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林则徐》主题肖像作品举行全球首“绣”发布仪式
Xiao Fei Ri Bao Wang· 2025-07-11 03:24
长期以来,林则徐形象的清晰史料匮乏,为了还原人物真实的样貌与神态,苏州市禁毒办的同志历时数月,通过联络海外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 以及民间收藏渠道,成功找到了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林则徐油画像高清资料。当这幅珍贵的历史影像呈现在姚建萍大师眼前时,画中人物浓眉 微蹙、目光如炬的神态,与她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形象高度契合。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当天"苏城善治·禁毒先锋"暨苏州林则徐纪念馆开馆仪式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姚建萍率领姚绣团队耗时数月精心创作的《林则徐》主题苏绣肖像作品,同期举行了全球首"绣"发布仪式。 此次《林则徐》主题苏绣肖像作品的全球首"绣"发布,不仅是姚建萍大师及其团队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苏绣艺术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生 动体现。《林则徐》主题苏绣肖像作品,外框采用台屏装裱,形制庄重典雅。画面中,林则徐身着官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神情庄重而威 严,面部的皱纹、胡须,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令观者仿佛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背面镌刻林则徐经典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件作品将传统苏绣技艺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以独特 ...
淳安 韩仁生: 不忘初心献余热 传承文化润乡邻
Hang Zhou Ri Bao· 2025-07-01 02:29
"咚咚锵,咚咚锵……"日前,在淳安县左口乡龙源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里又响起了欢快的竹马锣 鼓声,这是75岁的韩仁生带着"夕阳红文艺队"队员们在排练节目。这位党龄50年的老党员,用十余年的 坚守,让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在山村里焕发光彩。 1975年,在部队先后担任通讯员、班长、代理指导员的韩仁生,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退伍后,他 进入淳安国营蛟池化工厂工作,既要管理仓库、食堂,还要负责采购。"别人回家过年,我在厂里值 班。"回忆起工厂的那些岁月,他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兢兢业业。2000年企业改制,他主 动服从组织安排。此后,他当过洗车工、学校保安,直到退休后回到龙源庄村。 回村后,韩仁生发现村里传承的竹马、"三吹三打"等民间艺术正逐渐没落。"再没人教,老祖宗的 东西就没了。"凭借会乐器、能识谱的特长,他牵头组建"夕阳红文艺队"。队员们自掏腰包购置二胡、 锣鼓、演出服,韩仁生当老师教队员拉二胡、唱睦剧、跳竹马,自编、自导、自演,宣传党的惠民政 策,宣传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宣传邻里守望的典型例子,让这支队伍深受村民的喜爱和欢 迎。文艺队不仅是龙源庄"村晚"的压轴担当,更是在全县村歌大赛中斩获了金奖。 ...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Ren Min Ri Bao· 2025-06-27 22:12
图为胡新明在制作凤翔泥塑。 高 炳摄 然而,有些年,村民靠泥塑挣不到钱,或进城经商、打工,或留下来侍弄庄稼。大伙儿纷纷转行,凤翔 泥塑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对此,胡新明总结了4个原因:运输易破碎、加工效率低、包装太寒酸、样式 太老旧。 1988年,六营村向新加坡出口几千件泥塑,运到当地开箱一看,全成了碎渣。还有一次,在一个国际性 展会上,有德国客商想订20万件泥塑,要求3个月内交货。"别说3个月,3年都不行。"胡新明的头摇得 像拨浪鼓,"村里泥塑生产,靠的还是十几年前的传统模具。" 困境当前,出路在哪?胡新明开始琢磨。他尝试在泥里加入纸浆、棉花、面糊、糯米汁等,反复试验, 研制出了"摔不烂"的泥塑;改造传统的泥制模具,更新替换为石膏模具,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制作包装 纸盒,取代以往包裹泥塑的麦草秆、旧报纸;创新泥塑造型,让产品推陈出新…… 11岁那年,胡新明在油灯下,开始跟父母学"泥耍活"。转眼半个世纪,年过花甲的胡新明,已成为凤翔 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见证参与下,乡亲们口中的"泥货"变成了誉满四方的文化瑰宝。 陕西宝鸡凤翔区城东的"泥塑第一村"——六营村,有怎样的故事?凤翔,地处关中西部,古称"雍" ...
