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

Search documents
刘锦涛:推动碳金融创新,可尝试“双向突破”
Sou Hu Cai Jing· 2025-07-03 08:15
编者按:金融机构应如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与资源环境要素相关的绿 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行业研究部副主 任、副研究员 刘锦涛接受《中国环境报》专访予以解读,现将文章主要内容转发如下: (全文约3000 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近年来,在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金融机构的参与方式多种多样,涵盖了资金支持、产 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提出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未来,金融机构应如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与资源环境要素相关的绿色 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01 碳金融产品创新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证监会指导沪深北证券交易所编制印发《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鼓励企业自愿披露温室 气体排放信息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的应用,持续提升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可比性,积极 营造降低产品碳足迹的政策环境。 兴业银行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首日,分别与两家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完成了两笔全 ...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6月份全国碳市场放量上涨
Zheng Quan Ri Bao Wang· 2025-07-01 11:10
本报讯(记者李春莲)6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7月复 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5年12月全国CEA价 格指数、2025年7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2025年7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价格指数。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复旦碳价指数的服务功能,研究中心在6月份推出了"复旦碳价指数"小程序,涵盖 指数报价、预测趋势可视化、交易意愿填报与公示等多项功能。未来,研究中心将持续优化小程序的服 务范围与功能,扩大使用范围,提供以复旦碳价指数为核心的一揽子碳金融解决方案,提高市场透明度 和效率,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持工具。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0.6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 为76.67元/吨,中间价为73.67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76.66,上涨3.37%;卖出价格指数为172.98,上 涨2.52%;中间价格指数为174.73,上涨2.93%。 在发布环节,研究中心总结了6月份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价格方面,6月份碳价持续攀升,除6月1 ...
碳价下跌约三成 供需博弈持续升级
Jin Rong Shi Bao· 2025-07-01 03:11
Core Insights - 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 in China is developing steadily, with industry expansion, improved methodologies, and mature market operations, but recent declines in carbon emission allowance (CEA) prices have raised concerns [1] - As of June 27, the average transaction price of CEA was 74.96 yuan/ton, a decrease of approximately 30% from the peak in November of the previous year [1] -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a significant drop in international energy prices and a loosening of polici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ecent decline in carbon prices [2] Market Dynamics - Demand for carbon allowances has weakened due to a decline in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which is the main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 with total power generation growth of only 0.1% from January to Apri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6.1% growth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2] - The manufacturing PMI fell below 50% after April, leading to a slowdown in industrial electricity growth, while higher temperatures reduced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demand [2] - The launch of the national voluntary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trading market (CCER) and the increase in supply expectations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ownward pressure on carbon prices [3][4] Future Price Trends - Despite the current decline, experts believe that carbon prices are likely to stabilize and rise in the long term due to the ongoing push for carbon neutrality and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y expansion [1][5] - The carbon price is expected to rise as high-emission industries transition and the renewable energy sector grows, with a higher carbon price incentivizing companies to adopt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5] Global Influences - China's carbon prices may be influenced by other major global carbon markets, such as the EU's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which will impose fees on certain products based on carbon market price differences starting in 2026 [6] -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has suggested that to meet the Paris Agreement goals, the global average carbon price should exceed $85 per ton by 2030, which could also impact China's carbon pricing [6] Market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 The EU carbon market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attributes of carbon markets globally, with a well-established legal framework and a diverse range of trading products [9] - Experts suggest tha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carbon market trading to enhance liquidity and market activity, while ensuring that carbon prices do not rise too quickly [8][10] - There ar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in China, including the need for clearer legal definitions regarding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nd the limitations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the carbon market [8]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在沪集聚
Zhong Guo Zheng Quan Bao· 2025-06-18 20:58
● 本报记者 张佳琳 6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支持 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以国际良好实践为基础的跨境银团贷款等 非居民贷款业务。 专家认为,《行动方案》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拓展国际业务版图,提升全球竞争力,还有助于增强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明确,做实"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在依法 合规、有效控制实质风险前提下,支持上海积极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创新提 供更好的金融服务。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 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碳金融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碳金融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及 金融服务,还需要监管部门围绕碳排放等制定合理的定价规则和标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 鹏表示,《行动方案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积极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
news flash· 2025-06-18 07:06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积极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十数据6月18日讯,《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做实"五篇大文章",提高金 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在依法合规、有效控制实质风险前提下,支持上海积极 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务。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 展碳金融相关业务,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大力发展普惠金 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
校企合作、拓展特色岗位,文科特色高校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题
Xin Jing Bao· 2025-06-06 06:53
又到一年毕业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文科 大学,为切实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多措并举打出稳就业的"组合拳"。 校企合作,提供优质实习实践平台 "感谢学校的校企合作交流项目,提供了优质企业实习的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3级金融专硕李 子莘告诉记者,2024年初,李子莘在班级群里注意到老师发布的校企合作实习项目。优质的企业平台和 对口的专业岗位,让李子莘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参加。 经过简历提交和线下面试,2024年4月到7月,李子莘和三名同学一同进入了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间,李子莘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实习收获。"起初,我对于金融租赁只停留 在课本上的理解。而在这三个月的实习中,我快速学习了租赁公司的实际业务流程,不再停留在纸上谈 兵。让我慢慢地从学生身份过渡到职场人。" 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金租)总经理贺春雷介绍,中铁金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 用经济学院自2023年起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2024年,中铁金租协同社 科大应用经济学院组织了两批近30名学生参与公司实习面试,其中7人进入公司 ...
