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

Search documents
徐晨:“大模型+小模型”,破解AI赋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7-11 08:26
为推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7月11日,广东省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组织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各级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召 开专题调研座谈会。 在交流发言环节,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深入剖析了AI赋能制造业的现状与 挑战,并提出"大模型+小模型"协同路径、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培养高水平"AI产品经理"等 建议,为广东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自2022年成立以来,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团队便深入PCB、光电、模具等10 余个行业,驻厂半年以上开展AI需求分析与数据治理,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场景荒'亟待破解。"徐晨认为,当前制造业AI化的另一大瓶颈在于需求模糊。"企业沉淀了大量数 据,但如何匹配工艺提升、良率优化等深层需求?多数企业无法精准描述自身AI需求,或提出的需求 缺乏行业普适性。"他建议,可以通过政府支持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系统性归集和凝练工 业场景,为技术落地提供方向指引。 在人才问题方面,徐晨认为,广东制造业亟须既懂AI技术又熟悉工业场景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 ...
字节飞书发布并升级多款AI产品,助力多个行业头部公司落地AI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7-09 12:17
从写文案到做翻译,AI大模型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必备的"打工搭子",是提升职场工作效率的"神器"。但在企业端的落地,仍面临不少阻碍。 "我们不追求表面光鲜的功能,也不会用华丽的概念吸引眼球,而是把精力投入到能够真正提升用户工作效率的AI应用上。"谢欣表示,正是按这样的发布标 准,飞书至今也仅仅推出了知识问答、智能会议纪要、飞书Aily、多维表格AI字段捷径等几款产品,保证真实能用,且能完整在企业落地。 发布多款AI产品,覆盖多个行业头部客户 7月9日,飞书召开了最新的AI产品发布会,发布并升级了知识问答、AI会议、飞书Aily、飞书妙搭等多款AI产品。以飞书知识问答为例,它能"开箱即用", 不依赖企业知识库构建,可以快速处理企业海量知识,让企业拥有一个懂自己的"豆包",助力企业的AI落地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发布会上,飞书CEO谢欣表示:"我们承诺为企业提供'真能用、真落地'的企业AI产品,真正帮助企业在AI时代实现智能化。"活动现场,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何小鹏、亚朵集团创始人兼首席用户体验官耶律胤也一一现身,展示飞书AI产品在各自企业的落地案例和感受。 提出"AI产品成熟度模型",保证AI是否"真能用" ...
业绩下滑、股价低迷,超图软件(300036.SZ)控股股东钟耳顺及部分高管却宣布减持!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09 07:42
今年以来,随着二级市场行情反转,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股价拉升的时候,选择了逢高减持。不过在一众 减持企业当中,也有在行情利好下,股价持续低迷却选择减持的。 2025年7月8日,超图软件(300036.SZ)的控股股东、实控人和一众高管因自身资金需求,抛出了减持 单。 股价低迷,实控人及部分高管宣布减持 公开资料显示,超图软件早在2009年就已经上市,是一家焦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技术研发与应用服 务,下设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云服务三大GIS业务块板。 据了解,超图软件发行价为19.80元/股,公司股价曾一度涨至69元/股。不过近几年以来,公司股价一直 处于震荡下降的趋势。 即使在今年整体大盘回暖的时候,超图软件的股价也持续表现低迷。数据显示,截至到7月9日收盘,超 图软件报价14.76元/股,年内跌幅达到13.07%,就目前来看,公司股价已经连续两年持续下跌趋势当 中。 昨日晚间,超图软件宣布了公司控股股东和一众高管的减持预披露公告。 公告指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钟耳顺计划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965.61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公司副总经理白杨建、谭飞艳、荆钺坤拟分别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 ...
