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Search documents
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Xin Hua She· 2025-10-10 12:51
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王子铭 铁甲雄师排山倒海,受阅官兵步履铿锵,人民群众满怀豪情。今年9月3日,庄严隆重、大气磅 礴、震撼人心、激励奋进的抗战纪念盛典,进一步坚定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 念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 主义教材,把活动激发出的自信心、自豪感、精气神运用好发扬好。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的新形势,如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今年9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印发,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 统领性、综合性基础主干法规。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条例》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书里书外)
Ren Min Ri Bao· 2025-10-09 22:22
图片自上至下分别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早期译本以及刊登李大 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新青年》杂志。 资料图片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3月,在 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等19人秘密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办 公室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这些组织,成为研究马列著作的思想阵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李大钊壮烈牺牲。那个时刻,白色恐怖蔓延,但江西井冈山闪烁的星星之火,照 亮了郭大力的革命信念,促使曾在上海教书、攒下一点积蓄的他,来到杭州大佛寺,租下一间小屋,着 手翻译马克思巨著《资本论》。同样苦闷的青年王亚南,本来着手写长篇小说,与郭大力在大佛寺萍水 相逢,决计一起来实现翻译《资本论》的"大佛寺计划"。 翻译几经挫折。本来,郭大力已在1928年完成《资本论》第一卷中文译稿,但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 变,译稿焚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之中。郭大力没有心灰意冷,于1934年开启《资本论》重译工作。在上 海,翻译工作进入尾声之时,淞沪会战打响,战火已经烧到郭大力住地附近。他们临危不 ...
校馆弦歌丨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传承信仰力量
Yang Shi Xin Wen· 2025-10-05 11:43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今天的《校馆弦歌》系列报道,我们一起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灯塔,更是一代代青年学生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 在展馆一楼,陈列着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界》等珍贵展品。一百多年前,陈望道在翻译 《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过专注,在吃粽子时竟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结果母亲发现,奋笔疾书的儿子,嘴上全是墨水,自己却浑然不觉,还笑着说,可 甜了。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被画成了一幅作品,悬挂在展馆中央,指引着参观者追溯信仰之源,感悟真理力量。 每年,复旦大学新生们入学的第一堂课,都会来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也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 的旧居。 复旦大学学生 温鑫:这样一个简陋的书桌,去想象陈望道先生他当时翻译宣言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场景,这背后是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就是当一个人他全身 心的投入这种崇高的事业当中的时候,物质条件的艰苦反而被超越了,这种甜是信仰的甜,是使命的甜。 时间回到1920年春天,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语言学家陈望道 ...
走进北大红楼 重回“觉醒年代”追溯信仰之源
Yang Shi Wang· 2025-10-03 12:36
在北京五四大街上,矗立着一座百年建筑,它因曾是北京大学校舍和红砖红瓦的外观而得名"北大红楼",更因所 承载的红色历史而被人敬仰: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 主阵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就诞生于此。 今天,让我们走进北大红楼,和大家一起聆听"觉醒年代"的热血呐喊,追寻革命先辈的求索足迹。 李大钊、陈独秀当年的办公室、授课的大教室,毛泽东曾工作过的阅览室,还有学生筹备五四游行时的房间,一 间间实地旧址,一幕幕复原场景,让今天的人们一下拉近了与先辈的距离。 北京汇文中学学生 郭腾文:在课本中读到过五四运动,之前只是记知识点。现在站到了这里,真的懂得了为国家 寻出路的热血。 北京汇文中学学生 杨泓睿:看到这些标语,有一种磅礴的力量,站在这里我会更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热情和 一种求知的精神。 北方工业大学学生 李梓豪:来到这个地方,亲自看这个地方,让这段历史在大家心中形象更加立体,能够更好地 感受这段历史,感受我们的精神。 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是当时北京大学校部、文科、图书馆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修缮,成为展示新文 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 ...
校馆弦歌 | 走进北大红楼 重回“觉醒年代”追溯信仰之源
Yang Shi Xin Wen· 2025-10-01 20:18
在北京五四大街上,矗立着一座百年建筑,它因曾是北京大学校舍和红砖红瓦的外观而得名"北大红楼",更因所承载的红色历史而被人敬仰:这里曾掀起新 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就诞生于此。 今天,让我们走进北大红楼,和大家一起聆听"觉醒年代"的热血呐喊,追寻革命先辈的求索足迹。 李大钊、陈独秀当年的办公室、授课的大教室,毛泽东曾工作过的阅览室,还有学生筹备五四游行时的房间,一间间实地旧址,一幕幕复原场景,让今天的 人们一下拉近了与先辈的距离。 北京汇文中学学生 郭腾文:在课本中读到过五四运动,之前只是记知识点。现在站到了这里,真的懂得了为国家寻出路的热血。 北京汇文中学学生 杨泓睿:看到这些标语,有一种磅礴的力量,站在这里我会更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热情和一种求知的精神。 北方工业大学学生 李梓豪:来到这个地方,亲自看这个地方,让这段历史在大家心中形象更加立体,能够更好地感受这段历史,感受我们的精神。 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是当时北京大学校部、文科、图书馆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修缮,成为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 播、中国 ...
