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审美
icon
Search documents
高估电动汽车的智商、跟风 labubu 的审美,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认知? | Knock Knock 世界
声动活泼· 2025-06-20 13:20
本期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十分之一信箱」 Hi 亲爱的朋友! 播客「Knock Knock 世界」已经更新到第 34 期了。这一周的节目选题,又是全部来自少年听众的投稿!一起 来看看本周由少年朋友们敲开的三扇门分别是什么吧。 现在的演唱会已经个冉是早纯地「听」明 星唱歌,如果你去过的话,你是不是会觉 得,它是非常立体、沉浸的视听体验? 03 除了观众有消费的需求之外,作为演唱 会主角的明星也有赚钱的需求。这和数 字音乐平台取代了实体唱片有关,歌手 们的收入来源变了。 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演唱会不再只是 04 一线城市的标配,现在有越来越多二线、 三线城市也开始拥有大型演唱会。演唱 会变多,离不开各地政府有钱的出钱,有 力的出力,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积极 呢? 05 虽然演唱会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演唱 会的门票那么难买?这里要讲到一场演 唱会背后最重要的角色之一,那就是「主 办方」,也就是演唱会的组织者。 06 很多时候我们抢不到票,「票务黄牛」这 个特殊群体的手里却总有票,这又是怎 么回事呢?他们和主办方之间有什么关 系吗? 真正让车「自己开」的自动驾驶 离我们还有多远? : 01 自动驾驶这个词,其实是从英文 ...
人才审美迭代,要管理好“戒断反应”
3 6 Ke· 2025-06-19 00:54
公司在从小变大的过程中,人才审美是需要不断迭代的。 通过人才审美的迭代,公司一方面可以识别和吸引那些具有差异化特质的人才,突破固有的能力边界, 同时也可以为现有团队人员指明能力进化的方向。 可以说,人才审美的迭代,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进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种人才审美的迭代并非易事。它不会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而自然发生,而且在迭代的过程中还 经常会出现"反复"或"误入歧途"。 不成功的"人才审美迭代 " 比如,满怀期待地引入了一位背景不错,且有一定创业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新人来了,设立了新的方向 和目标,必然要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很可能会引发原有的团队的不适。有些创始人,如果缺乏 判断力和耐心,3个月还看不到成效,在质疑和小报告的加持之下,就会迅速地用回听话而熟悉的"老 臣"。这就是"反复"。 有了这次的教训,创始人在下次外招的时候就认准了一个"理儿": 一定要找短期内能做出明显业绩的 人。于是,按照这种标准去找人,就找到了一些特别有办法,但是只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种人确实 因为短期有业绩,堵住了大家的嘴。但是,这种人才审美的迭代就有点"误入歧途"了:久而久之,这个 公司就积累了一批"有黑社会气 ...
电影要多创造大众的梦、时代的梦(艺文观察)
Ren Min Ri Bao· 2025-06-18 21:53
"短视频营销铺天盖地,为什么流量没有转化为票房?""大场面大制作越来越多,为什么观众未必照单 全收?"自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以来,萦绕在电影人心头的一系列问题,在第二十七届上海国 际电影节上一一求解。 一方面,好电影的价值不断放大,电影的溢出效应刷新认知。6月14日,本届电影节开幕影片《酱园弄· 悬案》在上海影城举办首映礼,以58万元票房刷新上海单场最高票房纪录;截至6月15日,本届电影节 总票房达4300万元。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电影节开幕论坛上透露,《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 《哪吒2》)衍生品预估销售额上千亿元,海外票房有望超过1亿美元。 另一方面,好电影的阈值不断抬升,观众的审美口味和情绪价值似乎越来越难"对齐"。据灯塔研究院在 春节档之后的用户调研分析,观众对于"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又上升了15%。大麦娱乐总裁李捷说:"春 节档之后,很多电影没有达到预期票房,表面看是观众流失,实际上是没有满足观众的期望值。" 回归电影的创作规律,回归观众的审美需求,一个接一个问号便可以被拆解。在变动不居、潮流涌动的 大时代,电影人要敢于打破套路,和观众一起造梦。毕竟今天的观众,已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 ...