陈佩斯:在时代变迁中守艺承风
凤凰网财经· 2025-06-26 10:22
从舞台小人物到戏剧大先生,陈佩斯用光阴诠释: 传承的真谛,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舍弃浮名旧路,攒足拥抱时代的勇气。 由凤凰网、舍得酒业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本期对话表演艺术家陈佩斯,演 员、导演陈大愚。 01 传承不是固步自封 提到陈佩斯,人们会立刻想起《吃面条》里那个捧着空碗、吃面条的生动形象。他用接地气的肢体语 言,将笑声刻进亿万观众心中,成为时代记忆。 然而,随着电视不再是唯一的娱乐中心,陈佩斯渐渐淡出了主流大众的视野。对很多观众来说,那个熟 悉的春晚面孔,仿佛只留下了一个问号: 他后来去哪了? 在这看似"淡出"的岁月里,他并非远离了热爱,而是躬身在排练场,以近乎笨拙的专注,继续打磨着他 心中的喜剧。 早在2004年,他便自编、自导、自演了现实主义话剧《阳台》,其锋芒如利刃,直刺社会痛点。 彼时的他正浸在创作巅峰的"飘"态中,终日吟诵陈子昂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份与古人 共鸣的力量,支撑他大胆地观察和表现现实。 他知道,舍弃票房利益,换来的是艺术对 时代脉搏的真切触摸和经久不衰的回响。 然而 ,"传承"绝非固步自封。 面对新兴喜剧形式和短视频浪潮,陈佩斯展现出开放的好 ...
父亲的戏剧人生
Ren Min Ri Bao· 2025-06-22 22:10
如今,我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艺术传承责任与使命。我时刻都没有忘记父亲一生为京剧艺术所做出的努 力,他用现代审美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为京剧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从根上找到了中国戏曲 6月6日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沈福存先生京剧表演艺术传承晚会上,播放了我的父亲沈福存40 多年的演出影像。虽然图像已经模糊,但现场和视频里热烈的掌声融到一起,似乎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 的演出,令人动容。 我的艺术生涯深受父亲的影响。我常常会想起他为戏而生、永攀高峰的一生。 1982年,父亲以近五旬的年纪,带着充满沈氏风味的"三出半"传统戏由渝到京,一炮而红。那无疑是他 艺术生涯中短暂的高光时刻。随着我在艺术上不断成长,在川剧界声名鹊起,他渐渐成了别人口中"沈 铁梅的父亲"。我想,在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他的内心是有过些许失落和悲凉的。 但在我心里,父亲就是传奇和翘楚。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他入行京剧时,钟爱的旦行已走入没落的阶 段,但他青衣、小生"两门抱"。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四大流派"偷师学艺,凭借自己的灵性、悟性以及坚 持不懈的努力自学成才,60年代以青衣戏红遍西南;当自己的旦行艺术逐渐成熟之际,却又遭遇特殊年 代,不得不 ...
玻璃艺术闪华彩 展促业兴启新篇
Xiao Fei Ri Bao Wang· 2025-06-19 02:46
李光华对记者说:"今年,是我第三次参与博览会,多次的参会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只有 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玻璃艺术的传播搭建了不可或缺的优 质平台,也为玻璃艺术的发展带来多维度的深远影响。在博览会同期举办的论坛、研讨会、评选等活动中,对玻 璃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空间、如何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等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玻璃艺术的创新发 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不断激发艺术家创新思维,创作出更多满足当代审美与生活需求的作品,从而推动 玻璃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博览会促进了玻璃艺术的交流合作,使我们有机会和更多 收藏家、艺术机构、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艺术家进行作品推广和市场运营,此外众多室内设计师、建 筑商等相关行业人士的参与,也有助于促进将玻璃艺术作品引入室内装饰、建筑空间设计等领域,进一步拓展了 玻璃艺术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促进了玻璃艺术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 据了解,大连玻璃艺术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历经百余年发展至今,已形成以彩色艺术玻璃为载体,以艺 术家情感、理想、意念为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 ...
画布上的追梦旅程
卢茵,1997年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一名青年艺术家、国际设计师。她在澳大利亚以中西融合的方式进行 绘画创作,促进中澳文化交流。 卢茵祖籍广东顺德,成长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是画家,表伯父曾鹏、曾力是陶瓷艺术家, 曾祖父卢传远则是岭南画派名家,艺术渊源深厚。对她而言,艺术既是血脉中的传承,也是自我表达的 方式。 孩提时,卢茵家中陈列着表伯父的陶瓷作品以及曾祖父的原作。当时的她虽未能完全理解其内涵,却已 深受感染。4岁起,她开始自学绘画,通过画漫画和卡通人物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幼儿园时,我开始参加儿童美术比赛,有几次获奖让我兴奋了好几天。"她笑着说。在母亲的支持下, 她常看手绘动画、电影和艺术类图书,在耳濡目染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卢茵在深圳求学,深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而家中的艺术氛围则为她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她常在家中观察父亲绘制建筑图,姑姑的素描、手绘包等艺术作品也不时映入眼帘,这些经历让她对视 觉表达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外,她不仅沉迷于作品本身,更热衷于与同学交流、研究画法,并尝试临摹《火影忍者》《黑执事》 等动漫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她真正萌生了成为艺术家的愿望。 回望成长之路,卢茵认 ...
