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计算星座

Search documents
余杭区今年首要任务“创新引领”
Mei Ri Shang Bao· 2025-05-29 22:21
商报讯(记者潘婷婷通讯员徐颖谭琴)本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 座"首批12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将算力送入太空。未来,老百姓有望通过这个星座便利地用上计算卫 星、遥感卫星等带来的服务。 天目山实验室发布的新型"飞行汽车"、灵伴科技的Rokid AR Lite、零零科技的哈浮飞行相机、强脑科技 的深海豚Easleep多功能智能睡眠仪、程天科技的助力外骨骼机器人GOGO……像这样的余杭"未来特 产",接下来会遍地开花。 这两天,余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今年余杭要开展"六大 行动",其中"创新引领"行动是首要任务,里面涉及不少未来科创产业的布局。 具体来说,余杭将以科创平台为核心抓手,持续引进、培育科创尖兵集群,发挥科创平台在载体建设、 人才引育、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全年将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20个以上。 其次,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体系。目前,余杭区已 出台"科创十条",今年还将实施"全链条科研攻关突破行动",争取全年支持实施重点研发项目30项以 上。 余杭正在推动"科技成果 ...
瞄准“难而正确”的事情 余杭发力向未来
Hang Zhou Ri Bao· 2025-05-29 02:52
北航杭州国际校园 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 灵伴科技AR眼镜 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成功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 2025年,全球经济大环境依旧复杂多变。余杭的发展前景是不是面临挑战?答案当然是。但哪一年 不是呢?关键是如何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翻开2025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等关键词跃然纸上,勾勒出这一年余杭 的"战术板"——把各项工作中"难而正确"的事情做好。 从经济增速的稳健曲线到民生实事的温暖清单,从创新驱动的硬核举措到生态治理的绿色承诺,余 杭始终以"有解思维"打通堵点难点,对"正确的事"有着清晰的注脚:既要锻造引领未来的科技硬实力, 更要涵养温暖城市的人文软实力,让每个人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眼下,2025即将过半,余杭已手握"经济首区""在余杭看见未来中国""五千年中国看良渚"三张"金 名片",要继续创造"发展态势好、创新实力强、文化积淀深"的佳话。 "3、2、1,点火!"在瞬间喷涌的橙色烟雾中,长征二号丁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搭 载12颗计算卫星直入云霄,13分37秒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具备整轨 ...
5G-A筑基,千星织网:空天地海AI通感算网络如何重塑智慧地球
3 6 Ke· 2025-05-27 03:37
随着通信技术、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全球正加速迈向"通感算一体化"的新时代。地基与天基网络作为两 大核心基础设施,正在各自的轨道上实现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地基通感算网络以5G-A技术为代表,通过增强通信性能、扩展感知维度、提升算力协同,赋能智慧城市与交通;天基 通感算网络则以太空计算卫星星座为标志,将人工智能与算力部署至太空,构建天地一体的智能网络。 两者的协同演进,将最终推动空天地海一体化的通感算网络实现,重塑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一、地基通感算网络:从5G-A到智慧城市协同 在地基通感算网络的落地中,智慧交通是核心场景之一。以蘑菇车联为代表的企业,正围绕"通信-感知-计算"的融合 架构,构建AI驱动的通感算网络。通过部署路侧智能单元(RSU)、高精度地图与云端AI大模型,蘑菇车联实现了对 城市交通流的全局感知与动态优化。 具体而言,其系统通过5G-A网络实时传输车辆、行人及环境数据,结合边缘计算节点进行本地化处理,再通过云端AI 大模型MogoMind进行全局决策。这一架构突破了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使自动驾驶车辆能够预判盲区风险、优化路 径规划,并实现多车协同通行。例如,在交叉路口场景中,系 ...
开启AI太空征途 我国“三体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Zhong Guo Jing Ying Bao· 2025-05-23 09:12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首批一轨12颗卫星 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三体计算星座"由浙江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 射。其中,之江实验室承担了首发任务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国星 宇航承担了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我国也开启了在太空发展AI的征途。 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 (每秒744万亿次浮点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浮点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 储容量,建成后定位为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计 算)。 此外,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全球首个成功发射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这无疑将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把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拓展至太空。 算力卫星首度揭开面纱 伴随近年来我国火箭发射的频繁,以及星座组网概念的普及,传统 ...
王坚:之江实验室已启动“三体计算星座”项目 今年将布局超50颗计算卫星星座
news flash· 2025-05-21 09:49
王坚:之江实验室已启动"三体计算星座"项目 今年将布局超50颗计算卫星星座 《科创板日报》21日讯,今日下午,BEYOND Expo 2025在澳门开幕,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 王坚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无尽的计算 无尽的前沿探索》主题演讲。王坚认为,算力是进入AI领域的 最大障碍之一,之江实验室已布局建设太空计算系统,名为"三体计算星座"项目。王坚透露,之江实验 室今年将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并计划在2027年前完成100颗左右的计算卫星规模建设。 (记者 张洋洋) ...