2025年AI产品用户需求调研报告系列之:AI产品的用户类型细分与画像分
Sou Hu Cai Jing· 2025-07-02 06:07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AI产品用户需求调研报告系列之:AI产品的用户类型细分与画像分析-甲子光年 报告共计:36页 《2025年AI产品用户需求调研报告》由甲子光年智库于2025年6月发布,调研周期为2025年3月-4月,采用定量调研方式,回收有效样本 633份,其中目标用户608名,旨在了解AI产品目标用户的行为、偏好、画像、细分类型及消费决策过程等。 报告将愿意且正在使用生成式AI产品的用户界定为目标用户。2025年该类用户占比达96%,使用场景中工作场景占57.8%,个人生活场景 占42.2%。目标用户对AI产品认知水平高,理解水平得分82分,74.5%的用户认可AI对其行业的价值,食品餐饮、医疗健康等行业认知水 平居前。 目标用户使用意愿高,47.5%非常愿意使用,51.2%愿意使用,偏好独立AI应用APP、对话式AI助手和多模态交互平台。78%的用户处于 AI生产阶段,将AI作为工具或助手;18%处于AI原生阶段,把AI当作助理或员工。核心使用场景为"查写用学",61.3%的用户每天使 用,AI平均完成37.7%的工作任务。72.5%的用户愿意付费,可接受价格区间为500-20000元/年,最优价 ...
现在做原生AI产品,产品经理会面临至少下面5个问题
3 6 Ke· 2025-06-30 00:53
随着2025年的时间推进,我身边很多人投入做AI产品的产品经理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跟他们沟通后,我发现主要就3点限制,如果你也打算做AI产 品,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至少在产品定位上,你可以更好的决定是做native AI还是AI+产品。 AI的产品两种技术实现形式 AI产品的AI能力源于AI模型与硬件算力,现在做AI产品大概就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调用API的形式,第二类就是部署AI模型。 显然做Native的AI产品,在AI能力上是API还是部署AI模型都可以,但是有一个限制就是Native AI产品的功能入口与交互是整个产品框架的底层机制,而 传统的AI产品则只是是有部分AI功能,其他的功能模块底层仍然还是沿用以往的业务框架。 上面这篇文章也提到了,native的AI产品数据接口一定会来自全量的向量数据库加普通数据库,这就导致AI产品的必然会有3个限制,要做Native AI的产 品首先要打破3个限制 1.原有产品设计框架限制突破 相比于普通产品,native的产品原则上只要是产品所有的交互、输入数据,都可以用AI进行访问,并且还能够调用给其他AI功能。 比如现在这里看到的Siri提供了本地化AI ...
这个神秘指标,决定了你的AI产品是下一个独角兽还是炮灰
Hu Xiu· 2025-06-18 00:26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AI产品一上线就获得用户疯狂追捧,而另一些技术看起来更先进的产品却在市场上反响平平?为什么Cursor这样的AI代码编辑 器能够席卷开发者社区,而许多功能更强大的AI工具却始终无法获得用户信任? 正好最近看了LangChain创始人的最新文章,他在总结了过去十年构建AI产品的经验,以及观察了行业内数百次产品发布后,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模 式:产品的成败几乎与模型准确性或技术复杂性无关。真正的差异在于一个我们称之为"CAIR"的指标——用户对AI结果的信心( Confidence in AI Results)。这个心理因素不仅可以测量,还可以预测和优化。它不是什么虚荣指标,而是决定你的AI产品成功还是失败的隐藏变量,无论你的底层技术有 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一、理解CAIR指标的核心逻辑 让我详细解释一下CAIR指标的每个组成部分,因为正确理解这些变量是优化AI产品体验的关键。首先是价值,这是用户在AI成功执行任务时获得的实际 好处。这不仅包括时间节省,还包括认知负荷的减轻、工作质量的提升,以及能够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价值的衡量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而不是从 技术角度。比如,一个能生成代 ...