革艺雕鞍凝古韵 智创云纹拓新潮
Xiao Fei Ri Bao Wang· 2025-05-29 02:42
大师寄语 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苏力德精心挑选了代表作《雕花的马鞍》。马鞍不仅是游牧生活的实用工 具,更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作品以蒙古族传统马鞍为创作原型,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草原民族与马 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以及马鞍在蒙古族生活中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内涵。 在艺术表现力上,作品以鸿雁图腾为核心元素,将传统服饰与装饰中常见的鸿雁纹样进行现代艺术转 化。在蒙古族文化中,鸿雁象征着迁徙的智慧、族群的团结与对故土的眷恋。作品以流畅的曲线勾勒出 鸿雁展翅的动态,并结合几何化的羽毛纹理,既保留了民族图案的稚拙美感,又赋予其现代设计的韵 律。在色彩上,作品采用焦茶色为主色调,呼应皮质的厚重感觉。在工艺难度上,作品实现了蒙镶工艺 (金属錾刻镶嵌)与蒙古族皮雕画两项非遗技艺的创新性融合,形成皮革的粗犷肌理与金属的细腻光泽 的对比美感。这种复合工艺对力度控制要求极高,单幅作品的纯手工制作周期长达200小时,展现了传 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技术突破。 高级工艺美术师、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内蒙古塔日甘呼民族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苏力德: 内蒙古悠久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域特征,为民族工艺技艺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基础,皮雕画技艺更是蒙 ...
(文化中国行)千年瑰宝甘南藏族唐卡“破圈”成新宠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18 12:34
中新社兰州5月18日电 题:千年瑰宝甘南藏族唐卡"破圈"成新宠 中新社记者 丁思 方寸间的"微型唐卡"、唐卡艺术研学、"唐卡+酥油茶"民宿体验套餐、唐卡饰品……在青藏高原东麓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唐卡艺术不断"破圈",走出寺院和画室,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宠。 唐卡藏语意为"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旳文化瑰宝,被誉为 藏族历史的"百科全书"。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5月17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画风唐卡传艺画室"里,扎西当知布正在绘制唐卡。 (受访者 供图) 17日,毗邻"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在夏河县步行街的一间唐卡画室里,31岁的藏族画师扎西当知布正 俯身绘制。笔尖蘸取矿物颜料,他在画布上勾勒出佛像的衣袂纹样,每一笔都需凝神屏息。 扎西当知布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2008年,12岁的他师从甘南藏族唐卡甘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加央索 南,经过8年对唐卡理论、度量经、白描、画派等系统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 "一幅唐卡的诞生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每一笔都是修行。"扎西当知布17日接受中新 ...
文化中国行 | 锦绣交辉 千年技艺与现代创新交织“绣”出新生机
Yang Shi Wang· 2025-05-12 08:44
央视网消息:传统刺绣艺术汴绣起源于北宋,又称"宋绣",是在继承宋代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汴绣以绣工精致、针法细 密、色彩秀丽而著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这幅汴绣作品按照原作5.28米的长度进行绣制,用到的针法有18种。随着卷轴的徐徐打开,同学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繁华热闹的宋 朝。绘画艺术融合针线语言,将原作中800多个的人物,以及动物、船只、建筑等复制在汴绣艺术的长卷上。 汴绣擅绣历代书画名作,多以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为题材,代表性绣制的名画作品有《清明上河图》《九歌图》《百骏 图》等。汴绣作品《千里江山图》,大面积使用平针绣、蒙针绣、散套绣的针法,再现原作江河交错烟波浩淼的雄伟壮丽。 每周二下午,河南开封职业学院开设的汴绣选修课,都会吸引很多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任课老师、汴绣传承人苗炜给同学们讲授的 是汴绣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的针法和艺术魅力。 汴绣的底料一般选择真丝软缎和真丝纱。完成一件汴绣作品,要经过选料、扎制、描摹、配线、绣制、整理等十几道工序,其中, 绣制环节最为关键。经过几代汴绣传承人的整理创新,汴绣的针法体系从20余种拓展至40种,大大丰富了汴绣的绣制手法。 汴绣代表性传承人程曼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