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造太阳
icon
Search documents
“人造太阳”核聚变的发电,有望两年后“点燃” 中国核聚变发电将给世界带来廉价新能源!
Sou Hu Cai Jing· 2025-11-24 09:25
从应用节能视角审视,廉价核聚变能源将引发"能源使用革命",进一步放大其普惠价值。当前全球节能技术推广的最大瓶颈,在于部分高耗能产业"节能成 本高于能源成本"——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低碳改造,常因电力成本过高而难以落地。若核聚变发电实现商业化,其单位电价有望降至当前火电的1/5甚 至更低,这将彻底改变能源成本结构。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可通过廉价电力实现绿色转型,降低全球工业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廉价电力将推动电动汽 车、智能家居等节能产品大规模普及,形成"能源廉价-节能易行-碳排降低"的良性循环。在非洲、东南亚等能源短缺地区,廉价核聚变电力还将解决居民基 本用电问题,直接提升数十亿人的生活质量。 全球能源市场正陷入双重困境: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引发供应链焦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又难以支撑基荷电力需求。就在此时,中国"人造太阳"核聚变 发电装置传来重磅消息——BEST装置有望在两年后实现关键"点燃",2027年底建成后将聚焦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为商业化发电扫清核心障碍。作为能 源专家与应用节能研究者,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不仅是中国能源科技的里程碑,更意味着人类离廉价新能源的时代已近在咫尺,中国核聚变技术将以"能 ...
合肥发出全球邀请!中国牵头 “人造太阳” 计划,十国科学家共探终极能源
Sou Hu Cai Jing· 2025-11-24 07:08
一、核心使命:2027 年实现 "能量产出>消耗",演示聚变发电 核聚变能被称为 "终极能源"—— 模拟太阳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反应,释放清洁、无限的能量,且无碳排放、无核废料污染。此次启动的国际科学计划, 直指聚变研究的 "无人区": 作为我国下一代 "人造太阳",BEST 装置集成了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彰显中国聚变研究的建制化优势: "3、2、1,启动!"11 月 24 日上午,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BEST) 主机大厅内,随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汉院士一声宣布,我国 "燃烧等离子体" 国际科学计划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发布 BEST 研究蓝图。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现场签署《合肥聚变宣言》,共同 聚力点燃 "人造太阳",向着人类 "终极能源" 迈出关键一步。 "以前国际聚变研究由欧美主导,现在中国不仅能自主建造顶尖装置,还能牵头制定国际计划。" 参与签约的德国聚变专家马克・舒尔茨坦言。 三、全球协同:开放共享大科学平台,凝聚十国智慧 此次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亮点是 "开放合作",打破了传统科研壁垒: 截至启动仪式,已有 12 个国家的 37 家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首批 ...
20cm速递|人造太阳BEST计划启动!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深V拉升,近5日净流入超7000万元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11-24 06:26
消息面上,11月24日,中科院在合肥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发布BEST装置研究计划,聚 力攻关"人造太阳"。该装置预计2027年底建成,将开展氘氚燃烧实验,力求聚变功率达20-200兆瓦,实 现能量净产出并演示发电。活动吸引法、英等十余国科学家签署合作宣言,装置开放共享。此举标志我 国核聚变研究迈向工程化关键阶段,超导材料、特种装备等配套产业链迎发展机遇。 展望后市,中航证券指出,可控核聚变工程化提速,脉冲储能、超导材料、特种电容等配套环节优先受 益,而传统储能与锂电主链短期受益有限,中长期需关注基荷替代与电价下行带来的需求分流。示范堆 建设带动设备与材料订单释放,相关企业业绩弹性凸显,建议聚焦高壁垒配套环节布局。 11月24日午后,A股三大指数午后全线翻红。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深V拉升,上涨1%。盘 面上,绝大多数个股飘红,整体呈现普涨格局,金雷股份涨超5%,德福科技、阿尔特、泰胜风能、英 杰电气等涨超2%,阳光电源上涨0.78%,宁德时代飘红。资金上,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近 三日资金净流入超3000万元,近五日资金净流入超7000万元。截至发文,创业板新能源 ...
事关“人造太阳”,我国启动重大计划!
中国能源报· 2025-11-24 03:05
Core Viewpoint - China has officially launched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rogram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fusion, focusing on plasma physics research and aiming to achieve energy output greater than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goal of demonstrating fusion energy generation [1][2]. Group 1: Nuclear Fusion Research -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rogram will leverage China's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team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fusion combustion physic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mong global scientists [2]. - The BEST (Broadly Enh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device is set to become China's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sun," with plans to conduct deuterium-tritium combustion plasma experiments by the end of 2027, targeting fusion power output between 20 megawatts and 200 megawatts [1][2]. Group 2: Global Collaboration - The program will open multiple nuclear fusion scientific platforms, including BEST, to global researchers, establishing an open research fund to facilitate frequent expert exchanges [2]. - Scientists from over ten countries, including France, the UK, and Germany, have signed the "Hefei Fusion Declaration,"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open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win-win cooperation in fusion research [2].
