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

Search documents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Jing Ji Ri Bao· 2025-04-30 00:52
原标题: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对于强国复兴的全局而言,我国文化建设仍然是个短板;与不断提升的硬实 力相比,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把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任重而道远。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仅是单一要素的变化,还涉及文明形态之变。当人类文明站在何去何 从的十字路口,秉持什么样的文明观就变得至关重要。一些西方国家奉行霸权主义,以强权同世界对 话,由此所造就的必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与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用文化同世界对 话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包容,秉持平等和 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主动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历史证明,任何想用强权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办法,都是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不会获得世界意义上的 成功。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用文化同世界对话,是必要且可能的。其 必要性在于,解决全球治理赤字, ...
国际观察丨“美国软实力正在蒸发”
Xin Hua She· 2025-04-29 23:06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 其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以及其政策在外界人士眼中的合法性。这名美国学者日前在英国《金 融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扬言"购买"格陵兰岛、觊觎巴拿马运 河、霸凌盟友和第三世界国家,这些依靠"胁迫和交易"的政策既不正当也不合理,严重损害美国 软实力。 近期在英国伦敦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美国的"声誉"和"治理水平"两项指标正 在下滑。在奈看来,随着特朗普继续执政,美国的软实力在今后几年会经受更大挑战。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软实力的衰退并不以为意。一个例证是,特朗普政府就任后立即关闭了美国国 际开发署,这家机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包装和输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有分析人士指 出,在特朗普政府看来,继续包装维持美国的软实力纯属浪费资源,"赤裸裸"的胁迫施压能更为 直接地获取利益。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刊文说,特朗普政府似乎完全放弃软实力,也不在乎这将 给美国带来的损害。 "美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正经历一场'大出血'" "美国软实力正在蒸发" "美国软实力正在蒸发""美国在加速挥霍其软实力""政策反复 ...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美国烟花困局背后的软实力迭代逻辑与“硬实力陷阱”
Sou Hu Cai Jing· 2025-04-28 15:02
产业链韧性测试的失败。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倒逼供应链转移,却忽视烟花产业的技术复杂性(涉及3000 余种化学品配方与非遗工艺)。中国在安全标准、环保技术等领域的持续创新(如无硫发射药技术), 已构建起"技术主权护城河",使替代产能建设周期远超美国政策调整的容忍度。佐尔丹所称"2026年烟 花荒",本质是美国硬实力政策对产业规律认知不足的必然结果。 庆典政治学的软实力解构。烟花作为国家庆典的核心文化符号,其供应链危机直接冲击美国软实力的仪 式表达。中国掌控这一符号的物质基础,实质上获得了对美价值叙事的部分定义权——若2026年美国独 立日烟花秀因"中国制造缺位"而失色,将形成"规则制定者受制于规则服从者"的戏剧性反转。 美国独立日烟花或将因中国供应链卡脖子而黯然失色——特朗普政府145%关税政策正使美国面临2026 年"烟花荒",这不仅暴露其硬实力政策的战略短视,更折射出中国通过产业链整合与技术标准制定形成 的"规则性壁垒"。若6月底前不调整策略,美国将遭遇庆典政治与全球信誉的双重危机。 美国建国250周年庆典正面临尴尬局面,全球95%的烟花产能集中在中国湖南浏阳,而特朗普政府145% 的惩罚性关税政策。美国烟花进 ...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当前原油市场波动本质是软实力较量的外显 优先布局低杠杆
Sou Hu Cai Jing· 2025-04-28 12:58
北半球能源旺季提振原油需求,但贸易战与关税阴影令前景未卜。欧佩克限产与页岩油增产角力,消费 者信心跌至低谷,油价在短期震荡与长期重构中博弈——这既是供需平衡的较量,更是五维软实力的动 态对决。邓正红软实力表示,进入5月原油需求端喜忧参半,一方面即将开始的北半球能源消费传统旺 季彰显石油软实力价值,另一方面关税和贸易战令石油软实力运行前景未卜。3月美国零售市场表现超 预期,关税冲击暂未体现在数据上,且存在政策落地前的抢购和抢出口红利,但4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 信心指数已跌至近年低位。 未来特朗普仍将对全球经济发出考验,受贸易局势不确定性影响,原油需求预期理当有所下调,邓正红 软实力模型预测2025年二季度全球原油日需求增速约在100万桶左右。总的来看,当前石油市场的波动 反映了市场对供需平衡的担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对需求的担忧仍然对油价构成压力。邓正红软 实力思想强调,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体现在资源整合、前瞻决策、制度创新、价值影响及环境适 应五大维度。当前原油市场的波动正是这五维软实力博弈的集中体现。 【人物简介】邓正红,中国软实力之父,创立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和智库,建立企业软实力理论、软实力 函数、软 ...