AI或将取代你的工作,但它也将创造这22种新职业
3 6 Ke· 2025-06-18 11:43
当下评论界对 AI 时代人类工作前景的预测日益悲观。风险投资人 Chris Sacca 最近在 Tim Ferriss 的播客中宣称"我们完蛋了",预言程序 员、律师、会计师、营销文案等白领职业都将消亡。自由职业平台 Fiverr 首席执行官 Micha Kaufman 在内部邮件中,又将设计师和销售 人员列入"濒危职业"名单。 这类 AI 威胁论已成老生常谈,但鲜少有人探讨 AI 如何跨越"责任门槛"(目前最终为工作本身负责的人类,而非机器)。显然,AI 处 理许多人类任务早已游刃有余。但在现实世界中,工作从来不只是任务堆砌——我们是在为能理解、互动并问责我们的人类群体(上司 与同事)贡献劳动,这种关系模式很难移植到算法系统。 这并不意味着 AI 带来的颠覆不够深刻。LinkedIn 首席经济机会官 Aneesh Raman 指出:"数据显示到 2030 年,普通岗位 70% 的技能要 求将发生改变。"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5 未来就业报告》,未来五年 AI 等新兴技术将导致 900 万个岗位"消失",但同期也将创造约 1100 万个新岗位,其中许多将是前所未见的新职业。 要预测这些新机会,我们首先需要 ...
传统也是时尚,技艺当随时代(新语)
Ren Min Ri Bao· 2025-06-17 22:10
传统首饰在不同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形制亦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改变。传统的就是当代 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首饰都是时尚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首饰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变化,传统工艺 的发展,就在这样一个不断淘汰、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前行。 早期首饰是锤鍱工艺成型的简单的黄金片状物,随着中原文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种制作技艺:錾 花、花丝、炸珠、点翠、镶嵌、珐琅等,不同时期各有偏重。例如,錾花工艺是将金银片固定在胶板 上,使用各种形状和型号的金属錾子,通过正反面的不断刻压走錾、起鼓、打凹,錾刻出平面或浮雕造 型。这些造型大多为人们喜闻乐见,蕴含着中国人美好的期冀。以发钗为例,唐代发钗上的菊花、牡 丹,充满自然的生机勃勃;宋代发钗上的满池娇,刻画出荷塘小景下的鸳鸯戏水,透出内敛的清新与人 文气息;明清发钗上的松竹梅菊,包含着中国人至高的精神追求、道德情操和哲学思想。 花丝和炸珠工艺在汉代格外流行。炸珠,也称微粒、粟粒,传统做法是用大盆盛装凉水,水中半露一块 石头,将黄金熔化后猛泼到石头上,金水喷溅、急冷入水,形成大小不一的金珠,再用筛子筛出不同尺 寸的珠子。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天禄辟邪就是在立体金片上,黄金掐丝 ...
美归还的中国国宝,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13:28
这批1946年被美非法带离中国的文物,其回归仪式选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 事实上,自1840年以来,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1000万件 ,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成为大英博 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聚散离合,紧紧牵动着 中华儿女的心弦。 部分文物图片 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既有无比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和上古盛世,也有近代以来屈辱的历史,他们 的回家之路,正是这个古老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的历史长卷。 中国人,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文化图腾,想让孩子记住,我们的根到底在哪。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于5月16日向中国移交了流失79年的战国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 现在的节假日,要问什么 最火爆?那 一定是 博物馆 。 也正如此,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大城市中, 博物馆 都是最为火爆的游客打卡地之一。 就拿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期来说,仅仅几天时间,超过7000万人选择参观博物馆: ◎ 超过 42万人 ,涌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 超过65 万人 ,打卡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 ◎ 超过 206万 游客奔向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 说起中国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这个社会现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中国 ...
从一首改编歌曲引发的争议说起(锐见)
Ren Min Ri Bao· 2025-06-16 22:13
对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既要给予包容空间,也要积极引导,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 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 这些日子,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改编版强 化了电子国风的特色,歌词中加入"游戏梗"念白"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如何呢,又能怎"的反 问,一声尖过一声。 对此,有人认为"魔性"恣肆,充满了"玩音乐"的自在感,也有人认为太过另类、不知所云,听得尴尬; 有人认为这种音乐语言背后的洒脱态度,让年轻人有共鸣,也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态度消费主 义",迎合大众情绪,空洞低俗。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首改编歌曲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曾经,人们对音乐的评价往往仅聚焦于音乐性,例如一首歌是否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但随着互联网时 代的到来,年轻人的音乐审美逐渐从"听音乐"变成了"听自己"——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旋律的悦耳或技术 的精湛,而是渴望找到音乐与自身的关联性。人们从一首歌曲中可以听出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和生活处境。这样一来,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之外,也成为一种情感的调色盘。 正如在评价《李白》这首歌曲的翻唱时,可以谈论音乐的 ...