蓝色海洋经济中的点“金”之笔
Jin Rong Shi Bao· 2025-06-05 03:19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改善海洋生态、加大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滩镶绿野,碧海映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 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 海洋强国创造了众多可能。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蓝色引擎"的全速运转,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金融时 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完善多场景、立体式蓝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蓝碳金融产品创 新,为蓝色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对接蓝色产业链 "融资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不知道如何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另一方面,面对各种 金融产品我们往往一头雾水。"近日,在青岛举行的海洋金融深度融合交流会上,一家参会的涉海企业 负责人感慨道。 山东,依海而立,向海而兴。绵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近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孕育了山东向海图强 的"深蓝梦"。面对海洋企业的融资 ...
22家ESG强信披券商全“交卷”,气候信披质量过关吗?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6-04 12:28
监管利剑已指向更深处——财政部最新征求意见稿要求金融机构强制披露投融资活动间接排放,这将对 数据基础薄弱的券商构成严峻挑战。作为资本市场中的核心中介机构,券商的ESG实践将持续深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过半数券商实现同比减排 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被纳入ESG 强信披的A股22家券商已经全部披露了2024年ESG报告。 监管要求之下,22家ESG强信披券商集体交出ESG答卷,但气候信息披露的"硬仗"才刚打响。 总体来看,这22家券商的年度碳排放统计口径大规模扩围,除3家券商(信达证券、方正证券和中银证 券)仍停留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阶段外,其余19家已全部披露运营层面碳排放(范围1+范围2),过半 数券商实现同比减排。 值得注意的是,有9家券商(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广发 证券、东方证券、东方财富、兴业证券)在报告中披露范围3碳排放量。不仅如此,已有超10余家券商 披露了"助力碳金融发展"的相关内容,研发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 22家券商2024年ESG报告披露情况如何? 在自身运营碳排放 ...
千余家扩围企业加入全国碳市场 约40家鄂企“晋级”加速绿色转型
Chang Jiang Shang Bao· 2025-05-27 23:25
长江商报消息 来自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的消息显示,钢铁、水 泥、铝冶炼三大"工业巨头"正式加入全国碳市场,新增的10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本月都已完成全国碳市 场账户的开立,中国碳市场迈入多行业协同减排2.0时代。 作为中碳登所在地,湖北此次表现亮眼,约40家区域试点碳市场企业成功"晋级"至全国碳市场。而作为 全国碳市场的"碳资产大脑",中碳登正在重塑湖北产业生态,更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 擎。 碳排放覆盖量新增30亿吨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 气候治理政策工具。 2021年7月,中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 排放单位近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顺利结束,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 在政策上,湖北加快支持碳市场建设。今年3月,湖北发布《湖北 ...
三峡电能等申请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推荐方法及系统专利,确定目标推荐组合进行碳金融产品投资推荐
Jin Rong Jie· 2025-05-24 05:51
金融界2025年5月2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三峡电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推荐方法及系统"的专利,公开号CN120031665A,申请日期为 2025年04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推荐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服务器响应于接 收到的客户端发送的用于对碳金融产品集合中各碳金融产品进行投资推荐的投资组合推荐请求,确定多 个待推荐的候选推荐组合,投资组合推荐请求中包括用户画像信息、推荐种类信息以及用于推荐方式信 息;基于用户画像信息、推荐种类信息以及获取到的碳金融产品历史数据,调用量子旋转门更新策略计 算得到目标投资比例组合,目标投资比例组合为碳金融产品集合中各碳金融产品对应的投资比例的组 合;结合多个待推荐的候选推荐组合与目标投资比例组合确定目标推荐组合;按照推荐方式信息中指示 的推荐方式将目标推荐组合作为推荐信息发送至客户端显示。 天眼查资料显示,三峡电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位于武汉市,是一家以从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 应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00000万人民币。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三峡电能有限公司共对外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