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修美乐
icon
Search documents
创新药投资:阶段性价值投资 与 概率游戏的结合
雪球· 2025-07-03 07:51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 超级泥头车 来源:雪球 创新药投资本质上是 " 高风险 、 高回报 " 的科技博弈 , 其价值实现高度集中于 " 潜在重磅药物出现→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 " 这一关键窗口期 。 这一特性使其有别于传统的 " 买入并长期持有 " 价值投资模式 , 但通过精准把握投资节点与风险管理 , 仍可构建符合价值投资内核的策略 。 一 、 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估值悖论 高研发风险与零和博弈 : 企业价值高度依赖单款重磅药物 ( 如修美乐曾占艾伯维收入的60% ) 。 一旦专利到期 ( " 专利悬崖 " ) 且无接替产品 , 估值将崩塌 ( 如 " 宇宙大药厂 " 辉瑞的立普妥案例 ) 。 即使优秀如可穿越周期的百年药企的默沙东 ( 默克 ) 实际也面临该潜在问题 , 最近一年的股价大幅下跌就是K药专利悬崖临近且HPV疫苗战略 出错而产生 。 来源 : 自然 · 药物发现 ( 2010.2.19 ) 一款药物从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仅约10% 。 1988年至今 , 平均10款新药中仅2款能收回研发投资 。 因此 , 这是一个以重磅药为导向的 ...
艾伯维超20亿美金买下“豪华天团”,押注体内细胞疗法
Di Yi Cai Jing· 2025-07-01 06:11
该方法类似于mRNA疫苗,仅需简单注射,就能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疗法,无需实验室细胞制造和体 外扩增,有望解决当前CAR-T细胞疗法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高昂等关键难题。 当地时间6月30日,制药公司艾伯维宣布,将以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体内CAR-T细胞疗法开发商Capstan Therapeutics,以扩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法的产品线。 自2023年艾伯维的明星药物阿达木单抗(修美乐)专利到期以来,艾伯维已斥资超过200亿美元进行大 手笔收购。该公司正在与Vertex、百时美施贵宝(BMS)等制药巨头在自身免疫药物领域展开竞争。 艾伯维最新押注的Capstan基于mRNA技术开发CAR-T疗法。通过此项交易,艾伯维将获得Capstan公司 包括脂质纳米颗粒(tLNP)在内的核心平台技术。该技术可通过重新编程细胞治疗疾病,在自身免疫 性疾病领域具有广阔的潜力。 有市场研究数据显示,CAR-T疗法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110亿美元,到2034年有望飙升至接近2000亿美 元的规模。 Capstan公司成立于2022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顶尖团队领衔。该公司科学团队创始人阵容 豪华,包括CAR-T先驱卡尔 ...
美国的药价不会说降就能降
新财富· 2025-06-13 07:29
特朗普喊话,药价砍30~80% 本文约 3500 字,推荐阅读时长 15 分钟,欢迎关注新财富公众号。 0 1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抛出药价"最惠国政策"的概念。 早在2020年任内,他就试图通过Medicare Part B项目来推动类似措施,希望压低部分高价注射药物的 政府医保采购成本,并预计未来七年节省850亿美元药费。但当时该政策因未履行完整行政立法程 序,被联邦法院裁定"程序违法"而叫停。 5月11日,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高调发声,宣布将签署一项重启的行政命令,推动"最惠国政策 (Most Favored Nations, MFN)"——这是一项看起来"很简单"的政策目标:美国的医保药价不能高 于别的国家,尤其是邻国如加拿大和墨西哥。特朗普甚至在公开表态中宣称,该政策一旦生效,美国 药品价格"将立刻下降30~80%"。 此次政策"回锅" 重启 ,同样没有明确的适用范围,也缺乏具体的执行细节 ,比如:是否仅覆盖联邦 老年人医保(Medicare),是否涵盖低收入群体医保(Medicaid),以及具体的价格锚定机制尚未公 开。这一"模糊性"也引发了市场和媒体的广泛质疑。 《华尔街日报》在评论 ...
