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Co模式

Search documents
国产双抗出海首付款破90亿元纪录,三生制药刷新BD交易天花板,创新药估值体系生变
Hua Xia Shi Bao· 2025-05-29 07:52
Core Viewpoint - The recent high-value transaction involving the innovative drug SSGJ-707 by 3SBio and Pfizer highlights the growing trend of Chinese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expanding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despite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environment [2][4]. Group 1: Transaction Details - Pfizer has made a non-refundable upfront payment of $1.25 billion (approximately 9 billion RMB) for the rights to SSGJ-707 outside of China, with potential milestone payments totaling up to $4.8 billion (approximately 34.5 billion RMB) and an additional $100 million for equity subscription [2]. - This transaction sets a record for the upfront payment for a Chinese innovative drug going overseas,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landscape of biopharmaceutical transactions [4]. Group 2: Company Background - 3SBio, established in 1993, is a well-established pharmaceutical company that went public on NASDAQ in 2007 and later privatized before listing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n 2015 [3]. - The subsidiary involved in the transaction, 3SBio Guojian, was formerly known as CITIC Guojian and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earliest companies in China to engage in antibody drug research and sales [3]. Group 3: Market Trends - The trend of Chinese innovative drug companies seeking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has been growing, with a nearly 40% increase in outbound business development (BD) transactions since 2022, projected to reach around 120 deals worth approximately $63 billion in 2024 [6]. - The stock prices of 3SBio and 3SBio Guojian have surged over 200% and 130%, respectively, following the announcement of this transaction, reflecting strong market interest in innovative drug development [4]. Group 4: Strategic Implications -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going overseas" is reshaping the clinical research strategies of domestic innovative drug companies, with many now considering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s a key p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plans [4]. - The shift from a "me too" model to a focus on first-in-class (FIC) drugs is evident, as domestic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competing head-to-head with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firms [4][5].
深度复盘!今年国内规模最大医药IPO:集采倒逼的转型
第一财经· 2025-05-26 04:01
以下文章来源于第一财经YiMagazine ,作者文思敏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这里是《第一财经》杂志(前身《第一财经周刊》)读者俱乐部,我们为你发掘精彩的商业价值,也邀 请你一起探寻明亮的商业世界。 2025.05. 26 本文字数:7072,阅读时长大约12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YiMagazine 文思敏 5月23日,恒瑞医药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完成两地上市的布局。此次港股IPO以每股44.05港元的 定价发行,共募集资金约98.9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医药IPO项目。 作为国内的创新药领域的头部公司,恒瑞医药这次在港股上市被视为其向国际化运作的关键一步。当 前,恒瑞医药的产品出海主要依赖于对外的授权合作,授权收入也是目前恒瑞医药重要的业绩贡献, 特别是利润端。在恒瑞累计的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中,近三年就达成了9笔,出海过程可以说在 加速推进。 此次上市,恒瑞再次拓宽了自己的融资渠道,背后也暗含其转型逻辑的延续。今年2月,我们曾系统 分析过恒瑞医药的转型路径,以及它的收获。以下是文章: 靴子落地——2024年1月6日,恒瑞医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寻求在香港二次上市。恒 ...
基金风险容亏率最高50%、投资奖励最高500万,无锡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支持措施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5-17 09:15
2023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持续笼罩在"资本寒冬"的阴霾之下。 相较其他城市补贴管理费、设置返投奖励,《政策措施》对首轮投资损失提供补偿,将有效缓解投资机 构的后顾之忧,鼓励其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投资。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2024年共发生1465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26.75%,融 资金额总计736.97亿元,同比下降10.4%。 5月16日,在2025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上,无锡出台《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 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为壮大"耐心资本",《政策措施》明确对符合要求的基金,视情况将国有出资部分所得超额收益的 50%-100%让利给其他出资人和基金管理团队;对投资生物医药产业的基金设置不低于10年或更长存续 期;对生物医药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建立基金风险容忍机制,容亏率最高可达50%。 "用好这次重点发布的 <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推动更多像晶泰科技这样 的'AI+生物医药'领军企业落地无锡,共同探索以BD、NewCo等方式打通新药上市、出海的高效路 径。"无锡市委书记、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杜小刚指出。投贷债保服协同 《政策措 ...