文物里的色彩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传统的,正是时尚的(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Ren Min Ri Bao· 2025-06-16 21:57
Core Perspective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how young people are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from cultural relics into their daily fashion and aesthetics, thereby revitalizing and express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life [1][4]. Group 1: Cultural Integration - Young individuals are inspired by cultural relics to create makeup and fashion looks, such as using the color palette from a Qing Dynasty artifact to design a makeup style [2]. - The blending of traditional colors with modern fashion allows for a "fashion dialogue" that transcends history, redefining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2][4]. - The rich historical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olors reflects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and aesthetics, showcasing a deep cultural heritage [2][3]. Group 2: Modern Applications - Young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using traditional colors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lives, including home decor and personal accessories, demonstrating a trend towards integrating historical aesthetics into modern living [4]. - The emergence of a new audience for traditional color language indicates a growing appreciation for the poetic names and meanings behind these colors, moving away from contemporary color trends [4].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raditional colors, which have survived through centuries, are now being embraced by Generation Z, illustrating that what is traditional can also be fashionable [4].
为啥女装越做越小
Xin Jing Bao· 2025-06-16 03:07
打开社交平台,"160cm、90斤穿L码""明明没发胖却要穿加大码"的吐槽帖屡见不鲜,相关热搜话题阅读量已超过10亿次。 越来越多消费者吐槽,曾经的"标准码"如今变得格外"紧凑"——标注M码的连衣裙胸围比十年前小了4厘米,L码裤腰甚至容不下正常的腰围。 一边是大众高呼追求健康力量型身材,倡导多元审美,另一边是服装店货架上越来越"迷你"的尺码标签,这种逆向生长的"尺码悖论",正成为困扰千万女 性消费者的穿衣难题。 女装尺码的集体"缩水"导致退货率飙升,这场由"虚荣尺码"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折射出"白瘦幼"审美对女性身体的隐性规训,更暴露出服装行业在标准 化体系、生产逻辑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深层矛盾。 女装尺码越来越小 是女性越来越纤瘦了吗? 这两年来,不少消费者反映,在购买女装时发现原本适合的尺码变得偏小,需要选择更大的尺码才能正常穿着。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反映,明明身材没有变化,却频繁遇到衣服穿不上、需要换更大尺码的情况。许多女性不堪其扰,甚至出现了一些女性减肥瘦身, 只为了能挤进令人咋舌的狭窄尺码衣服的现象。 尺码"缩水"似乎正成为服装行业中一种普遍现象。 事实上,女装尺码存在国家标准,2008年修订的国家 ...
光阴的故事丨一把梳 一卷筒 藏在古巷的老手艺“手推波”卷出新审美
卷、烫、拆、梳、推、盘,行云流水,光泽丰盈、线条分明,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一款"手推波"发型。"手推波"又称"指推波浪发",这种纯手工卷发不使用烫 发剂,借助老式卷发筒,通过指尖的细腻推卷完成。 0:00 视频中展示的这个手艺来自江苏苏州古巷中的一家小店,店里的理发师凭借着娴熟的技艺,让这款复古发型重回视野。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里,老理 发店也正借助这股复古新风尚焕发别样生机。今天《光阴的故事》,我们来漫步苏州古巷,邂逅美丽。 早上五点,很多早餐店还刚开始做营业前的准备,在肖家巷里的阿旺美发店已经开张。 吸引众多游客早起排队的,就是最近这款时髦的发型——"手推波"。老街上,走两步就能看见"手推波"的招牌。今年三月以来,"手推波"开始流行,店里的 客人也越来越多。 美发店老板妹妹 曾玉蓉:本来是写的是六点开门营业,最多的人都是四五点在这里排队,已经排到马路那边去了,那时候一个早晨都排了五六十名了。 "手推波"工序复杂且耗时。卷半个小时,烘四十分钟,冷却半个小时,推波还要半个小时,基本上做一个发型要两个小时左右。 美发店老板 徐可玉:八几年的时候卷的,过了九十年代就逐渐消失了,基本上没有了,很少了。 坚守老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