72岁印度女富豪:从酿啤酒到做“假药”
Sou Hu Cai Jing· 2025-06-07 06:36
Core Insights - Kiran Mazumdar-Shaw transformed her initial setbacks in pursuing a brewing career into a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biopharmaceutical company, Biocon, making her one of the wealthiest self-made female entrepreneurs globally [2][3] Company Overview - Biocon was founded in 1978 in a makeshift facility in Bangalore, India, initially producing fermentation enzymes for clients like Ocean Spray [3] - The company transitioned to biopharmaceuticals in 2000, launching its first product, insulin, using yeast instead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E. coli, which provided a cost advantage over Wester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6][8] - Biocon's revenue reached $1.9 billion, with a significant portion derived from biosimilars, which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55% of the company's revenue [8] Market Position and Strategy - The biopharmaceutical market is expanding, with spending on biologics reaching $324 billion in 2023, although this figure does not account for discounts provided by brand-name companies [6][8] - Biocon has launched nine biosimilars, including products that compete with AbbVie's Humira and Genentech's Herceptin, with seven approved for sale in the U.S. [9][10] - The company aims to introduce a new drug annually in the U.S. and Europe until 2030, with plans to launch a biosimilar for Regeneron's Eylea by the end of the year [11] Competitive Landscape - Biocon competes with major players like Sandoz, Samsung Biologics, and Amgen, particularly in emerging markets where it holds a significant market share of up to 80% for several biosimilars [10] - The U.S. market presents challenges due to the need to negotiate with 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 (PBMs) for drug inclusion in insurance coverage, alongside potential tariffs on imported drugs [10] Future Outlook - The company is positioned for growth, with an estimated 118 biologic drug patents expiring by 2035,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biosimilar development [8] - Mazumdar-Shaw emphasizes the humanitarian aspect of the business, aiming to provide affordable healthcare solutions [12]
创新药是捕捉阶段价值爆发的概率游戏
雪球· 2025-06-05 07:45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 超级泥头车 来源:雪球 创新药行业的投资本质是 " 高风险 、 高回报 " 的科技博弈 , 其价值实现高度集中于 " 潜在重 磅药物出现→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 " 这一窗口期 。 这一特性使其与传统的 " 买入并长期持有 " 价值投资模式存在差异 , 但通过精准把握投资节点 、 管理风险 , 仍可构建符合价值投资框架 的策略 。 一 、 创新药投资是 " 阶段性价值投资 " 与 " 概率游戏 " 的结合 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估值悖论 高研发风险与零和博弈 : 礼来CEO指出行业整体研发回报率接近零 ( 剔除GLP-1药物后PE仅 12倍 ) , 源于90%临床阶段药物失败率 。 企业价值高度依赖单款重磅药物 ( 如修美乐曾占 艾伯维收入的60% ) , 但专利悬崖后若无接替产品 , 估值将崩塌 ( 如辉瑞立普妥专利到期 后市值腰斩 ) 。 平台型公司的 " 伪护城河 " : 即使强如恒瑞医药 , 其管线成功率也受临床转化效率制约 。 2022-2024年ADC/双抗交易爆发 ( 占中国License-out交易的50%以上 ...
特朗普重推“最惠国”药价政策,对医药市场短期影响可控
2025-05-18 15:48
特朗普重推"最惠国"药价政策,对医药市场短期影响可 控 20250518 摘要 • 特朗普政府再次提出最惠国待遇政策,但政策细则不明,落地性待验证, 短期内对全球医药市场影响可控,长期来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需警惕对美 国市场依赖的风险。 • 2023 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达 4.87 万亿美元,占 GDP 的 17.6%,其中处 方药支出占比 9.2%。美国处方药价格显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品牌药价 平均高 422%,即使考虑药企回扣后仍高 308%。 • 美国医药定价体系复杂,涉及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保险公司等多方 利益。生产商自主定价,通过与经销商谈判确定实际出厂价,零售商在批 发价基础上加价,最终由患者或保险公司支付。 • WAC(标价)与 ASP(平均销售价格)存在差异,通常在 20%-30%之间。 WAC 随上市时间增加而上升,但 ASP 不一定同步上升,因回扣也会提升。 终端售价通常比 WAC 高 40%-50%。 • 艾博维采用高 WAC 和高返利模式,即使专利到期后仍维持较高市占率, 因其每年向 PBM 提供大量折扣。中间商如 PBM 和保险公司在医药流通环 节中占据主导地位,利润分成占比持续提 ...
特朗普“砍价”美国处方药 业内人士:降本增效利好有望传导至国内CXO企业,但期望不应过高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13 13:35
北京时间周一深夜,美国总统特朗普召开白宫新闻发布会,介绍并签署了有关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的行 政令。 从市场反应来看,与创新药公司股价5月12日下跌相反,CXO(合同外包服务)板块在当日上涨。 有观点认为,在药价降低、利润空间压缩的背景下,跨国医药企业更有动力降本增效。而最简单的方 式,就是更多地从中国BD(商务拓展)产品,以及更高频率地采用中国CXO。如果最终药品价格降幅 大,欧美高昂的研发成本会令MNC(跨国制药企业)更难接受,只能进一步从临床前阶段和生产阶段 节约成本,寻求中国CXO服务。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假设建立在美国药品降价落地预期高、且直接影响MNC利润空间的前提下。更 多行业人士对此持谨慎观察态度。 特朗普签署有关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的行政令 美东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召开白宫新闻发布会,介绍并签署了有关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的行 政令。 一位国内CXO企业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Hybrid NewCo"是传统"NewCo"的 变种,后者是将国产创新药权益引出去并在当地继续做临床开发。 行业关心的第一落点在于,政策最后能落地的可能性及程度;第二落点则在于,即使政策落地, ...