近五年港股最大医药IPO来了!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01:36
5月1 5日,恒瑞医药宣布正式启动H股全球公开发售,计划发行2 2 4 , 5 1 9 , 8 0 0股H股(假设超额配售权及发售量调整权未行使),其 中香港公开发售占5 . 5%(1 2 , 3 4 8 , 6 0 0股),国际配售9 4 . 5%(2 1 2 , 1 7 1 , 2 0 0股),发行价区间定为每股4 1 . 4 5—4 4 . 0 5港元。若全额 行使超额配售权及发售量调整权,发行H股最高达2 9 6 , 9 2 7 , 2 0 0股,最高募资额可达1 3 0 . 8亿港元。 这意味着此次恒瑞医药募资额将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企业IPO最高募资额。据了解,恒瑞医药H股香港公开发售将于2 0 2 5年5月2 0日 结束,预计于2 2日前(含当日)确定最终发行价,最快或于5月2 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两地上市。此次发行由摩根 士丹利、花旗及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据恒瑞医药方面披露,此次IPO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I n v e s c o)、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UBS- GAM)、高瓴资本、博裕资本等。据了解,恒瑞医药基石投资者,按发售价认购或促使 ...
近五年港股最大医药IPO!一场“不差钱”的资本突围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5-15 06:4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5月15日,恒瑞医药宣布正式启动H股全球公开发售,计划发行 224,519,800股H股(假设超额配售权及发售量调整权未行使),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5.5%(12,348,600 股),国际配售94.5%(212,171,200股),发行价区间定为每股41.45—44.05港元。若全额行使超额配 售权及发售量调整权,发行H股最高达296,927,200股,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 这意味着此次恒瑞医药募资额将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企业IPO最高募资额。据了解,恒瑞医药H股香港 公开发售将于2025年5月20日结束,预计于22日前(含当日)确定最终发行价,最快或于5月23日正式登 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两地上市。此次发行由摩根士丹利、花旗及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据恒瑞医药方面披露,此次IPO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Invesco)、瑞银 全球资产管理集团(UBS-GAM)、高瓴资本、博裕资本等。据了解,恒瑞医药基石投资者,按发售价 认购或促使其指定实体认购可购入的若干数目的发售股份,以发行价中端计算,总金额逾41亿港元 (5.33亿美元) ...
特朗普“砍价”美国处方药 业内人士:降本增效利好有望传导至国内CXO企业,但期望不应过高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13 13:35
北京时间周一深夜,美国总统特朗普召开白宫新闻发布会,介绍并签署了有关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的行 政令。 从市场反应来看,与创新药公司股价5月12日下跌相反,CXO(合同外包服务)板块在当日上涨。 有观点认为,在药价降低、利润空间压缩的背景下,跨国医药企业更有动力降本增效。而最简单的方 式,就是更多地从中国BD(商务拓展)产品,以及更高频率地采用中国CXO。如果最终药品价格降幅 大,欧美高昂的研发成本会令MNC(跨国制药企业)更难接受,只能进一步从临床前阶段和生产阶段 节约成本,寻求中国CXO服务。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假设建立在美国药品降价落地预期高、且直接影响MNC利润空间的前提下。更 多行业人士对此持谨慎观察态度。 特朗普签署有关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的行政令 美东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召开白宫新闻发布会,介绍并签署了有关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的行 政令。 一位国内CXO企业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Hybrid NewCo"是传统"NewCo"的 变种,后者是将国产创新药权益引出去并在当地继续做临床开发。 行业关心的第一落点在于,政策最后能落地的可能性及程度;第二落点则在于,即使政策落地, ...
