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发展
icon
Search documents
央广时评·成就十四五|从“第一”涌现 读懂中国创新突破的“必然”
Yang Guang Wang· 2025-07-12 11:06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C919实现商业飞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 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其中一个个"第一"勾勒出中国持续创新突破的轨迹。近五年来,我们接连攀登一个又一个创新 制高点,一系列"第一"彰显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背后是中国科研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 中国空间站模型 创新突破得益于体系化布局的战略构建。从福建舰下水到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从第四代核电站投产到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我们创新构建 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大幅提升了基础研究转移转化的效能。2024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 12.3%,正是有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让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算力跃升百万倍,特高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体系化布局打破创新"孤岛效 应",让我国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相互促进,为技术突破提供了不竭动力。 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 创新后劲在于人才梯队的持续供给。今天,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等均居世界第一,科 ...
新突破、新变化竞相迸发积蓄澎湃动能 “数”看中国经济增长“成色”↓
Yang Shi Wang· 2025-07-10 05:00
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一项项新突破、新变化在5年间竞相迸发。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三大台阶,2025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光是5年经济增量,预计就 将超过35万亿元。这个增量到底有多大?它不仅超越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一年的经济产出,甚至超过了全球经济排名第三国家的体量。 实体经济根基越筑越牢。"十四五"期间,我国每年的制造业增加值都保持在30万亿元以上,连续15年蝉联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在工业品领域,我们拥有超过220项产量世界第一的纪录,一批"首个""首次"新成就陆续解锁。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下水、国产大飞机 C919 商业飞行、"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增长"成色"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已突破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 产总值的总和。中国经济向"新"而行,正在为下一个5年积蓄澎湃动能。 102项重大工程预计年底前完成规划目标 在7月9日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的10 ...
“十四五”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7-10 03:31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介绍,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86.4%。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 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比 如,5G、智能手机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 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 他表示,"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 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 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 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昨天,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 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 ...
“十四五”将收官 获得感如何再升级?
Sou Hu Cai Jing· 2025-07-10 00:01
十四五成绩单出炉,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十四五"将收官,如何看待获得感?《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 学校长刘元春,带来分析解读。 中国研发投入强度 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占GDP的2.68%,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我们目前在 整个创新体系上,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 国家扩内需、扩消费政策的力度不断加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 第一要稳定收入增速,使老百姓的口袋能够持续鼓起来。这个收入不仅是工资收入,实际上还包括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就要求在资本 市场稳定,在企业经营环境改善以及在财政的定位上要有新的举措。 第二要稳预期,也就是要给出一揽子方案,使民众不仅对当下的收入有一个乐观预期,对未来也要有一个稳定预期。 这个创新强度意味着我们在基础研发、专利水平、产业转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我们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全面展现,这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质 量提升至关重要。 中国创造的新型体系 已经开始形成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 ...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Ren Min Ri Bao· 2025-07-09 22:32
Group 1 -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are foundational and strategic support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a virtuous cycle amo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1] -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crucial for developing technology and nurturing talent,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driving innovation and support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efforts [1] Group 2 - Talent is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resource for inno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ust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to produce innovative talents [2] -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highlighted as a means to instill values and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ies, ensuring a comprehensive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 [2] -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ersonalizing and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is emphasized, alongside the need for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s [2] Group 3 - There is a call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bas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alents need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3] - Higher education must innovate its discipline systems to activate innovation potential and support high-level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3] - The focus is on long-term support strategies for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ntities to dr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Group 4 -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is essential for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lea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4] -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urged to enhance their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s and collaborate with industries to address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4] -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and a differenti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s necessary to align talent supply with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es [4]
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4:47
"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面临收官,五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展为外界所关注。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邀请国家发展 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副主任周海兵、秘书长袁达,介 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 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相当于我国排名前三 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的总和,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在 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我国这么大经济体量,还能保 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记者丨 周潇枭 编辑丨陈洁 郑栅洁表示,5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 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 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总的来看,这五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 ...
“十四五”GDP将升至140万亿元,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面临收官,五年来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进展为外界所关注。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主 任郑栅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副主任周海兵、秘书长袁达,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 会发展成就。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 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相当于我国排名前三经济大省(广东、 江苏、山东)经济总量的总和,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 下,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我国这么大经济体量,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 前所未有的。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 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等,并进一步明确了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 指标,包括GDP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每万人口 高价 ...
债市“科技板”下科创债持续放量!科创债是一种什么金融工具?普通投资者如何投资?
Sou Hu Cai Jing· 2025-07-04 11:36
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自5月 份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落地以来,截至7月3日,全市场已发行419只科创债,发行规模超6200亿元。 其中,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是科创债发行主力。银行作为重要的新增发行主体,目前发行规模也已超 2200亿元。科创债是一种什么金融工具?普通投资者如何投资? 科创债的全称是科技创新债券,是由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的 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生产及投资活动。 今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从 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提出多 项重要举措。 从5月7日以来,科创债发行持续放量。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债市"科技板"下科创债已发行419只, 发行规模为6248.98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科创债发行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引导低成本资金流向科创领域。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首批10只科创债ETF将于7月7日开始发行,发行方包括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 博时 ...
山东机电产品加速“出海” 当“制造”升级为“智造”
当前,国际经贸形势复杂多变,企业"出海"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不容小觑。今年以来,凭借丰富的经验 和灵活的策略,山东机电产品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 新"智造"开拓多元市场,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交出亮眼的外贸成绩单。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 月,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4159.2亿元,同比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48.1%。 近日,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十台机械组装机高效运转,正以微米级 精度开展坐标测量机的组装作业。经过气浮间隙调整、垂直度装调、主机总装等工序,一批货值600万 元的三坐标产品即将完成最后的校准测试,经青岛海关所属青岛大港海关监管后,将发往东南亚。 "去年开始,我们实施全流程数智化改造,现在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13%,生产周期缩短了17%,成本 降低11%,企业产能提高20%。今年前5个月,公司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13.4%,出口额也同比增长 15.6%。"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建用一组数据,印证了企业坚持创新驱动 发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销售智能仪器仪表、终端 ...
济高控股一核心子公司完成资本市场首秀
Qi Lu Wan Bao Wang· 2025-07-01 11:3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于泊升 目前,济高控股集团高信用主体矩阵布局全面起势,成为拥有母公司国内双AAA、惠誉国际BBB主体 信用等级、旗下拥有1个AAA主体信用等级和1个AA+主体信用等级子公司的产业集团,在全省企业信 用建设中走在前列。 金融创新成果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近日,记者从济南高新区获悉,济高控股集团核心子公司济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完成2025年面向专业投 资者非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在资本市场首次亮相。企业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不断向好,获得资 本市场持续认可。 济高科技完成资本市场首秀 济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是济高控股集团核心子公司,本次科创债发行规模4亿元,期限5年期,票面利率 2.30%,创山东省非公开发行科创债历史新低,是继获评济南市首家AAA评级科技产业类企业后的再次 突破。同时,也是济高控股集团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彰显该集团在济南产业升级中 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及对其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广泛认可。 全周期服务扶持企业轻装上阵 济高控股集团坚定围绕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功能,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 需求。通过济高科技集团先后设立创投一号基金、早期基金,聚焦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