未来产业的现在进行时
Ren Min Ri Bao· 2025-11-20 01:05
工程师在演示脑机接口手部运动反馈康复训练系统。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李向雨摄(影像中国)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机器人在进行拆药分装。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 量子科技 | | | --- | --- | | 量子科技是基于 | 我国建成全球最 | | 量子力学原理进 | 大规模量子城 | | 行研发应用的前 | 域网,包括8个 | | 沿技术,主要包含 | 核心网站点和 | | 量子计算、通信、 | 159个接入网 | | 测量三个方向 | 站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 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 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 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管理者,一起来谈谈未来产业的现在进行时。 ——编 者 一台计算机"算"出产业链 赵雪娇 云飞路,是安徽合肥高新区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虽然不长,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别称——"量子大道"。 在其周边,分布着众多科技企业,构建起覆盖量子计算、通信、测量全链条的产业 ...
通威刘汉元谈核聚变发电:既希望它发生,又担心它发生
Xin Lang Cai Jing· 2025-11-19 03:12
11月19日消息,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首届光伏CTO峰会暨技术创新大会上,通威 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谈到核聚变,他表示,对于人造太阳在实验室能够很低成本很高效率的发电,既 希望它发生,又担心它发生,希望它发生是希望技术突破,担心是光伏被革命了,大家都要改行。 "我们再搞得慢一点,聚变能现实了以后就不需要去铺光伏板了,"刘汉元表示,"有可能时代还是留给 我们这个机会。"(刘丽丽) 责任编辑:江钰涵 他谈到,中国科学家从托卡马克装置移过来一代二代到现在正在建三代,明年后年底有可能建成20兆瓦 到200兆瓦的商业发电聚变堆,听起来有点激动人心,但想起来还是有点悬。"在材料上面还是非常让人 恐怖,科学家们正在做高超导的线圈和新的环道,施工和建设看起来以后都非常壮观。 ...
“人造太阳”热潮助推 全球高温超导龙头上海超导闯关科创板
(原标题:"人造太阳"热潮助推 全球高温超导龙头上海超导闯关科创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人类终极能源——"人造太阳",也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正加快进入现实世界,而其背后的关键技术材 料"高温超导带材",正引发资本关注。 11月15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超导)科创板IPO问询回复已披 露。 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超导是该领域龙头,其生产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打入了全球可控核聚变商业公司 CFS和Tokamak Energy的供应链。招股书显示,上海超导是国际上唯二实现年产千公里级以上第二代高 温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之一,另外一家企业为日本企业FFJ。 凭借先发优势,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上海超导冲刺科创板,有望成为"高温超导材料第一股"。此次IPO,上海超导计划募资12亿元,全部用 于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一期)。 图:AI生成 高温超导"引领者" 所谓超导材料,是指在极低温下电阻变零且具完全抗磁性的颠覆性材料,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在能源 传输、医疗成像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也是各国竞相支持的核心新材料, ...
新华鲜报·规划建议新看点|氢能和核聚变能:“能源新秀”驱动绿色未来
Xin Hua She· 2025-11-17 05:20
氢能和核聚变能是什么?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生活?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两位"能源新秀"氢能和核聚变能被列为未来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 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动能。 核聚变的原理如同太阳发光发热,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核聚 变能因原料丰富,来自海水中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且清洁安全,被许多人寄予"终极能源"的厚望。比 如,1升海水里的氘聚变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今年以来,我国聚变科研装置好消息频传:"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 度;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创造新世界纪 录……每一步突破,让我们离"人造太阳"的梦想更近了。 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表示,聚变能技术正在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的目标加速迈进。 氢能是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它通过风能、太阳能、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是 一种二次清洁能源。 目前,氢能产业化崭露头角:搭载氢燃料电池,汽车续航更长、补能更快;钢铁冶炼行业用氢能替代焦 炭,可有效减少碳排放;氢能可实现跨季 ...
合百集团:目前未参与合肥“人造太阳”项目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11-17 00:55
Group 1 - The company, as a leading comprehensiv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enterprise in Anhui Province, has not participated in the Hefei "artificial sun" project [2] - The company's business covers two main sectors: retai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including various sub-sectors such as department stores, home appliances, supermarket chains, e-commerce, and wholesale [2] - The inquiry about the company's involvement in the Hefei project was made by an investor on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2]
合肥城建:目前暂无参与合肥人造太阳项目建设
Xin Lang Cai Jing· 2025-11-12 08:46
Core Viewpoint - The company, Hefei Urban Construction (002208), has stated that it is currently not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fei artificial sun project [1] Group 1 - The company responded to inquiries on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regarding its involvement in the Hefei artificial sun proj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