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Ji Ri Bao

Search documents
 “最强大脑”护航天山能源动脉
 Ke Ji Ri Bao· 2025-10-14 01:21
"丝滑"装车,离不开"最强大脑"。"大宗煤炭装车,最关键的是装载量要精准。"准东某煤矿企业多 式联运负责人告诉记者,运输单位怕多装,一旦超载存在安全隐患;煤炭买家怕少装,数量短缺意味着 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铁路装车站加装计量仓等装车控制、质量检测模块,将一只载重32吨左右 的空敞顶箱装满后重量误差控制在200公斤以内。 不仅装得快,还要拉得稳。乌北至将军庙铁路(以下简称"乌将铁路")是准东煤田主运输通道。此 前,乌将铁路只是一条铁路支线。作为单线铁路,它运量不大,通车初期年货运发送量为100余万吨。 2022年,乌将铁路实现"支线变主干",不仅牵引的机车由内燃变为电力,而且行驶的线路由单线变成双 线。一系列扩能改造举措后,乌将铁路运力越来越稳,日装车从每天20多对提升至80对以上,最高开行 100对,相当于每天有29万余吨煤炭运往天山南北及甘肃、青海、云贵川等地。 如今,乌将铁路年货运量从5648万吨跃升至1.08亿吨,成为新疆煤炭运输的核心通道,更成为推动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能源动脉。这条跨越戈壁的铁路,正把新疆煤炭运输的故事,写进流 动的中国。 初秋,凉风阵阵。在新疆准东煤田铁路装车站, ...
 有花植物缘何雌雄异熟?“花柱卷曲”揭示百年谜题
 Ke Ji Ri Bao· 2025-10-14 00:08
在有花植物中,雌雄异熟是指同一朵花的雌蕊与雄蕊在不同时间成熟,这一机制能有效避免自交、促进异交,从而维持种 群的遗传多样性。但究竟是哪一个遗传"开关"控制了这种异型雌雄异熟?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何?此前,在科学界,还一直是个 谜。 近期,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首次鉴定出控制植物"花柱卷曲性"的关键基因,阐明 了有花植物避免自交、促进异交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植物性系统演化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作物育种改良提供了潜 在靶点。10月7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姜属中雌雄异熟性状呈现孟德尔式遗传。 从"花柱运动"现象到基因定位 众所周知,植物"雌雄异熟",主要是避免自花授粉。自达尔文时代起,这一现象就备受关注,但其分子调控机制长期未 明,成为百年谜题。其关键障碍在于多数物种的雌雄异熟类型是固定的,要么雌先熟,要么雄先熟,缺乏可用于遗传学解析的 分离材料。 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种花型在该区域存在显著的基因组结构差异,"雌雄异熟决定区"呈半合子结构。与雄先熟相比,雌先 熟在"雌雄异熟决定区"区域多出一段包含完整LTR转座子的大片段插入,而雄先熟在相应位置表 ...
 小体积管道巡检机器人实现电缆运维全流程作业
 Ke Ji Ri Bao· 2025-10-14 00:08
记者10月9日获悉,国网温州供电公司近日成功将自主研发的小体积管道巡检机器人应用于天河—锂电 (瑞浦)110千伏线路电缆工程。小体积管道巡检机器人顺利完成从检测到清理的全流程作业,实现电 缆管道运维中智能检测、识别与清理的高效闭环处理,显著提升作业质量和安全性,为电力管道智能化 运维积累了宝贵经验。 长期以来,传统电缆管道自检工作存在人工作业难度大、隐患识别滞后、清理效果不理想等难题。针对 这些痛点,图盛集团温州电建公司研制出小体积管道机器人,并建立起标准化作业流程。 作业时,机器人由操作人员通过上位机远程控制机器人在管道内行进,实时回传内部影像,并借助智能 算法自动识别泥垢堆积、碎石残留、管道错位等多种异常状态,一旦捕捉到隐患信号,便会立即触发系 统报警。 同时,系统会自动将报警时段的历史视频及截图存储至本地,为后续精准定位异常位置、制定针对性处 置方案提供清晰的数据支撑。隐患位置明确后,工作人员可调动打磨机器人对异常部位进行打磨、破碎 等操作,彻底清除安全隐患,实现"检测—识别—报警—处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电缆管道是电力传输的'生命线',其内部状态直接关系到电缆敷设质量和电网运行安全。"温州电力建 ...
