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Search documents
豹变张大豆:名师IP出豹变,打造培训老师IP的底层逻辑
Jin Tou Wang· 2025-06-19 06:37
这个时代,不缺老师,缺的是有信仰、有磁场、有系统打法的"人格教育者" 在中国的知识培训产业里,名师层出不穷,讲台之上光芒万丈,流量平台百家争鸣。 但真正能从"讲得好"走向"被信任",再走向"代表一个时代教育价值"的人,屈指可数。 豹变商学创始人张大豆说过一句话: "一个老师能讲好一堂课靠技巧,但一个老师能影响一代人,靠的是人格。" 豹变出名师,不是因为单纯的技巧,而核心在于构建每个老师不可替代的IP战略系统。 它也是一所"人格IP的深度工坊",也是无数头部名师背后的系统打法供应中心。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批名师、培训品牌操盘者,都曾走进豹变: 蓝蒂蔻的Gina老师 汇成的周文强老师 巨海的成杰老师 胜者教育的张益鸣老师 闲者教育的长卿老师 人格频率学的今心老师 图形心理学的木春老师 情感导师唐唐姐 等等 还有无数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幸福老师、商业老师、家庭教育老师、心理学老师、创业教练等…… 他们有一个共同选择——走进豹变,重塑IP。 培训老师的"下一步进化",不是再多讲几门课,而是成为"教育品类的代表性人格IP"。 因为他们知道,在一个"表达爆炸"的时代,只有人格能打动人,只有系统能走得远。 为什么 ...
“老板”变身代言人: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家站到台前的价值与挑战
3 6 Ke· 2025-06-17 04:03
企业家站到台前,成为品牌的"代言人",早已不是新鲜事。 在社交媒体尚未兴起的时代,乔布斯便因极简主义与科技至上的理念,成为苹果的灵魂象征。 随着国外Twitter(现X)、Facebook,以及国内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普及,马斯克、雷军、余承东等企业家开始频繁活跃其中,将自身塑造 成品牌极具辨识度的名片。 近期,海尔智家、魅族、荣耀等公司高管更是集体入驻微博,让行业重新审视企业家通过社交媒体站到台前的意义。 当"人"的连接打破了"物"的隔阂,企业家通过社交媒体直面公众,究竟可以重塑品牌哪些价值?塑造企业家IP,又要应对哪些挑战呢?跟随「克劳锐」的 视角,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沟通到共创,近距离触达用户 企业家在社交媒体打造IP的直接价值,就是可以拉近自己、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多数情况下,他们还能化身成为品牌的"首席客服",倾听大众声音、 直面产品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今年两会期间,因与雷军同框意外"出圈"的海尔CEO周云杰便是典型案例。顺应万千网友的呼声,出圈后的周云杰宣布回归社交媒体,开通微博仅两个月 便收获了海量用户的留言与反馈。 图片源自微博 当大量网友呼吁海尔推出"懒人洗衣机"时,周云杰迅 ...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
Hu Xiu· 2025-06-16 23:4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珞石居,作者:珞石居,题图来自:AI生成 语言是有生命周期的。 过去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字句对仗、结构完整,像是在写给一个不会打断你的人。但在短视频里,语 言不再追求工整,而追求钩子;不再讲逻辑链,而讲情绪点。 我们的表达场域和注意力模式变了。书面语的读者,喜欢铺垫-展开-升华,而短视频的观众喜欢冲突-转 折-上头。 比如书面语会这样讲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平台的更替,视频内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功 能和形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尤其是短视频语言,它以简洁、直接、情绪导向的方式,重塑了有效表达 的形式。 但如果把这个观点放进短视频,它更可能变成: 为啥现在大家越来越说话不讲逻辑了?不是人变笨了,是视频让我们习惯了先爽再说! 逻辑没变,但语言的节奏、叙述方式都变了。 一 写一篇文章,是在构建世界观、价值观;而拍一个短视频,是在制造临场感。 这两种语言,一个偏向理念搭建,一个偏向情绪唤起。 比如写一篇讲"原生家庭影响人格"的长文,正文大概是这样慢慢说理的结构: 引用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荣格); 但如果作为短视频主题,会是这样子: 这其实是把文章里的因果链拆开了, ...
