹扬 教授近两年的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揭示为何睡眠期间意识觉知会大大减弱 2023 年 12 月 8 日, 丹扬 教授团队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 : Circuit mechanism for suppression of frontal cortical ignition during NREM sleep 的研究论 文 【1】 ...
以多模态数智技术助力高等教育改革
Xin Hua Ri Bao· 2025-05-30 00:00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兼具高科技含量、高运行效能与高质量发展特征,契合新发展理 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作为培育创新人才、开展前沿探索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承担着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生产力质量跃迁的关键场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2035年)》明确提出,要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 治理整体性变革。多模态数智技术作为核心支撑体系,通过整合智能传感器采集到的文本、图像、音视 频等多元模态数据,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道信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框架下实现跨 模态协同分析与应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在高等教育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依托多模 态数智技术,遵循"技术赋能—要素重构—模式创新"的逻辑路径,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以建构主义重构多模态智慧学习空间。在数智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变革的进程中,构建多模态学习环境成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关键路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多模态交互实现知识 建构,这一过程需要数字化学习空间的支撑。当前,以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 学习资源形 ...
华西医院专家谈脑机接口技术:非侵入式技术提升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效率,侵入式技术切除脑胶质瘤实现突破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22 08:00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脑机接口这项充满科幻色彩的技术 正在加速走向实际应用。 5月12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 计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完成3款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 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 者超5万人次。到2030年,全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 在5月20日进行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机接口"媒体沟通会上,多位专家揭开非侵入式和侵入式脑机接 口的神秘面纱,畅谈这项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卒中康复、胶质瘤切除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大幅提升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效率 在未被攻克的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温和"但致命的一种。"温和"在于,它的进程往往需要多年时 间,且患者及家属在初期感知程度较低,不会迅速威胁患者生命;致命在于,它一旦开始就无法逆转, 患者的生命质量将随病情进展不断下降,也会造成沉重的照护负担和庞大的社会经济成本。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对包括阿尔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