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

Search documents
极端天气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了?
虎嗅APP· 2025-07-11 13:09
以下文章来源于九边 ,作者九边 九边 . 2023年印象笔记收藏量排第一的公号 这就衍生出来三个问题: 1. 为啥会这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九边 (ID:ertoumu893) ,作者:九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年好像类似全球变暖的话题很少了? 我甚至看到有不少人在那里说"气候变暖"本身是个骗局。其实稍微了解相关论文和研究结果,就知道 不但不是骗局,而且"全球变暖"这事已经彻底变成了现实。 2. 全球变暖为啥会导致极端气候? 3. 有啥影响? 现在主流学界普遍的观点是:气候已经大幅变暖,并且在加速变得更暖,由此产生的极端气候也在变 多。 其实在科学界争议并不大,科学界压倒性的共识是,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暴涨。包括NASA、 NOAA、英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等200余家机构一致确认全球变暖由人类活动主导。当前升温速度 是地球自然变暖的50倍,这个几乎没啥争议。 温室气体排放,就是人类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跟个罩子似的扣在地球上,可以防止 热量辐射到太空,然后地球越来越热。 咱们一个一个讲,首先第一个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啥? 我看不少人说"气候变暖"这东西有争 ...
大消费行业周报(7月第1周):欧洲极端高温带动空调销售激增-20250707
Century Securities· 2025-07-07 00:53
大消费 [Table_ReportDate] 2025 年 7 月 7 日 [T分析师able_A:uthor 罗鹏 ] 执业证书号:S1030523040001 电话:0755-23602217 邮箱:luopeng@csco.com.cn 研究助理:赵靖 电话:0755-23602217 邮箱:zhaojing2@csco.com.cn 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证券研究报告 讯 1) 上周(6/30-7/4)大消费板块表现分化。家用电器、纺织服饰、 社会服务、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美容护理周涨跌幅分别为 +1.73%、+1.36%、+0.74%、+0.62%、-0.16%、-0.55%。食品饮料、 家用电器、纺织服饰、商贸零售、社会服务、美容护理各板块领 涨的个股分别是煌上煌(+11.71%)、*ST 同洲(+19.72%)、飞 亚达(+21.56%)、吉峰科技(+7.98%)、国脉科技(+11.64%)、 锦波生物(+9.23%);领跌的个股分别是欢乐家(-7.28%)、ST 德豪(-4.44%)、华升股份(-8.34%)、新迅达(-9.13%)、西 域旅游(-6.78%)、锦盛新材(-21.72% ...
“末日地震”谣言搅动日本,今夏酷暑飓风考验接踵而至
Di Yi Cai Jing· 2025-07-06 09:20
除了地震,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饱受飓风、热浪等极端气候灾害影响。 周末,一场关于地震的谣言搅动日本。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7月4日开始,"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地震"的消息,逐渐霸榜社交媒体平台。 近期,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附近海域频繁地震。日本气象厅的监测显示,6月21日至7月5日,当地已发 生至少1329次小规模地震(最高5.5级)。吐噶喇列岛位于鹿儿岛县南部,由12座岛组成,其中7座有人 居住。日本专家认为,当地频繁地震属火山活动引发的"震群型地震",能量释放均匀,与特大地震前兆 无关。历史数据显示该区域每3-5年就会出现类似活动。2021年12月和2023年9月也曾出现过地震活动频 繁的状况。 日本气象厅最新数据显示,7月6日当地时间14时01分发生4.8级地震,最大震感为震度5级,震源深度20 公里。本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的风险。 传言缘起日本漫画家龙树谅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中描绘的梦境:"日本2025年7月5日凌晨4 时18分将发生大地震。" 就在7月5日凌晨4时,近25万人蹲点观看了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进行的视频直播,日本气象厅网站也 一度因访问人数过多而瘫痪。不过,"毁灭性大地震"并没有 ...
极端气候频发,需系统防范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Zhong Guo Huan Jing Bao· 2025-07-04 01:42
近期,贵州榕江突发特大洪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出 愈加频繁的态势,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风险已成为威胁生态环境安全的隐患。因此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联动预警机制,抢抓应急响应先机。积极打通气象、水利、地震、生态环境等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将气象云图的风云变幻、水文数据的实时波动、环境监测的细微变化等信息整合共享。借助卫星遥感技 术对大范围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构建环境风险感知网络,依托大数据算法精准预测极 端气候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实现从"灾害预警"到"环境风险预判"的跨越。同时,针对暴雨洪涝、高温 干旱、强台风等不同自然灾害,制定"一案一策"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全流程、各部门责任清单及物 资、技术保障措施。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应急演练,模拟化工厂泄漏、尾矿库溃坝等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场景,在实战中修订完善协同机制,提升应急队伍在复杂环境下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把好风险防控源头关。企业是环境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从源头上拧紧责任 阀门。在建设项目和产业园区环评环节,严格审查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环保设施 ...
