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Zhong Guo Hua Gong Bao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丙烯腈新增百万吨产能 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10 01:10
据悉,浙石化、英力士(天津)等企业的丙烯腈装置计划在年内陆续投产,届时行业生产企业数量将由16 家增至20家。在此背景下,行业产能集中度前五大企业将由2024年的63.47%降至55.91%,为近5年最低 水平。市场普遍判断,随着"入局玩家"增多,丙烯腈行业话语权将进一步分散。 随着吉林石化公司26万吨(年产能,下同)丙烯腈装置在8月中旬开车,国内丙烯腈行业再次迎来产能集 中入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丙烯腈预计新增产能达130余万吨,若新增项目如期投产,行 业总产能将一举突破570万吨。这场百万吨增量带来的"扩产潮",也引发市场对供需失衡的担忧,行业 或将迎来新一轮深度调整。 产能版图再扩容 2025年,我国丙烯腈行业步入新一轮产能集中扩张期。据金联创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裕龙石化13万吨 装置、泉州石化26万吨装置、镇海炼化40万吨装置已先后投产;随着吉林石化公司26万吨新产能入市, 行业总产能较2024年底增长近四分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丙烯腈行业正迎来近5年的第二次集中扩张期。第一次产能扩张期出现在2020到2023 年,总产能从259.7万吨提升至439.9万吨。观研天下数据显示,今年丙烯腈 ...
分布式甲醇制氢技术,国际先进!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9:35
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甲醇制氢技术及示范装置,中国石化率先在非化工园区开展全国首座甲醇制氢加 氢一体站大连盛港综合加能站的长周期商业运营,实现了商业制氢加氢一体站从无到有的突破。权威机 构检测和大连盛港综合加能站实际应用效果证明,该技术生产运行稳定性强、响应速度快、生产灵活, 单位质量氢气甲醇消耗、单位质量氢气用电消耗、同等规模装置占地面积、热启动时间等核心性能指标 均显著优于同类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甲醇生产国,甲醇产能占全球的60%。这项技术可以作为我国氢气资源稀缺地区长 期、大量、稳定的供氢方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氢能产业链安全。"林伟说,同时,由于可以"跳 过"成本高昂的的氢气运输环节,该技术相比传统加氢站用氢方式成本可降低20%以上,并有效减少氢 气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安全风险。 本文刊登于《中国化工报·能源与材料》周刊,热线010-82037600 8月26日,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牵头的"高效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一体 化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湘洪、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 ...
我国催化剂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9:30
近日,在宁波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烷烃脱氢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润和催化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 和催化")公司董事长卓润生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铬系固定床丙烷脱氢催化剂(以下"丙烷脱氢"简 称"PDH"),成功实现首套国产化工业应用。历经20余年攻关后,目前已在国内某石化企业50万吨/年工 业装置中实现稳定运行超过一年,各项技术指标全面刷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指标全面超越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作为生产丙烯的核心工艺之一,丙烷催化脱氢技术长期被美国企业独家掌控。我国虽占据全球70%以上 的PDH产能,却始终面临专利授权费用高昂、供应链不稳定等风险。如今,润和催化交出了一份令人振 奋的答卷:丙烷单程转化率达44%,丙烯选择性88.2%,装置产能负荷提升至108%,抗结焦能力提高 30%,机械强度提升40%,反应与再生阶段的床层压降控制达行业最优水平,脱乙烷尾气中CO 含量低 于3mol%,综合性能已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卓润生表示,此次突破绝非简单的国产化,而是催化剂性能的技术升级,润和催化通过50余项发明专利 构建的技术壁垒,保证了中国公司在烷烃脱氢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品种产能全面覆盖 有望从进口到出口 在 ...
第七届新博会开幕——黑龙江抢抓新材料产业窗口期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5:49
黑龙江省工信厅副厅长王毅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举办第 七届新博会恰逢其时。一方面,新博会全面展示国内外新材料产业最新的技术创新成果和高端产品以及 典型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和重大新突破;另一方面,新博会汇聚国内 外包括"产学研用政金介才"在内的百余位行业翘楚,充分研讨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新图 景。 本届新博会会期3天,主题为"数智驱动、向新笃行",设置主题展、专业展、应用展3个展区,吸引来自 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参会。 "新材料产业是黑龙江振兴'新赛道'。要贯通资源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 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北京理 工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程兴旺提出,新材料产业应向高性能多功能化、绿色化、低成本化发展。他建 议黑龙江利用石墨储量优势,向石墨烯、新能源电池等高端应用延伸。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孟弋洁谈道:"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哈工大、哈船舶、哈工 程等院校在复合材料研发上积累了深厚底蕴,为产业发展筑 ...
赢创新设工业服务公司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4:39
据介绍,新公司将整合赢创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流域的两大核心基础设施业务单元,并凭借深厚的行业 积淀,为化工及其他流程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专业领域涵盖能源供应、管道建设与运营、设施与 厂区安全管理、技术服务、废弃物处理、港口运营、园区物流及消防服务,同时还包括厂区安防和员工 餐饮运营等。SYNEQT将于明年1月作为赢创的全资子公司正式启动运营。未来公司可能引入外部投资 者,通过多元股权合作方式为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赢创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劳工总监Thomas Wessel表示:"当前,赢创基本上是将所有业务集中在一个管理 架构下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当今这个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年代,要在各个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我们需要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架构。因此,我们将马尔和韦瑟灵基地的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服务专家汇 聚在SYNEQT中,打造一个结构精干、决策迅速的强大公司。" 中化新网讯 近日,赢创宣布,将其位于马尔及韦瑟灵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业务进行整合,并成立一个 面向化工及其他行业的工业服务公司。新公司命名为SYNEQT GmbH,计划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 营。 ...