从百济神州暴跌10%,看清特朗普“降药价”剧本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国路128号 ,作者姬无病 建国路128号 . 宏观切入,微观引出,从系统到局部,从深度到通俗。 作 者 | 姬无病 来源 | 建国路128号 导语 :特朗普似乎要以一己之力面对一个由制药公司、保险集团、医院及医生团体等构成的美 国"医疗复合体"。 美东时间5月11日晚,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对美国药品高定价发难:宣布要动用行政命令,来 让美国全体处方药价格下降30%-80%。 不过这条公开声明一贯延续了特朗普胡吹法螺的风格:并没有提到任何实施该目标的路径,缺乏执 行细节。 所以大概率也是出于政治姿态的考虑,期望用"降低药品支出"作为筹码,针对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 去换取更多美国"看病难"中产阶级们的支持——这是在美国拉选票的最好手段之一,也是两党总统 在竞选时候都经常会去打的一张牌。 这一次,特朗普甚至还特意注明了,制药公司的政治游说对他不起作用。 要知道,制药及保健品行业年度游说支出每年都在大幅上升,2023年创了新高达到3.7亿美元规模 (数据来源:Open Secrets)。因为要定价自由,制药公司游说的主要对象是更偏市场化的共和 党,特朗普这种表态,俨然是一副"付款之前你是上帝,付款后 ...
“药王”宝座背后的竞争:今年一季度司美格鲁肽销售额超K药
Bei Ke Cai Jing· 2025-05-12 12:44
随着近期各大跨国药企2025年一季度财报相继披露,司美格鲁肽再次火出圈。报告期内,诺和诺德的司 美格鲁肽销售额达557.76亿丹麦克朗(按1丹麦克朗=0.1506美元计算,下同,合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 32%,反超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后者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登顶"药王",今年一 季度销售额72.05亿美元。随着今年一季度司美格鲁肽的反超,谁能成为今年"药王"成为关注点。 "药王"宝座的交替更迭,也映射出了背后的激烈竞争,不管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市场,在"群狼环伺"的 竞争环境中,无论是K药还是司美格鲁肽,拓展适应症、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营销策略、加强产能建 设等,都是需要发力之处。 从销售额来看,降糖及减重适应症均晚于司美格鲁肽获批的替尔泊肽,正奋起直追。礼来披露的2025年 一季报数据显示,替尔泊肽销售放量推动了礼来报告期内业绩高速增长,其中,降糖版替尔泊肽 Mounjaro第一季度销售额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第一季度收入23.1亿美 元,而去年同期为5.17亿美元。按此计算,替尔泊肽今年一季度凭借两大适应症合计为礼来贡献61.5亿 美 ...
新的全球“药王”来了!司美格鲁肽一季度收入超过K药
Di Yi Cai Jing· 2025-05-07 08:58
2025年,司美格鲁肽能否真正坐上全球"药王"宝座,值得继续观察。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降糖、减肥治疗,而K药属于肿瘤药物,可用 于多个癌种治疗。默沙东K药是在2023年取代艾伯维的修美乐(Humira)成为新一代全球"药王",之后 继续在2024年坐稳该宝座。但对比2024年全年18%的销售额增速,K药2025年一季度的销售额增速明显 在放缓。 相比K药,在减肥药适应证的推动之下,司美格鲁肽增长势头颇旺。 2025年一季度,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领先K药6.64亿美元。 2024年,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含Ozempic、Wegovy、Rybelsus)仅以不到两亿美元的销售额差距, 排在默沙东K药之后,与全球"药王"宝座失之交臂。 2025年第一季度,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终于超过K药,暂时坐上了全球"药王"宝座。 当地时间5月7日,诺和诺德公布的2025年度一季度报业绩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司美格鲁肽实现全球 销售额557.76亿丹麦克朗,即78.64亿美元(按今年Q1平均汇率计算:1丹麦克朗=0.141美元,下同), 同比增长32.17%。司美格鲁肽的全球销售额占到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