当“万年难遇”的气候事件,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 红杉爱科学
红杉汇· 2025-06-15 09:01
当北半球城市的学校在刷新纪录的热浪中调整暑假计划,当工业城市上空的污染颗粒意外催生千里之外的大范 围降雪,当撒哈拉沙漠腹地的干涸河床突然化身汹涌激流——这些看似矛盾的气候现象,正在拼凑出一幅超越 常识的气候危机拼图。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群体,一生中经历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将是父辈的数倍 ——人类活动正在改写气候规律。今天我们将从三组气候系统的科学研究出发,了解在全球1.5℃温控目标倒计 时背后的那些重重考验。 今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 (WMO) 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指出:在近两百年的气象观测记录中, 过去十年是史上最热的十个年份。 这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不仅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在强度和频率上增加,还改变了它们原有的地理 与季节性分布规律。那些过去被认为"万年难遇"的极端事件,如今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空气污染是如何增加降雪量的? 图片来源:science 研究团队发现的67个污染源大多是炼油厂以及生产加工金属、水泥或化肥的工厂。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 人员还在四座不排放任何气溶胶的核电站附近发现了类似现象。 工业排放导致过冷云的冰川作用、降雪和云量减少,而作 ...
连续6年增长,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人口超2.95亿
news flash· 2025-05-16 11:52
当地时间5月16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共 同成立的"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发布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 的2.953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比2023年增加1370万人,为连续第六年增长。 报告显示,导致世界各地的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依旧是冲突、经济冲击、极端气候和被迫 流离失所,这些因素给许多本已脆弱的地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冲突是造成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影响到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亿人。苏丹已出现饥荒,而加 沙地带、南苏丹、海地和马里等其他热点地区的人口也遭遇了灾难性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 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经济冲击导致15个国家陷入饥饿,影响到约5940万人。一些规模最大、持续时间 最长的粮食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冲击造成的,其中包括阿富汗、南苏丹、叙利亚和也门。 极端天气,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和洪水,导致18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影响超过9600万人, 对南部非洲、南亚和非洲之角的影响尤为严重。 报告还指出,预计2025年全球用于粮食和营养不良的人道主义资金将出现大幅度的减少,因此全 ...
中央气象台连发干旱预警,广西、安徽等地平均干旱天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本轮旱情为何来得如此迅猛?专家详细解读……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15 15:26
每经记者|张怀水 每经编辑|陈旭 近期,广西、河南等多地出现严重干旱,媒体上关于上述地区水库干涸、水田干裂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5月14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据实时气象监测,陕西、河南、甘肃等省份存在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陕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 特旱。该预警信息同时预计,未来3天除江苏南部、广西大部有中到大雨以外,其余旱区少雨,气象干旱维持或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华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干旱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5月份以来,陕西、河南、江 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存在重旱。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苏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级别。 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近期连续发布多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旱情涉及陕西、甘肃、河南、广西、江苏等多个省份。 今年的旱情到底是否正常?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区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从目 前情况看,确实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区域性气象干旱,有些已经缓解,如广西、云南;有些还在发展,如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从气候角 度看,目前这些地区确实是干旱少 ...
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防范应综合施策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5-12 01:57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暴雨引发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给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 挑战。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召开202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指出,今年全国气候年景 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呈多发强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极端气候条件下,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分布与成灾模式呈现哪些新特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哪些 新挑战?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 平。 以滑坡为例,从防治和减灾救灾的角度,传统上把地质灾害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不稳定斜坡,开裂变 形等现象显著,稍遇降雨等就会失稳滑动,我们定义其安全系数小于1.0,由于滑动成灾特征明显,相 对来说防范难度不大;二是稳定斜坡,即使在暴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也不易发生整体滑动,安全系 数大于1.2,通常不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三是欠稳定斜坡,安全系数介于1.0~1.2之间,在非汛期等正 常条件下,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低,但在久雨、暴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安全系数极易低于 1.0,也会失稳滑动形成灾害,实际上是具有高隐蔽性的不稳定斜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 ...
最新气候变化研究:2020年出生人群或将更频繁遭遇极端气候事件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8 03:49
中新网北京5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称, 分析显示,在1.5°C升温情景下,2020年出生的人群中约52%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热浪暴露风险,而1960 年出生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16%。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Luke Grant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 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同气候变暖路径下一生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事件的暴露情况进行了预测。"前所未 有"的暴露定义为在没有人为导致气候变化的世界中,遭遇相同极端事件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此次研 究发现,与1960年出生的人相比,2020年出生的人在当前减缓政策下(目标为到2100年全球气温较工业 革命前升高2.7°C)的暴露风险将翻倍。他们指出,全球1960年出生者中约16%(1300万人)将面临前 所未有的终生热浪暴露风险。与此同时,如果全球变暖到2100年比工业革命前水平升高1.5°C,2020年 出生的人中约52%(6200万人)将经历前所未有的热浪暴露风险,如果升温达到3.5°C,这一比例将升 至92%。 进一步将分析范围扩展至五个额外气候极端事件(作物减产、野火、干旱、河流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