多数龙头企业营收实现增长—— 上半年碳纤维行业回暖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3:46
与此同时,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也对碳纤维产业起到强劲拉动作用。吉林化纤在半年报中指出,当前国 内碳纤维行业正在进行阶段性调整,同时随着碳纤维产业逐渐成熟、终端应用技术顺利推进,大丝束碳 纤维有望在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市场等领域引来大幅增长。中复神鹰新能源领域(风、光、氢)产品销 量同比增长63%,其中风电领域同比增长超200%。金博股份已完成在光伏、半导体、交通、锂电、氢 能五大领域的产业布局,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9.69%。光威复材新能源板块碳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9 亿元,同比增长47.95%。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性能碳纤维制品的需求 将持续增长,具体包括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同时,国家对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支持及国内企 业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将有力推动碳纤维制品产业的发展。 中化新网讯 近期,碳纤维龙头企业集中披露半年报,多数企业营收实现增长,行业逐步回暖。 上半年,中简科技(300777)实现营业收入4.64亿元,同比增长59.46%;中复神鹰实现营业收入9.22亿 元,同比增长25.86%;吉林化纤(000420)碳纤维产品收入4.4 ...
《中国氢能发展指数设计及评估》显示:我国氢能产业迈入中等发展水平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3:46
据了解,《指数》的构建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原则,紧密结合氢能产业综合评价需求,围绕产业发展基 础、创新驱动能力、应用推广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支撑保障5大核心维度搭建评价框架,筛选形 成兼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具体来看,每个维度下设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 为2~3个二级指标,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评价体系,系统反映氢能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潜力。 根据相关数据评估,我国氢能产业正由"试点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且各维度呈现均衡互促 发展态势。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以高于全国综合得分共同引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其他地区则立 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路径。今年以来,随着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 速推进与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夯实,我国氢能产业各维度指数有望保持增长动能。 "我们将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与需求,在完善数据管理体系、优化指标评价体系、对标全球发展动态和 建立细分领域指数等方面夯实工作基础,增强产业发展指数的指导价值,为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 供支撑。"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天才说。 中化新网讯 在近日举行的2025氢能专 ...
阳煤化工更名为潞化科技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2:39
Core Viewpoint - Yangmei Chemical has completed the registration process for its name change to "Shanxi Luan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 and will now be referred to as "Luhua Technology"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reflecting its strategic shift towa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its new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1] Group 1 - The company has undergone a change in it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from Huayang New Materials to Shanxi Luan Chemical Co., Ltd., which is part of the Shanxi Luan Chemical Group, a major energy group in Shanxi Province [1] - The name change emphasize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new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highlights the company's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coal chemical production to a technology-driven approach [1] - The transfer of 24.19% of shares from Huayang Group to Luan Chemical Co. is set to be completed by December 2024, marking a significant shift in ownership and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the company [1] Group 2 - The rebranding aims to clarify the company's future direction towa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o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dustry [1] - The move aligns with the broader trend of transitioning from traditional energy sources to intelligent and technology-driven solutions within the energy sector [1]
LNG行业迎供需格局重塑周期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2:39
近日,随着从北极二号出口码头出发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抵达国网北海接收站,国内进口LNG持 续增长。与此同时,LNG加气站建设作为天然气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也在不断扩能。2025年国内LNG供 需将继续保持同步增长。在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地缘政治格局微妙调整以及各国能源安全战略深度 落地的背景下,新的供需格局有望重塑。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且灵活的能源,正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其 在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以7864万吨的进口量稳居全球 首位。"河南省石化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能扩张 供应能力增强 据隆众资讯统计,2024年全球LNG贸易量达到4.11亿吨,同比增长2.4%,新增LNG年产能达到650万 吨。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主要生产国产能提升,推动全球LNG出口持续增长。墨 西哥和刚果(布)首次跻身LNG出口国行列,反映出全球供应格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郑州大有燃气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孟建杰介绍,在国外LNG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内LNG产量也在 逐年增长,2024年达到2486.6万吨,同比增长22.07%。随 ...
化工与石油指数涨跌互现(9月1日至5日)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9-09 02:39
从现货市场看,涨幅前五名的石化产品分别为百草枯上涨6.67%、百草枯42%母液上涨6.67%、环氧氯丙 烷上涨5.51%、丙烯酸甲酯上涨3.92%、碳五石油树脂上涨3.33%;跌幅前五名的石化产品分别为液氯下 跌20.65%、四氯乙烯下跌10.03%、TDI下跌6.45%、工业级碳酸锂下跌6.41%、电池级碳酸锂下跌 4.21%。 从资本市场看,涨幅前五名的上市化企分别为润普食品上涨36.05%、大东南上涨27.09%、鹿山新材上 涨23.85%、中伟股份上涨22.59%、泰和科技上涨21.80%;跌幅前五名的上市化企分别为同益中下跌 18.96%、美联新材下跌18.89%、建业股份下跌18.65%、亚太实业下跌16.84%、阿科力下跌14.06%。 上周,国际原油价格先涨后跌。截至9月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WTI)主力合约 结算价格为61.87美元/桶,较8月29日下跌3.34%;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Brent)主力合约结算价格 为65.50美元/桶,较8月29日下跌3.85%。 中化新网讯 上周(9月1日至5日),化工指数与石油指数各有涨跌。 化工板块方面,化工原料指数累计下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