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

Search documents
从智能烘干到轮式吸粮机 节粮减损“黑科技”让粮食“常储常新”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7-04 06:13
夏粮收购正值暑期,高温叠加大雨等强对流天气,各地各部门优化服务,"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作战,助力节粮减损。 各地各部门优化服务 助力节粮减损 0:00 / 1:41 连续几天高温,国铁郑州局郑州北站室外温度接连创出新高。作为中原地区重要铁路货运交通枢纽,国铁郑州局郑州北站平均每三分钟就有一列载有粮 食、化肥、种子等重点物资的列车从这里开出。 邮储银行临泉县支行三夏服务专班 常妍妍:我们共向粮食收购企业投放贷款2.3亿元,助力300余户粮食相关企业发展。后续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对粮食收 储、仓储优化等环节的金融支持。 面对夏季天气复杂多变、散粮装运易损耗等问题,国铁郑州局精心制定"一箱到底"全程物流方案,大力推广散粮入箱运输,最大程度降低运输损耗,为 夏粮运输提供"门到门"的优质服务。 在安徽产粮大县临泉,一家粮食专业合作社今年在当地邮储部门支持下,新建了智能烘干塔和加工车间。虽然现在还是梅雨季,但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 到,每天合作社烘干的粮食有上百吨。经过烘干后的小麦,水分保持在12.5%至14.5%之间,有效降低粮食霉变、减少损耗。 百项"绿色储粮应用" 国铁郑州局郑州北站货检车间管理员 宋泽林:对列车车顶等部 ...
多措并举保障夏粮市场购销活跃、节粮减损 绿色科技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Yang Shi Wang· 2025-07-04 03:03
央视网消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7月3日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收购已进入高峰,截至目前累计收购夏粮超5000万吨。今年夏粮收购 呈现哪些新特点?市场价格怎么样?部分主产区"高温叠加降雨"影响有多大?来看记者的调研。 今年我国在小麦主产区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目前,河南、安徽、河北三省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托市收购小麦180万 吨左右,有效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中储粮集团在河南省17个地市分8批展开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176个收购库点、300条作业线同时收购。在 安徽合肥、淮南、阜阳、滁州等14家直属库,中储粮集团启动53个最低收购价收购库点。随着主产区托市收购范围的扩大,国内小麦价格的底 部支撑更加牢固,市场购销活跃。 为了解决夏粮抢收后的储、运、销等实际问题,中国供销粮油公司先后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启动收购和转运。到目前启用12个码头和 物流基地,共计13个库点敞开收粮,并开展烘干、加工等产后服务。另外,各地省级粮食储备库和地方储备收储企业也同步加快收储进度。 各地各部门优化服务 助力节粮减损 夏粮收购正值暑期,高温叠加大雨等强对流天气,各地各部门优化服务,"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作战,助力节粮减 ...
从田间到餐桌 夏粮收储加工一线追踪
Xin Hua She· 2025-06-23 13:36
新华财经北京6月23日电 题:从田间到餐桌,夏粮收储加工一线追踪 随着新麦上市,多元主体入市积极,小麦收购价格平稳运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 向玉旭介绍:"近期对部分产区新季小麦开展的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今年小麦质量整体好于常年,目前 购销比较活跃,小麦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市场运行比较平稳。" 国家有关部门日前在河南省、安徽省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小麦价格的政策底部已经明朗, 进一步稳定了市场预期,政策性和市场性因素均将支撑后期麦价走势。 认真抓好市场化收购,不断增强粮食购销活力;精心组织政策性收购,有效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在今 年一系列收储调控措施共同作用下,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整体稳中有升,将有效呵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助 力兜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看储存:科技助力粮安粮鲜 新鲜、健康、优质是消费者对粮食品质的期待,这对粮食储存环节提出更高要求。 新华社记者古一平 随着今年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目前夏粮收购正在抓紧推进,粮食市场也迎来新季夏 粮。 记者近日追踪夏粮收储加工等粮食流通环节发现,各地夏粮收购平稳有序,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同时,科技赋能助力粮食储存更加绿 ...
节粮减损这样实现(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Ren Min Ri Bao· 2025-06-21 21:47
烈日下,高温中,登上悬梯,打开仓门,凉气袭来。粮油保管员罗强手持仪器,检测粮仓内的空气质 量。"空气达标,符合人员进入要求。"说罢,罗强走进粮仓,检查粮情。 在粮食储备环节,虫害防治是关键一步。 防治虫害,罗强很有心得。"我们现在使用熏蒸的方式杀灭害虫。"罗强说。除此以外,诱虫灯和防虫网 也被应用在防治虫害中。在各个粮仓大门口,提前预置的一套防虫网,能有效隔绝害虫。 在四川省广汉市黍鑫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一座座高大的粮仓储备了7万余吨粮油产品。当地是"天府粮 仓"核心区,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65.5万亩以上。 "我们是省级储备的重点承储企业。"黍鑫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伟鹏说。 粮食归仓,如何减少损耗?在黍鑫公司,从运粮入库到日常仓储,都形成了"秘诀"。 粮仓旁是新购置的传送带,刚用它完成新一批粮食入库。记者凑近仔细看,传送带设备很新。"光从外 表看,看不出来啥!"李伟鹏介绍,设备是公司2023年采购的,运行稳定,能减少粮食传送过程中的抛 撒和破损。过去,企业原有的粮食接发设备使用了10多年,故障率高,粮食入库时的损耗不少。 粮食入库,少不了检验检测。若杂质和水分超出标准,则会影响粮食储备质量。 走进检验 ...