 新制备方法提升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耐久性
 Ke Ji Ri Bao· 2025-10-14 00:08
氢能被誉为清洁能源的"未来之星",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制备氢气成为科研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 点。记者10月9日获悉,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员赵旭团队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 催化剂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阳极催化剂在强腐蚀条件下结构失稳、活性下降的难题提供了新 路径。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制氢电流达到商用贵金属催化剂的5 倍,每标准立方米氢气耗电量仅为3.7千瓦时,且在80摄氏度和工业级电流密度下连续运行1200小时, 性能几乎未见衰减。 "这项工作的核心突破,在于我们实现了在真实工况下对催化剂重构行为的'精准调控'。"团队博士生、 论文第一作者赵静璇介绍,"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金属与氧的共价性,触发晶格氧参与反应,还通过引 入拉伸应变促进氧物种的再生,实现动态平衡。" 赵旭表示,该策略具有工艺简便、易于放大的特点,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装置提供了新 思路,有望推动氢能制备技术向更节能、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结合了传统碱性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优点,被认为是有力 ...
 废渣赤泥“变身”电池核心材料
 Ke Ji Ri Bao· 2025-10-14 00:06
 Core Viewpoint - A research team led by Pan Bo fro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red mud,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system supported by several core patents, which could provide a new "Chinese so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posed by red mud in the global aluminum industry [1][2].   Group 1: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The team has created a "green, efficient, and high-value" technology system over ten years, which includes a patented method for gently extracting iron from red mud and precisely preparing β-type hydroxy iron oxide [1][2]. - The technology not only maximizes the 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but also transforms it into valuable resources, address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red mud management [1].   Group 2: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 - The extracted aluminum-silicon residue from red mud can be synergistically treated with other bulk solid wastes like fly ash and coal gangue to produce multi-level porous functional ceramic particles, which have application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water treatment [2]. - This innovative technology achieves bo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ddressing the pain points of red mud management while also providing a solution for other solid waste types [2].   Group 3: Market Potential and Collaboration - The technology has completed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validation and is ready for pilot-scale expansion and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showcasing high product added value, strong solid waste synergy, high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2]. - The research team is actively seeking partnerships with large aluminum,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mpanies to establish pilot demonstration lines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bases, aiming to contribute to China's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
 超高温高压系列测井装备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国产慧眼”透视万米深地
 Ke Ji Ri Bao· 2025-10-14 00:00
在核心的耐高温抗腐蚀密封材料领域,科研团队融合材料学、结构力学等多学科知识,成功研发出基于 不结晶全氟化学、陶瓷分子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新一代密封材料,其耐温耐压及抗腐蚀性能达到国 际顶尖水平。在关键的承压保温瓶制造中,团队从材料源头和连接工艺入手,创新开发出超高温钛合金 焊接工艺,显著提升了承压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 "大家请听,这段声音是根据9000米至14000米地层的声波采集波形,按照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匹配合成的 音频。这是我国首次揭开地球五亿多年前的神秘面纱。"近日,在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中油测井")测井展厅,讲解员为参观人员介绍道。 今年2月份,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以10910米完钻,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中油测井 自主研发的CPLog超高温高压系列测井装备成功应用于该井,填补了万米领域国产高端测井装备的空 白。 探索万米以下"新战场"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向地球深部不断挺进,万米以下地层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战场。但超深层的极 端环境,让万米测井如探月般艰难。此前,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的测井装备长期被国外油服巨 头垄断,核心技术被严格封锁。 中油测井向这一"卡脖 ...
