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

Search documents
每经热评丨于东来的愤怒: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倔强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04 04:23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五一"假期的舆论场不平静。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对公众热议的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等进行调查之 后,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愤怒又成为舆论焦点。 于东来在"五一"期间连续发文回应网红"柴怼怼",表示如果不让"柴怼怼"这种随意污蔑伤害他人的行为 受到应有的处罚,他会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接着,他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删掉了近两年发布 的视频。 这不只是于东来的愤怒,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倔强。 先复盘一下"剧情"。"柴怼怼",一个粉丝20万的玉石博主,说胖东来卖玉是"低成本、高暴利、品质 差",点名3万元的玉不如别家3000元的。 胖东来直接甩出财报"打脸":一季度和田玉销售额2190万元,毛利率20%,占集团总营收0.34%。同 时,胖东来宣布起诉"柴怼怼"商业诋毁、侵犯名誉权。 但这些并没有起到作用。"柴怼怼"的逻辑是:用情绪替代事实、用流量碾压真相、用下限挑战上限。 很多时候,老实人的崩溃只需要一根稻草。而于东来扛着的,是一座名叫"胖东来"的泰山。删视频不是 认输,是拒绝给荒诞剧提供舞台;喊退出不是威胁,而是对"清朗网络"的呼唤。 善良往往是脆弱的,需要更多的保护。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于东来一 ...
电池回收“黑洞”:大锤砸出致癌物,小作坊吞下7成市场
Zhong Guo Jing Ying Bao· 2025-05-01 11:26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陈茂利北京报道 广州的白名单回收厂里,机械臂正井然有序地拆解着退役电池。与此同时,200多公里外东莞村落的一 工厂内,散落一地的废旧电池,正在被工作人员借着昏暗的光线撬开,更有人抡着大锤拆解着。 两种场景,共同承接着汹涌而来的电池"退役潮"。有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 万吨,2028年后则会达到260万吨。 "大概七成的退役电池被小作坊以更高的价格收走,流入非正规渠道,这些企业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简 单修复包装,或粗暴破碎后再次流入市场。"一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人士告诉《等深线》记者。 锂电池含有不少有害物质,其正极材料镍化合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 接触可导致鼻癌、肺癌;负极材料石墨长期吸入可导致尘肺病;而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遇水分解为 氟化氢,后者具有强腐蚀性,可灼伤皮肤、眼睛,吸入后损伤肺部…… 然而吞下七成退役电池的小作坊,往往既无环评许可,也无安全生产资质,更遑论正规拆解执照,有的 甚至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反观仅吸收三成退役电池的白名单企业,却要遵循《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 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的严格标准: ...
为什么说是铜臭味,而不是金臭味或者银臭味?
Sou Hu Cai Jing· 2025-04-28 11:27
一个人特别贪财,浅陋无知没有道德,眼中只认得钱,不认感情,爱显财,这种人称为铜臭味太重 。但这有个问题,古今中外,充当货币的东西多了去了,货币最开始主要是贝壳,所以涉及钱的汉字很 多都带有"贝"字,比如货币的"货",账户的"账",赌博的"赌",钱财的"财",不胜枚举。后来生铁、 铜、白银和黄金都相继充当过货币的主要材料,于是很多涉及货币的汉字又带有金属旁,比如金钱 的"钱",钞票的"钞",凡此种种甚多。 这么多货币,金银被人歌颂和追逐,货币被载入光辉的史册,甚至连布匹和纸币都没人骂过,唯独铜却 挂上了罪恶的骂名即铜臭味,铜是不是太冤了? 铜在我国算是很早就出现了,早在商朝就有青铜器,后来或多或少充当了货币的材料在宋元明时,铜是 货币的主要材料。这在欧洲是没有的事,欧洲人用金币和白银是最多的。铜在我国古代大量充当货币原 因很多,比如我国的冶炼铜的技术非常早又先进,铜矿在我国非常丰富大量被开采,铜也是一种不易生 锈和腐蚀的金属,耐储存,加上古代皇帝和贵族常喜欢把金银收藏起来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不是充当货币 材料,所以自然铁和铜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材料, 这种现象叫作劣币驱逐良币, 就像人们习惯于用旧的老的丑的现钞拿去买 ...
该不该全面取消“仅退款”?
吴晓波频道· 2025-04-25 19:04
" 关于 ' 仅退款 ' ,已经不只是一个消费者意愿的问题,更是一个商业模式乃至制度的大讨论。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 电商平台要取消 ' 仅退款 ' 了? " 近日,多家平台传出即将调整 " 仅退款 " 政策的风声,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首, "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 " 的词条阅读量冲破 2.5 亿,讨论数超过 4.5 万,支持与不支持的网友们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 仅退款 ' 让薅羊毛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的成本都转嫁到不怎么 ' 仅退款 ' 的用户头上。 " " 网购的商品老是货不对板,退货又要协商运费又要寄快递,有时候运险费还不能完全覆盖寄回去的运费,麻烦得很。 " 为此,吴晓波频道发起了一份关于 " 仅退款 " 的问卷调查。截至发稿,共收集到 180 份答卷。 这群受访者中,每月网购花费在 500— 2000 元之间的消费者占比近一半,而每月网购在 200—500 元、 2000 元以上的人数分别占比约 25% 。 点击图片▲立即试听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家热议仅退款,但真正使用过的人却并不多,在我们调研的 180 位消费者中,使用过 " 仅退款 " 功能的仅有 ...
爆款越火,老板越穷,谁「杀死」了中国服装厂?
36氪· 2025-04-09 11:03
"赚钱不可能,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文 | 骆若男 编辑 | 方婷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在中国开服装厂,到底有多难? 这几年,"别碰服装"这几乎成了行内公认的一句忠告。 机器不开没钱,开了亏钱;好一点儿的老板"出去了",差一点儿的老板"进去了"。 不断降低的利 润、不断升高的成本,正在把服装厂逼进死胡同。 而消费者这端,服装尤其是女装越来越差的质量、越来越等不到的预售期,也让大家怨声载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双输的局面?现在办厂还有前途吗,出路又在哪? 36氪首先来到了位于浙江的诸暨大唐袜业城,电商平台上出售的袜子,70%都来自这个袜业城。外贸和电商曾经让这个小镇一度整条街都是年流水百万级别 的小型工厂,袜业城也成了全国乃至全球最繁荣的袜子交易中心。 36氪实地走访了多家工厂,在最真实的生产前线,窥探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兴衰演变。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堆积的库存,消失的订单 为了生存,主动降低利润,甚至亏本以求挽回现金流,这种壮士断腕的方式已经成了工厂的常态。 她担心,今年连档口的6万块租金都可能赚不到。 比起开单,她更着急的是把去年的库存清出去。因为现在服装工厂大部分都是先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