有一种养生:远离犟驴
洞见· 2025-06-16 10:19
任何时候,都不要期望自己能够改变任何人。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林静 朗读音频 01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明眼人都知道前面是个火炕,他却铁了心要往里跳。 你好心好意劝他,对方反而觉得你是在害他。 到头来,你不仅讨不到半分好,还要气出一身病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逆火效应"。 意思是说,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认死理的人,你越纠正,对方越不听劝。 作者:洞见jinian 倘若执意改变一个固执无知的人,只会透支你的健康。 对他们来说,世界就是一口破井,而他们就是井底之蛙。 除了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外,他们根本看不见其他风景。 网友 @樱桃 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次,她参加线下读书会时,结识了一个书友。 对方一听她经常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就喋喋不休地吐露自己的见解。 他说:网上的评论不都是为了蹭流量,又有几个是用心思考了的? 樱桃听了,忍不住反驳。 她找到自己发表的书影评,还找了不少名人的例子,力求向 ...
有人格魅力的人,是如何修炼的?
3 6 Ke· 2025-06-15 00:56
很多人认为人格魅力是天生的,就像外向的人天生就善于表达和劝说。实际上,人格魅力不全是天生的,而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或者说是一套古已有 之的实践技巧。通过一定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看起来更具影响力、更可信赖、更有"领导范"。 联系,比较,对比 有魅力的讲话者能让听众理解所讲内容、引起共鸣并长久地记住。隐喻、明喻和类比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马丁·路德·金就是比喻的大师。例如,在《我 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讲中,他将美国宪法比喻为"银行本票",保证所有公民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他又 指出,美国只给了黑人公民一张"空头支票",上面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又退回来。每个人都知道收到空头支票是什么意思。这个信息清楚明白,长驻人 心。 比喻在职场情境中也很有效。乔是我们培训过的一位管理者,在团队面临紧急迁址时,他用了一个比喻争取大家的支持。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当我从 董事会听到这个消息时,感觉像是听到期待已久的怀孕消息。不同的是,我们有四个月而非九个月来准备。"团队马上明白,虽然这次变化短期内会带来 不适,但最终结果会是积极的。 什么是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的根源在于价值观 ...
中国最高法发布案例 涉及惩治人被“挂”、脸被“卖”等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3 00:50
最高法表示,网络账号的使用者将他人网络身份信息置顶公示、号召他人投诉,容易使公众对"被挂 者"的形象和名誉产生误解或负面评价,甚至逐渐演变为对"被挂者"的网暴,制造社会矛盾和冲突。对 此,应予杜绝和制止。通过案例引领,力求从源头避免侵权、杜绝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最高法认为,该案明确人脸信息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有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同时警 示有非法出售或提供他人人脸信息行为企图的人悬崖勒马。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 且侵权方式手段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中国最高人民法院12日对外发布典型案例,涉及惩治人 被"挂"、脸被"卖"等内容,旨在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 在"徐某、李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人民法院对徐某、李某通过网络等渠道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 人脸照片、视频等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该类技术的独特性能以及对民事主体权 利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利用AI技术侵权问题,如在"彭某某诉某软件运营公 司肖像权纠纷案" ...
个人发布悬赏广告有何限制?(新闻看法)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10
为得到线索,个人可以随意发布悬赏广告吗?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郑某某擅自发布 悬赏广告征集某发展公司违法犯罪线索,人民法院认为会降低该公司社会评价,侵害公司名誉,判令郑 某某承担侵权责任。 个人发布悬赏广告有哪些限制?"民事主体发布悬赏广告,应具有正当目的,且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 益。"最高法表示,民事主体擅自发布悬赏广告征集他人违法犯罪线索,很可能使一般公众对被征集者 产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认识,相应地降低被征集者的社会评价。尤其是,民事主体在网络平台发布征集违 法犯罪线索的悬赏广告,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更容易放大对被征集者的不利影响。对郑某某的行为给 予否定性评价,彰显了对法人名誉权的切实保护,避免滥用悬赏广告损害公序良俗。 郑某某在其所有的某网络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悬赏广告,主要内容为:郑某某向社会及广告行业、媒体 从业者、互联网平台广告从业者收集某发展公司违法犯罪线索。如有受害人、知情人,请积极提供线 索、证据。相关线索、证据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并作出处罚后,郑某某将给予报酬。 某发展公司知晓上述悬赏广告后向郑某某发函,要求其立即删除广告内容并赔偿损失。郑某某收到函后 未作删除,还将该函转发至前述 ...