校馆弦歌丨“我们汇聚成潮水的方向”——当弘扬红色文化成为青年中的新“时尚”
Ke Ji Ri Bao· 2025-09-29 08:20
喻伟本人的求学经历也有些特殊。他本科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喻伟对人 生没有明确方向,就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最热门的专业。 大三时,喻伟担任书院的"朋辈辅导员",负责本科新生的思政工作。在这过程中,他有幸与许多西迁的 老教授及其学生、亲属交流对话。1956年,交通大学6000多名师生员工听党指挥跟党走,从上海奔赴黄 土地。老教授身上的"西迁精神",深深触动了年轻的喻伟。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每次去北大红楼,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喻伟内心总会涌上一股感动。 这里是见证他青春成长历程的重要一站。 两年前,喻伟加入"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该项目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的重点活 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研学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开展相关研学。 来北大红楼,就是在进行一次错位时空的对话。喻伟刚一入学就加入了学校和学院的青年讲师团,几年 下来,他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覆盖2万余名听众。在北大红楼,他看到前辈们也是前赴后继, 将"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乍听起来和中华民族毫无关系的理论传入中国,并把它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 ...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深思)
Ren Min Ri Bao· 2025-09-27 02:42
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 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伟大社 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 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 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 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
坚持,全靠坚持(大家谈人生)
Ren Min Ri Bao· 2025-09-23 22:33
Core Points -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author's lifelong commitment to writing and learning,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hard work in achieving success [1][3][10] - It highlights the author's journey from childhood aspirations to becoming a published author, with significant works like "Youth Forever" and its enduring impact over decades [4][5][6] Group 1: Personal Journey and Achievements - The author began writing at a young age, inspired by family and literature, and aimed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2][3] - "Youth Forever" was completed after years of effort and was finally published in 1979, marking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author's literary career [4][6] - The book has seen multiple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indicating its lasting popularity and relevance [5][6] Group 2: Philosophy on Learning and Health -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stating that knowledge enhances confidence and resilience [8][9] - Physical health is also highlighted as crucial for sustaining a productive life, with the author maintaining a rigorous exercise routine for decades [9][10] - The article advocates against complacency, encouraging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life and learning, and dismissing the notion of "lying flat" as a response to challenges [10]
经典常谈丨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理论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9-16 00:29
恩格斯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警惕教条主义倾向,以免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19世纪八九十年 代,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小资产阶级派别"青年派"以其对马克思主 义著作的一知半解,把历史唯物主义标签化、教条化,造成工人队伍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面对新的 斗争形势,如何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国际工人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 题。 恩格斯对"青年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严肃批评,他在给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施米特的信中指出:"对德 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 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恩格斯 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著作里的个别字眼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他在给"青年派"学生博尔吉乌斯的信中,阐 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同时指出:"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 总的联系。" 为了使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辨明方向,恩格斯通过一封封书信详细阐明对待马 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 在给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 ...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七大生命力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9-13 00:28
Group 1 - Marxism serves a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emphasizing its role in maintaining faith and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agency [7][8][9] - The strong affinity of Marxism lies in its commitment to the people, aiming for the liberation of humanity and providing a powerful ideologica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9][10][11] - The core principl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which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governance and policy-making [12][18] Group 2 - Marxism possesses profound foresight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revealing the inherent laws and trends, guiding people to grasp historical agency [13][14][15] - The though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planning and long-term goal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new development stage [15][31] - Xi Jinping's Thought integrates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leading to innovativ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hat address contemporary issues [18][29] Group 3 -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Marxism allows for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the underlying dynamic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aking it a valuable analytical tool [16][17][20] - Xi Jinping's Thought reflects a commitment to continuou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dapting Marxism to modern challenges and incorporating insights from various fields [18][26][30] Group 4 - The enduring creativity of Marxism is evident in its ability to evolve through practical engagement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fostering a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19][20][35] - Xi Jinping's Though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from history and adapting to new circumstances, ensuring that Marxism remains relevant in addressing current challenges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