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Ji Ri Bao
Search documents
【科技日报】第五届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在渝举行
Ke Ji Ri Bao· 2025-10-20 02:25
"水灾害是全球许多城市都面临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表示,201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生态水文示范点网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示范点,为流域(区域)社会和 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生态水文学解决方案。在这当中,他们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 简称"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更多组织、机构、专家学者 能够联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余钟波表示,在全球气候升温的情况下,洪水和干旱情况比以前增 多,而且洪水来得比以前快,在城市中洪水发生的方式和应对,与规划建设和管网治理紧密相关。水灾 害防治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需要多方协调的工作,需要多方协调也要因地制宜,如重庆作为山地城 市,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总结归纳为其他山地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10月15日—17日,第五届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在渝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 及"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国际生态水文前沿高级研修班学员代表,围绕超大城市水系统风险防控与管 理、水利工程与水 ...
【科技日报】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望远镜启用
Ke Ji Ri Bao· 2025-10-20 02:25
观测太阳磁场有了"火眼金睛"。近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 外观测系统"(以下简称"AIMS望远镜")通过结题验收,并正式启用。作为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 场专用观测设备,未来它将揭开太阳在中红外波段的神秘面纱。 比如,在太阳磁场直接测量方法方面,科研团队通过12.3微米中红外波段观测,利用超窄带傅立叶 光谱仪直接测量塞曼裂距,将磁场测量精度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解决了太阳磁场测量百年历史中的 一个瓶颈问题;在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AIMS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系统设计,红外光谱和成像终端及 真空制冷系统等全部部件均为国产,体现了中国天文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天文台供图) 此外,AIMS望远镜还首次实现中红外波段太阳光谱和成像的常规观测。邓元勇介绍,调试及试观 测期间AIMS望远镜已成功获取多个中红外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为揭示太阳剧烈爆发中物质与能量转 移机制、研究磁能积累与释放提供了新数据支持。 落户冷湖的艰辛超乎想象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AIMS望远镜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会上,AIMS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元勇表示,该望远镜 ...
煤基固废变身“绿色富矿”
Ke Ji Ri Bao· 2025-10-20 01:26
"神木这条生产线,年消纳固废60万吨,产出60万立方云砼石,是名副其实的'固废消化 器'。"程福安形象地比喻,"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固废胃',不断吞噬废弃物,吐出高附加值建 材。"目前,团队已建成3条工业示范线,覆盖微晶玉石、云砼石、陶粒等多种产品,为煤基 固废的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机器轰鸣,绿意萌生。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店塔镇,一条年产60万立方米的云砼石生 产线正全速运转。不同的是,它使用的原料并非天然矿石,而是煤炭开采、洗选、燃烧过程 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能否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才是真正的考验。在"双 碳"目标引领下,程福安团队在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下,构建起"材料研究—工艺创新—装备研 发—中试—示范"全链条转化体系。 "我们还精心打造了另外2座具有代表性的固废资源化工厂。"程福安说。 这条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设计打造的全国首条煤基固废制备云砼石示范线,近 日实现全线带料调试并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煤基固废资源化、产业化利用迈出关键一步。 在渭南韩城,煤矸石绿色无害化综合处置示范线每天"吞食"100吨煤矸石,年产90万平 方米微晶玉石,其 ...
“智能钥匙”开启宇宙探秘新空间
Ke Ji Ri Bao· 2025-10-20 01:23
人工智能(AI)正成为人类破解宇宙奥秘的"智慧伙伴"。日前,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2025年人工智 能向善全球峰会上,之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发的OneAstronomy天文领域大模型,成 功入选"人工智能向善创新实践案例集"。 在"AI+天文"的探索征程中,中国既收获了亮眼成果,也直面发展瓶颈,更在谋划着数据、算法与 实验协同的未来路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罗阿理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推动 AI深度赋能天文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天文大模型社区和遍布全球的观测设施,共享天 文数据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基于AI的天文教育和公众天文学。 天文研究迎来范式革命 现代天文观测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研究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大型巡天望远镜每年产生的拍字 节(PB)级数据,若依靠人工分析,即便耗费数年也难以完成筛选与解读。AI为天文研究带来了全方 位"智能革命","智能钥匙"正在打开宇宙探秘新空间。 "AI对天文研究的赋能,首先体现在高效处理海量数据方面。"罗阿理说,面对复杂的宇宙数据,AI 算法如同不知疲倦的"筛选员",能快速完成搜索、分类与异常检测等基础工作。无论是从繁杂数据中精 准识 ...