成本优势将造就AI产品中的“王者”
Di Yi Cai Jing· 2025-06-11 14:44
第一,根据应用场景需要合理调整模型参数,即:通过剪枝、蒸馏、量化等模型优化技术对模型做减 法,减少模型参数量,从而降低成本。为什么要对模型做减法呢?这是因为模型的参数量越大,解决复 杂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然而成本也越高。正如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DeepSeek满血版来回答一样,并不 是所有应用场景都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因此,如同"杀鸡不需用牛刀",大部分简单的应用场景是需要对 模型做减法的。然而,模型参数的减少必然会带来模型性能的下降,这就需要研发人员充分理解应用场 景和需求,好好权衡成本与性能,选择最优的平衡点,简而言之——不用复杂的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 需要找到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业务场景问题的模型参数量,按照这个参数量来调整模型,从而达到最优 的性价比。 谷歌开发的MobileNet系列模型就是专为移动设备设计的轻量化模型。该系列模型正是通过模型优化技 术,减少计算量,在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计算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上实现了高效的图像分类任务。我 们可以认为——通过优化技术减少参数量的模型是专注于解决一类应用问题的轻量化模型,虽然牺牲了 一部分性能,但对于某类问题依旧能够胜任解决,而解决的这类问题正是产品的核心卖点 ...
现在AI产品经理最不求上进的话:挖掘用户需求
3 6 Ke· 2025-06-03 01:24
很多产品经理最不求上进的话:AI产品经理的竞争力仍然是挖掘需求 因为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RAG,通过自己做实验与配置发现,针对RAG的配置现在市面上最适合做科研的工具就是Dify。 相比其他AI模型管理工具,Dify不仅拥有二次企业开发能力,并且还能够有丰富的插件应用市场,可以让一个产品经理就可以完成最小化的产品构建。 我最近一直在使用Dify,包括用其中的Agent配置给团队,作为一个完全自主的微信公众号AI排版agent,并且正在将其agent封装了API 提供给了云木鸟排 版。 不管我的博士交叉实验对比还是使用其做工程化封装,Dify毫无疑问我认为是每一个从事AI产品研发必备的工具,因为真的可以减少研发成本和时间。 我身边的AI产品经理很多都不知道什么是AI模型管理工具,如何配置dify,包括现在相当一部分功能性的产品经理还是在看某一个模型的参数和API来完 成产品设计和产品规划。 毫无疑问他们是被淘汰的IT从业者,而现实就是这样,当学会了使用更高的生产力,你的收入与价值将会持续更高,而更高的生产力将帮助你淘汰其他 人。 听起来没毛病,实际上漏洞百出。 我认为AI产品经理真正的核心能力是构建用户场景所需要 ...
阿里CEO吴泳铭: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支持中企出海
news flash· 2025-05-22 01:53
5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阿里云将以战略级投入,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加速 AI产品国际化,增强出海咨询、技术和服务团队建设,为中国企业出海铺路搭桥。阿里通义已开源200 余个模型,支持119种语言。(第一财经) ...
Manus和DeepSeek,新一波赚钱红利
3 6 Ke· 2025-05-15 23:42
Manus已经放开注册,DeepSeek的热度也依旧不减,在这波AI浪潮之下,很多企业的1号位都在思考: 我们的业务,如何跟AI相关?我们需不需要AI产品化? 在AI创新院开学典礼上,曾打造"今夜酒店特价"的连续创业者、云九资本合伙人、AI创新院导师、混沌 创新领教任鑫分享了关于"AI产品化的深度拆解",对于企业的1号位来说,机会和红利应该从哪里入 手。 以下是任鑫老师的分享。 AI产品化如何找机会:用户要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那个洞 AI产品化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讲产品具体怎么做,而是聚焦于如何入手、从哪里开始,如何找到机会,怎么去挖掘,以及如何 兑现。 按照混沌的理论(供需连),所有产品的机会、业务的机会,就是供给和需求重合的地方。用互联网术 语来说,这叫产品市场契合(PMF,Product Market Fit)。就是用连接把供需连起来。我们如果是这 个连接者,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混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十倍速变化",那么AI带来了什么十倍速变化?是不是智能供给的十倍速变 化?比如,原本要找人帮你写报告,可能需要两周时间,还未必能找到合适的人,现在,你打开电脑, 输入一行字,报告就生成了。 以前人工智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