推进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这场全国科企交流会在穗举行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10 17:29
一要紧扣绿色低碳、节粮减损、提质增效要求,强化规范指引,加强技术集成,完善应用方案,构建系 统化绿色储粮技术创新体系。二要统筹推进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工作,突出示范引领,提升产 业化水平,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绿色储粮新标杆。三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技术类型,注重匹配区 域特点,积极应用先进技术,高质量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四要加强项目组织,做好协同沟通,强化 经费监督和绩效管理,发挥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作用,确保示范取得质效。五 要坚持人才引领,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育科技储粮人才梯队。 会议强调,要以绿色储粮集成示范为重点,集聚资源,聚合力量,放大效应,通过在不同储粮生态区绿 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定型、工程应用,明显提升科学储粮技术水平和储备粮保质保鲜能 力。 南都讯 记者莫郅骅 6月9日至10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第二届绿色储粮技术 集成应用示范科企交流推进会。 会议以"创新引领示范先行、深入推进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为主题,首次集中展示了"五位一体"绿色 储粮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及应用情况,介绍了绿色储粮技术提升与集成应 ...
粮食减损过硬“新招”让颗粒归仓有保障 科技赋能夯实粮食安全
Yang Shi Wang· 2025-05-28 03:27
央视网消息: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湖南长沙启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10项粮食流通科技创新成果,引导行业 科技力量协同发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这10项成果涉及粮食仓储、粮油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粮仓智慧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创新,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储粮数量高精 度监测、储粮物联追溯技术,提高储粮管理水平。 粮食减损出新招 小麦"即收即烘"不过夜 粮食收购智能扦检系统已在湖南益阳应用,实现了稻谷、玉米等粮食收购、出库环节自动扦样和22项质量指标无人化检验。 下午2时到傍晚是农民送粮的高峰期,几乎每10分钟就有新收获的小麦送到烘干中心。对于农民来说,麦子收购有标准,水分是一个"硬杠 杠"。多一些水分,直接影响收购价格,进而影响收入,马虎不得。 据了解,当地不少农民对于产后节粮减损、烘干进仓服务都有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强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 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 在四川,小麦从田间收割到烘干入库实现"不过夜",科技赋能让"颗粒归仓"更有保障。 后端烘干能力的加强,让小麦机收更加顺畅。在麦 ...
四端协同发力把牢粮食安全关
Xin Hua Ri Bao· 2025-05-19 21:39
做好"减损"文章,拧紧减损降耗"节流阀"。节粮减损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环节。2025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扎实推进粮食节约与反食品浪费行动。 具体而言,要紧盯粮食生产端,实行源头治理,通过做好病虫害防治及防控,规范农机操作,加强农技 推广,最大化减少"机器伤粮"现象,降低因病虫害、收割不到位等情况造成的损耗。瞄准仓储端,实施 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行动,搭建科学储粮装具,强化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及推广使用,发挥仓储低温锁鲜、 智能防腐、休眠储存等作用,降低因受潮、霉变、虫鼠害、设施简陋等致使的"丰收后的烦恼"。抓好加 工端,合理确定加工精度,推广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应用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提 高成品粮出品率,促进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粮食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降低因过度加工导致 的隐性损耗。注重运输端,积极推动"四散化运输",拓展集装箱公铁水联运线路,实行"产地点—需求 点"的路线模式,减省迂回、对流等冗余环节,畅通粮食"大流通"及供应"微循环",减少粮食"跑冒滴 漏"现象。聚焦消费端,大力整治食物浪费的不正风气,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适度消费,构 ...
春耕:坚决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Xin Jing Bao· 2025-05-08 02:05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4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粮食产量从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到2024年突破1.4万亿斤,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历史性 转变,又向"吃得好""吃得营养"转型,数量、质量和营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 实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列入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释放 出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鲜明信号,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增添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也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 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3%。在春管春耕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 航翻耕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大大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催生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犁地不用牛, 种地不跟耧,浇水不拿锨,喷药不进田,收麦不带镰,晒麦不用场,卖麦不用忙。"这首当下农村流行 的新农谚正是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作物育种、智能装备 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差距,部分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关乎粮食安全和可 ...
舌尖上的“环保账单”:吃不完的白米饭竟藏着甲烷减排的关键?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4-30 11:51
近日,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等单位举办的"甲烷减排的味蕾密码: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主 题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实习生刘宇博 北京报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可知碗里剩下的白米饭,其背后还藏着"环保账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其中,食物损失主要产 生于生产、储运等环节,全球每年从生产到零售环节的粮食损失可达13.9%,每降低1%损失率,相当于 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王灵恩介绍,自2021年中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 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将反食品浪费立法的国家。目前,已有29个部委建立联动机制,今年将重点推进全 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在讨论会上介绍,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 生产和收获环节占到损失和浪费的27%,储存、运输占33%,消费占31%。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 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其中稻谷浪费量居首,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烷,使稻谷成 为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