看了热搜上月薪7万的沪漂女孩才开窍: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
洞见· 2025-06-12 10:12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人追钱很难,钱追人容易。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 朗读音频 前段时间,在热搜上刷到一位月薪7万的沪漂女孩。 作者: 洞见·姜榆木 而就是在这一年里,她的主业月薪涨到了2万。 自媒体账号的粉丝,也从零开始做到了10万+。 目前账号一条广告的报价就是1.4万,而她平均每个月能接4到5条。 其实两年前,她还在一家小型工厂做人事,每月到手只有4500元。 然而不安现状的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剪辑。 从工厂辞职后,她在一家公司实习了3个月,最终获得一份编导的工作,月薪也涨到了一万。 此后一年,她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8点多下班。 回家点个外卖,继续经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一直忙到凌晨。 其实相比"月薪7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沪漂女孩的住处。 她住在一个靠近郊区、不到30平米的老旧公寓里。 然而走进她的家里,你丝毫感受不到逼仄和拥挤。 01 从月薪4500到月入7万,沪漂女孩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也活成无数打工人羡慕的样子。 不过就 ...
最高法发布案例聚焦利用AI侵权,提出要防止技术向害发展
Xin Jing Bao· 2025-06-12 03:58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新产业(300832)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AI技术的独特性能以及对 民事主体权利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 型案例,其中有两起案例涉及利用AI技术侵权的问题。 未经许可利用AI处理使用他人声音,应承担人格权侵权责任 在"殷某某诉甲公司、乙公司等人格权纠纷案"中,殷某某曾为甲公司录制录音制品。甲公司将该录音制 品的音频提供给乙公司使用。乙公司以该音频为素材进行AI处理后形成软件产品,该产品使任意文字 内容都能以殷某某的声音展现出来。乙公司对外出售该产品。丙公司购买该软件产品后,又包装成自有 软件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殷某某发现,一些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的视频中使用的是基于自己声音制作 的配音。经查,上述视频中的配音来源于丙公司的软件产品。殷某某并未授权上述任何公司将自己的声 音或音频作AI处理。随后,殷某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乙公司、丙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赔礼道歉,以 上三个公司连带赔偿损失共计60万元。 审理法院认为,殷某某声音权益及于涉案AI声音。自然人声音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稳定性,能够给 他人形成或引起一般人产生与该自然人 ...
依法惩治人被“挂”、脸被“卖”……最高法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
news flash· 2025-06-12 02:12
当前,互联网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展开,人们生活 品质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也按下了加速键。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社会个体高度互联和人 际关系深度重塑,社会变化加剧。在此过程中,充分重视和严格落实民事主体基本权利保障,不仅是依 法实施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新兴技术向上向善发展以及和谐有序社会秩序构建的必然要求。 实践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侵权方式和手段相较于传 统人格权侵害案件也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需要准确识别和依法救济。民法典、刑法修正案 (九)回应时代需求,构建完整的人格权规则与制度体系,全面保护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利益。人民法院 认真落实法律规定,在案件办理中正确适用法律,加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的否定和整 治,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在此,发布6个典型案例。案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严格落实民法典关于人格权保护等规定,加强人格利益司法保障。民法典设立专编对人格权作出规 定,不仅保护生命权、身体权等基本人格权利,而且保护信息时代中价值已充分凸显的自然人隐私、声 音等人格利益;不仅保护自然人人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