科技筑牢农业减灾“防护堤”
Ke Ji Ri Bao· 2025-10-20 01:16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秋粮,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定盘星",其丰歉直 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全局。 然而,9月以来,河南、安徽、山东等多地遭遇持续阴雨的严峻考验。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秋收 面临重重困难,压茬推进的秋种亦充满风险。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科技成为保障秋收的"稳定 器"。 科技赋能,效率倍增。履带式收割机等智能农机的广泛应用,成为泥泞"战场"上的"尖兵利刃";烘 干设备的高效运转,牢牢守护粮食的质量安全;气象预警精准发力,为农事活动提供"智慧大脑",指引 着科学应对的方向。 当前,这场秋收保卫战,不仅是对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更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次实战检验。目 前,河南全省秋粮作物已收获超九成,河北秋收进度八成半,全国秋收平均进度近七成,多个粮食主产 区正争分夺秒推进秋收。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使得国际粮食市场波谲云诡。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点,已然到了必须转变 的关键时刻。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向更加倚重科技创新驱动,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 择,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
Ke Ji Ri Bao· 2025-10-20 01:16
我国相关企业积极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 并推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报告》显示,一方面,随着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 速发展,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明显提升。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最常使用的产品调查发现, 超过90%的用户会首先选择使用国产大模型。另一方面,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 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 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 探索实践。 科技日报讯 (记者崔爽)记者从10月18日召开的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获 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 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我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用户规模半年翻了一番,其中,中青年、高 学历用户是核心用户群体。《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增长2.6 ...
前三季度科学技术支出超七千亿元
Ke Ji Ri Bao· 2025-10-20 01:16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垠)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008亿元,同比增长 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056亿元,同比增长2.4%。 值得关注的是,财政支出靠前发力,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其中,科学技术支出7105亿元,增长 6.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教育支出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7%;节能环保支出增 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这6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表示,今年 以来,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 好保障。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1%;二 季度由降转升,增长0.6%;进入第三季度,当季增长2.5%,增幅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幅的回升,反 映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态势。"唐龙生说。 在减灾救灾方面,财政部重点从"建 ...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成功突围
Ke Ji Ri Bao· 2025-10-20 01:05
Core Viewpoint - The "Hualong One" nuclear reactor at the Fuqing Nuclear Power Plant Unit 5 has officially commenced commercial operation, marking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China's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a new global benchmark for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technology [1] Group 1: Project Overview - The "Hualong One" reactor is the world's first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reactor to be completed on schedule, showcasing a transi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d in China" [1] - Each "Hualong One" reactor has an annu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apacity of nearly 10 billion kilowatt-hour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annual electricity needs of 1 million people [1] Group 2: Industry Impact -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mass construction of "Hualong One" reactors is steadily advancing, with the localization rate of related equipment exceeding 90%, benefiting over 5,400 enterprises i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upply chain [1] - Currently, there are 41 "Hualong One" reactors approved for operation or under construction worldwide, making it the most widely approved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technology globally and the main reactor type in current nuclear power construction [1]
亚纳米级!我国团队成功创制这一关键材料
Ke Ji Ri Bao· 2025-10-20 00:40
Core Viewpoint - The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essor Xiong Yujie fro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as successfully created sub-nanometer high-entropy alloys using laser irradiation, which has broad applicability and can incorporate up to ten metal elements [1]. Group 1: Research Methodology - The innovative use of laser irradiation technology allows for the uniform mixing of multiple metals under mild conditions, resul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sub-nanometer high-entropy alloy particles [1]. - The nanosecond pulsed laser rapidly increase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particles to over 2000 degrees Celsius and then cools them at a rate exceeding one billion degrees per second,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ynthesis methods [1]. Group 2: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 This new laser synthesis method significantly expands the material system and applicability of high-entropy alloys, potentially advancing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catalysis [1]. -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indicating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1].
新型催化剂贵金属利用率近100%
Ke Ji Ri Bao· 2025-10-19 23:28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在完成相同的任务时,使用传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用量需要1吨,而用经过该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只需200 斤,实现了近乎极致的原子经济性。在丙烷脱氢制丙烯等高温苛刻反应中,该催化剂在铂用量减少90% 的前提下,仍表现出优于现行商业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 巩金龙介绍:"该研究跳出传统'分散单原子'的思维框架,通过原子级合金设计与界面调控,使贵金属 在催化过程中的原子利用率逼近理论极限,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开拓了新路径。" 催化剂被誉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心脏",在众多化学反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加速作用。贵金属是催化剂 的关键组分,其用量关乎化工过程的节能增效。记者10月17日获悉,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创新提出 原子抽提策略,将在催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贵金属铂原子全部抽提到表面参与催化反应,利用率逼近 100%。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 在传统催化反应中,贵金属原子易聚集成较大颗粒,导致大量原子埋藏在颗粒内部,无法参与表面反 应,催化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一问题在丙烯生产的关键工艺——丙烷脱氢中尤为突出。丙烯是全 球产量最大的化工品之一,是塑料、橡胶、纤维、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原料。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