 AI尝试解读动物交流“语言”
 Ke Ji Ri Bao· 2025-10-13 23:48
在鲸类研究中,算法被用来分辨海洋噪声中细微的"鲸语"差异。美国非营利组织"鲸类交流计划"正在多 米尼克岛海域跟踪并录制抹香鲸的行动与声音。 据美国塞拉俱乐部海豹协会官网报道,为了获取足够的"语料",研究人员正在全球海域收集海量数据。 水面上,无人机拍摄鲸群活动;水下,水听器记录鲸鱼发出的咔嗒声。有的固定在漂浮的监听站上,有 的由科研船拖曳,还有的装载在可追随鲸群移动的水下滑翔器中。最清晰的声音,来自直接吸附在鲸体 表面的传感标签,它们不仅记录声音,还同步记录心率、体温、深度和姿态数据。所有数据按时间戳精 确对齐,构成一套庞大的"鲸语档案"。 202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家丹妮埃拉·鲁斯团队基于这些数据,提出了首个"抹香鲸字母 表"。研究发现,"鲸语"的意义并不只体现在节奏与停顿的差异上,细微的时间变化,或在熟悉的声型 中加入新的声段,都可能传递不同的信息。 分析鸟类鸣唱规律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热带雨林深处,夜幕降临时,倭黑猩猩的叫声此起彼伏,尖叫声、哼声、啾声、哨 声,交织成一场"大合唱"。法国雷恩大学灵长类学与语言学研究者梅丽莎·贝尔泰蹲守在林间,记录下 这些声音的节奏与组合。她发现,这些灵长类动 ...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发布
 Ke Ji Ri Bao· 2025-10-13 23:35
 Core Insights - The 2025 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 General Assembly opened in Shanghai, announcing the "Top Ten Global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2025" [1][2] - The achievements reflect advanced technological levels and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showcasing innovations that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Group 1: Top Ten Global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 The ten achievements include: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Blackwell GPU architecture, DeepSeek open-source large language model, deep-sea manned submersible, high-performance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humanoid robots, Perseverance Mars rover, Euclid space telescop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and Taklamakan Desert edge-locking project [1][2] -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re recognized as "precision missiles" in cancer treatment, highlighting their impact on healthcare [1] - The Perseverance Mars rover integrates multipl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autonomous navigation and sample collection, demonstrating systemic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integration [1]   Group 2: Evaluation Process - The selection of the top ten achievements involved global nominations, expert recommendations, public surveys, and review by a selection committee [2] - The achievements are defined as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complet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that have been practically validated and have a global impact [2]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跨越发展 赋能千行百业
 Ke Ji Ri Bao· 2025-10-13 23:08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 在北京王府井,银河通用自研机器人Galbot不仅能与顾客自如交谈,还能转身从货架精准抓取商品,递 送到顾客手中,整个流程完全自主;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工厂,优必选Walker S机器人灵活穿梭于生产 线,轻松完成15公斤物料的快速搬运;北京一家养老院里,搭载AI陪护系统的傅利叶GR-3机器人,能 细致地为老人提供服药提醒和跌倒监测服务……这些场景已非科幻电影的想象,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 的现实。 【"十四五"答卷·创新驱动产业蝶变】 在北京一家汽车工厂的总装车间里,一台近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正自主穿行于繁忙的生产线之间。它 灵活地抬起双臂,精准安装汽车顶棚,随后转身将重型部件搬运至指定区域。当地面出现障碍物时,机 器人稍作停顿,自主规划新路径并绕行——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 搬运等复杂任务。依托银河通用自主研发的具身大模型,Galbot能够完全基于视觉感知完成物品识别与 路径规划,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二维 ...
 科学家提出设计下一代锂电池理论模型
 Ke Ji Ri Bao· 2025-10-13 23:02
此次新模型表明,锂离子嵌入电极并非一个孤立的离子行为,而是必须伴随着电子的同步转移。也就是 说,只有当电解质中的电子同时转移到电极材料中,还原该材料以容纳锂离子时,嵌入反应才能高效进 行。这一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的主流假设。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在测量锂嵌入速率时经常得到彼此矛盾 的结果,不同实验室的测量值甚至可相差十亿倍,这使得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变得异常困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首次系统测量了多种电池材料中的锂离子嵌入速率,并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 全新的理论模型,研究人员凭借简单公式即可设计出下一代电池。新成果使电池主导反应机制更快、更 可控,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和使用寿命,并为人们理解不同材料和界面的反应行为提供了统 一理论视角。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所有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都依赖于一个基本反应:在放电过程中,溶解于电解质中的锂离子会嵌入固体电 极材料中,而在充电时,这些离子则从电极中脱嵌,返回电解质中。这一嵌入与脱嵌过程在电池整个生 命周期内反复进行数千次,电池的能量输出和充电速度取决于该反应的速率。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对 这一反应的具体机制及其速率控制因素的理解十分有限。 【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