“三体计算星座”发射成功 国产自主研发激光通信终端创全国之最
Yang Shi Wang· 2025-05-20 05:40
原标题:全球首发"三体计算星座"发射成功 国产自主研发激光通信终端创全国之最 激光通信终端核心组件EDFA光放大器、精密振镜系统等关键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将星间建链时间 压缩至15秒,系统功耗降低三成左右。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工业级制造流程革新,该型终端研制周期从传 统航天产品的24个月缩短至4个月,单台成本大幅下降,开创了航天产品"既要尖端性能又要工业成 本"的双轨突破模式。 在航天科技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首次构建天基分布式计算架构,将地面云计算能力延伸至近地轨 道;首次实现商业级激光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破解了传统航天技术"能用但用不起"的困局;首次形 成空天地海全域覆盖的实时通信网络,为未来深空探测、海洋监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框 架。 5月14日,搭载长二丁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其承载着人类对天基智能探索的"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成 功入轨。此次发射任务,国内企业氦星光联自主研发的激光通信终端如同太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为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系统奠定了关键性技术基础。对于激光通信领域来说,本次创造了两个全国之最:第 一是单次发射激光通信型号最多,第二是终端数量最多、建链通信最多。本次氦星光联提 ...
科技日报:“三体计算星座”为啥把计算送上天
Ke Ji Ri Bao· 2025-05-18 23:24
5月14日,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也是中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 发射。 首次发射的消息甫一公布便引发热议。人们纷纷讨论:"'三体'名字是源于科幻小说吗?""为啥要把算力 送上天?""'三体计算星座'具体能干啥?"……就公众关心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18日专访了之江实验室 的相关专家。 第一问:为啥叫"三体"? 传统的人造卫星主要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大类。而"三体计算星座"并非上述任何一种 卫星,它属于第四类人造卫星——计算卫星。 早在2023年,浙江省实验室——之江实验室便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开始构建这一太空计算系统。2024年 11月,团队宣布正式启动"三体计算星座"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解释,"三体"一词源于牛顿提出的著名的"三体问题",是指当有 三个或更多对象协同工作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关 系。 "'三体计算星座'就是希望汇聚不同创新主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太空计算的宏伟目标。"王坚说。 本次发射的01、02号计算卫星还搭载了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 器,将对伽马射线暴等各 ...
人工智能开启太空经济新格局
Jing Ji Ri Bao· 2025-05-17 21:50
5月14日,我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 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这 是人类首次将大规模算力部署至太空,开启了人工智能从地面向宇宙拓展的新纪元。 根据功能的不同,现有卫星可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计算卫星是个新成员。我国算力资源位居 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6月,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 246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地面有那么多算力中心,为何还要在天上部署算力? 从需求看,突破卫星数据处理瓶颈是太空经济发展的刚需。 传统模式中,卫星需将海量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即"天感地算"。这种模式受限于带宽和延迟,仅有不足 10%的数据能被有效利用,且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差。太空计算星座致力于突破这一卡点,基于强大的天 基计算与互联互通,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实现"天感天算"。从卫星数据采集到提供信息服务,过去需 要天级、周级甚至月级的响应时间。"天感天算"可将之大幅缩短至秒级,能为深空探测、应急救灾、低 空经济等领域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从成本看,太空计算具 ...
算力和AI上天!三体计算星座“天数天算”,太空算力有啥用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5-16 01:39
据介绍,"星算"计划和"三体计算星座"两大计划的提出,是为了破解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算力 挑战。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 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1箭12星!5月14日,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 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也是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本次发射任务承担了两大计划的"首发":既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发星座,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 计算星座"的首发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是啥?有什么突破和作用? 计算星座是啥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牵头,旨在构建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的天基算力网络,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 成太空智算基础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太空边缘计算与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的市场需求。 啥是计算星座?在过去,卫星只有通信、导航、遥感,计算卫星被定义为第四种卫星,并且 ...
钛媒体科股早知道: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这个产业落地需求不断变强
Tai Mei Ti A P P· 2025-05-16 00:16
必读要闻二:算力上天!"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近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送入预定轨 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一箭十二 颗计算卫星是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 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 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 百亿亿次运算)。 三体星座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 理。据我国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计算,要实现空间太阳能发电与地面太阳能发电的 成本持平,运用火箭的运输费用至少要降至每公斤1千元人民币,所以算力上星进一步推动国内商业航 天产业发展。 必读要闻三:微信成立电商产品部,探索微信内交易新模式 必读要闻一:阶跃星辰开源3D大模型Step1X-3D 据媒体报道,阶跃星辰正式发布并开源3D大模型——Step1X-3D,模型总参数量达4.8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