特朗普强制美国药企大幅降价,中国创新药:影响不大
3 6 Ke· 2025-05-13 01:28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2日21点,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发布"最惠国政策",强制把美国处方药价格拉到"全球最低价",预计药品价格将立 即下降30%至80%。 事实上,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对美国药价"开刀"。早在2020年,在其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就曾推出过"最惠国"(MFN)政策,试图让Medicare(联邦 医保)支付的药价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价,并计划在三年内分段完成。不过这并没有成功兑现,美国药企后续以"规则制定程序不当"为由提起诉 讼,最终使该政策被联邦法院叫停。 特朗普对此并不甘心,在第二次上任后,他首先是延续了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的部分条款,允许Medicare(联邦医保)直接与药企谈判 药价。最近几周,特朗普又采取一系列针对药品价格的行动,包括要求众议院共和党人强制为医疗补助计划中的药品规定低药价。而在北京时间昨晚,特 朗普正式通过行政命令重启"最惠国政策",承诺美国处方药价格不得高于其他任何国家所支付的最低价。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在其看来,美国一直在独自承担全球创新药高研发成本的"冤大头"。根据美国卫生福利部(HHS)下属的Office of th ...
40%退货率,卖到海外的国产创新药遭遇“分手”危机?
3 6 Ke· 2025-04-29 01:17
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市场格外火热。根据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 26%;其中首付款41亿美元,同比上涨16%。 图1.2018-2024年中国药企licence-out交易数量及首付款(数据来源:医药魔方) 进入2025年,这一势头仍在延续。据悉,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就已经出现了超20笔涉及中国药企全球授权的交易,这其中就包括罗氏豪掷超10亿美元 淘金信达生物,以及乐普生物就一款临床前ADC与ArriVent达成一笔超12亿美元的重磅合作。事实上,这还只是序幕,在专利悬崖的压力下,海外大药企 当前对于中国创新药空前热情,并计划进一步"扫货"。这意味着,BD交易有望在今年再创新高。 而在一片热闹之中,不少国内药企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映恩生物,其成立仅六年license-out就已卖出超60亿美元,这推动其在近期成功登陆港交所,并 以113%的涨幅创下18A企业历史最高纪录。另外吃到BD红利的还有百利天恒,2024年其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净利大幅增长575%来到37.08亿元,而 这离不开一笔史诗级BD——2023 ...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创新药板块成“心头肉”
智通财经网· 2025-04-25 08:11
在近期外部环境缓和的利好作用下,港股创新药板块反弹迅速。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931787)自今年4月7日大跌20.55%并于4月9日触底713.02点后出现快速反弹且弹性很足,表现远远好于恒生科技 指数。4月25日当天,该指数盘中达到阶段高点979.92点,已接近前高1000.95点,最大累涨幅度达37.43%。 简言之,以4月6日收盘价953.29点计算,目前港股创新药整体涨幅已将4月7日当日跌幅填平,并即将回到前高。 而横向对比来看,在经过前期震荡行情后,恒生科技指数今年年初至今的涨幅仅剩12.48%,而港股创新药指数的年初至今涨幅则在近期实现反超,达到 31.03%,显示出港股创新药市场显著的抗风险能力和防御属性。 业绩释放与出海成关键 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港股创新药企业绩迎来了大爆发,并大幅超出了市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个别企业的业绩增长,而是行业集体性的业绩回 暖,由此成为行业指数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 据广发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家百亿市值以上规模的港股创新药企中10家营收增速为正,其中营收利润同为正增长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营收增速 最大的企业为云顶新 ...
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36氪· 2025-03-05 00:09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Pro ,作者胡香赟 36氪Pro . 36氪旗下官方账号。深度、前瞻,为1%的人捕捉商业先机。 "我们依次看过全球的同类型产品管线, 最后经常发现,中国公司的数据最好。" 这个概念最初被带火,是因为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创新药的实力"已经不容忽视";医 药媒体Endpoints New甚至直言,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威胁美国制药商的主导地位"。 促成这样认知的背后,本质上在于这两年蓬勃发展的创新药管线交易。据统计,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达到近百笔,披露金 额接近600亿美元。尽管其中也不乏中国药企在资本寒冬、融资受阻情况下的无奈,但从结果上来看,它同样为国产新药的出海 叙事完成重要开篇。 近期的一场行业论坛上,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甚至称,目前,第一批"扫货团"已相继来中国了,且"意愿非常强"。作为手 握全球700家客户的CDMO巨头,药明生物对市场风向的感知足够敏锐。 但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扫货",买卖双方对价格、条款、权益等诸多维度的考虑,都变得更加谨慎。对于仍有意愿出售产品的创新 药企来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土豪买方"不在意创新源自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