邓正红软实力思想解析:美国能源政策呈现“战略扩张与软实力损耗并生”的格局
Sou Hu Cai Jing· 2025-04-27 03:40
基于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分析,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呈现出"战略扩张与软实力损耗并生"的复杂格局, 其核心矛盾体现:战略协同困境,增产承诺与市场规则的分裂;资源整合悖论,供应链控制与反噬效 应;环境适应挑战,政策波动与市场预期的博弈;价值引导矛盾,能源霸权与多极化的对抗。邓正红模 型预示:若持续当前路径,美国能源软实力指数可能下探至基准值的62%~68%。 产量调控的软硬失衡。特朗普通过施压欧佩克增产(日增41.1万桶)实现短期油价压制,但此举打破产 油国间"动态平衡默契"。美国能源部长承诺"完全支持增产"与每桶50美元页岩油盈亏线的矛盾,暴露政 策承诺与企业生存能力的战略错配。 规则重构的双重性。美俄围绕乌克兰和谈的能源外交(释放俄油入市预期),本质是借地缘博弈重塑能 源流通规则。但这种"危机工具化"策略削弱了国际能源市场的制度稳定性,与邓正红强调的"规则软实 力内生性"形成冲突。 当前特朗普能源政策已陷入"三重困境":战略目标冲突,短期增产诉求与长期能源变革不可调和;工具 效力递减,关税等强制手段引发反制联盟形成;制度成本攀升,政策摇摆导致市场预期管理成本激增。 邓正红模型预示:若持续当前路径,美国能源软实力指 ...
第一观察|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Xin Hua She· 2025-04-16 14:57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550期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此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 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三个事关",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审视考量,赋予文化强国建设更重要的 职责使命。 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 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中强调:"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 应变求变。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 人,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网络空间可谓时代发展变化最显著的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重要文章中,总书记 再次强调"必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 ...
兴业证券王涵 | 燎原·重估——从硬实力领先到软实力崛起——经济每月谈第十期
王涵论宏观· 2025-02-18 07:19
要点 历史经验:制造业强国支撑世界秩序稳定。 从历史经验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第一大国从来都是世界 秩序的"定海神针"。19世纪的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主导了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 确立了金本位制,成为世界秩序的塑造者。20世纪的美国,通过其庞大的工业产能和技术创新,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主导全球经济秩序长达半个多世纪。 中国硬实力全球领先,与南方国家经济互补。 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工业规模远超世界其他国 家。同时,中国的工业能力正在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而南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与中国形成显 著互补。 文化影响力加速扩张,软实力崛起进入快车道。 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表现,彻底打破了2024年市场 流传的"中国电影市场萎靡"的悲观论调。以《黑神话》、《哪吒》为代表的中国游戏、电影受到年轻一代的追 捧,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文化格局。而随 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软实力提升进入快车道。 80、90后群体助力中国软硬实力提升。 80、90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已成 ...
座椅的较量:什么在决定车企软实力?
晚点LatePost· 2024-05-08 15:41
零重力座椅是如何从一个生僻概念变成车企最热衷的标签? 文丨司雯雯 编辑丨宋玮 汽车公司总是假设人们分辨得出座椅上 12 点按摩和 14 点按摩的不同,且能精妙利用超过 20 向电 动调节,把自己摆放至 "零重力" 位置,体会 Nappa 头层牛皮和半苯胺真皮的差异——即便乘客可 能只在车上待一个小时。 从 1915 年左右第一张可前后调节的驾驶员座椅算起,座椅在汽车上存在百年,但从未像今天这样, 受到如此重视。 车企相信用户愿意为一张更舒适的座椅付出:一辆 30 万元左右的汽车,想要享受通风、加热和按摩 等功能,需要另外再付 1.5 万元,另一些车企选择标配,隐含意义是,人人都需要。 座椅迅速成为座舱内最昂贵的零部件,也是车企竞争的焦点——从大众车型到高端车型,CEO 们在 发布会为座椅单独留出时间,即使没有新功能,也可以堆配置——按摩点数、加热档位、通风程度 不断刷新,"零重力座椅" 从 50 万元的车型下放到 15 万元,一些车企开始拼小众场景,比如主驾、 副驾向后旋转,与二排面面相望。 2021 年,蔚来、理想分别净亏损 40.2 亿、3.2 亿元,但都决定花 1 亿元自研座椅。花在占汽车 Bom 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