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文化的力量(人文茶座)
Ren Min Ri Bao· 2025-06-21 21:47
80年前的8月15日,当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伟大抗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胜利 了。在举国同庆、挥洒热泪之时,《大公报》社评《日本投降了》开篇即引用杜甫名篇《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公元763年杜甫作此诗,到1945年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1000多年,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困厄, 但每当国土光复、将士凯旋,这首诗就会吟诵于口、回荡于胸。是什么力量推动这首诗穿越历史、历久 弥新?是爱国精神。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始终是中国人不变的信念。 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把个人悲欢与国家荣辱视为一体的人,为国而忧、为国而喜,其 忧深沉,其喜真挚。这种思想情感在漫长历史中早已化作一种文化,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国家 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对伟大人格的砥砺磨练。先贤们对此既提出目 标、指出方向,也给出路径、指点方法。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项不仅仅 是君子的个人修养,更 ...
伊朗核科学家与妻子在家中遇刺身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1 15:38
伊朗称冲突已致该国至少4 3 0人死3 5 0 0人伤 据央视新闻,据伊朗卫生部当地时间6月21日发布的数据,自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以来,伊 朗已有至少430人死亡,3500人受伤。 此前,当地时间18日早间,曾有伊朗卫生部消息人士称,以色列的袭击累计已导致伊朗境内 585人死亡,另有1326人受伤。 6月21日,据新华社援引伊朗迈赫尔通讯社21日报道,伊朗核科学家赛义德·伊萨尔·塔巴塔巴 伊·戈姆舍赫与妻子上周在家中遇袭身亡。 报道说,塔巴塔巴伊是伊朗核工业领域科学家,他于2004年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2007年 获得核工程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在伊朗核工业领域工作。 此前,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9日夜间,以色列12频道披露了以色列对伊朗核科学家发 动暗杀行动的更多细节。 报道称,以色列此次行动代号为"纳尼亚",行动时间为12日晚间至13日凌晨。 行动中先暗杀 了伊朗10大核科学家中的9人,他们被一种"特殊武器"杀死, 但该武器的细节被禁止向外界公 开。第10名核科学家在其他9名科学家死后不久也被杀。 总台报道员 侯赛因:尽管发生了上述事件,德黑兰的局势仍然相对平静。自昨天以来,通往 首都的道路一直非 ...
遇见你丨“为女还债” 张同川用行动回报善意
Yang Shi Wang· 2025-06-20 22:03
张同川,山东菏泽人,6年前在泉城济南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医经历,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让他毅然决定扎根济南。如今,他在济南的一家医院附 近开了家快餐店,这里飘出的不仅是饭菜香,更承载着他对病友家庭的守望相助。戳视频↓一同走进张同川的故事。 上午7时,张同川的快餐店里已经飘起了饭菜香。炒家常菜,这项来济南后才学会的本事,现在对张同川来说,早已是手到擒来。刚炒完菜,正想喝口水歇 会儿,张同川接到一条求助信息,他立刻下楼换好衣服,直奔医院。 张同川:好了,挂好号了,你联系医生吧,医生给你开好检查以后你给我说,我再给你缴费。一会可能还有,不一定什么时候给我发消息。为了给他们提供 方便,如果他们现场来,假如今天来,约到三天以后的检查,连吃带住可能要好几百块钱。我提前给他们把挂号弄好,他们只需一天,检查完就可以回去 了。 挂号、跑腿、复印、发快递,从医院里到医院周围的小街小巷,张同川到处穿梭,忙得一刻不停。 张同川:这个是他们回家了,一些衣服什么的行李,拿不走,所以说就帮他们寄回去。我们的"病友群",现在又满了,第一个群500人已经满了。 每天炒完菜,张同川就在医院和病友的出租房之间来去往返,做病友们的"爱心跑腿员"。 ...
不缺认知,而是败给了生活琐碎、即时满足和权衡取舍---科尔尼发布健康消费报告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6-20 08:23
若被问及,多数人都能道出保持健康的要诀,也自认秉持着平衡的生活之道。然而,尽管认知到位、 行动看似合理,但全球性的运动不足、肥胖和慢性病问题却依然顽固存在。 为何如此?只因生活琐碎,终难遂愿。 健康,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却成了最难坚持的修行。 全球85%的人自信掌握了健康秘诀,但现实却是——运动不足、肥胖和慢性病仍在蔓延。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总是半途而废?科尔尼最新调研揭开了这一"健康悖论": 人们并 非缺乏认知,而是败给了生活琐碎、即时满足和权衡取舍。 研究发现,消费者可划分为三类——" 健康暂搁族"(半数人无奈躺平) 、 "平衡至上派"(19%的 弹性践行者) 和 "健康投资人"(31%的自律精英) 。 不同群体在健康与放纵、便利与掌控、口感与营养之间反复博弈。而真正的健康解决方案,或许不 在于更严苛的自律,而在于如何 让健康选择更简单、更愉悦、更贴合真实生活 。 这不仅是个人习惯的问题,更是品牌创新的机遇——谁能读懂消费者的健康挣扎,谁就能赢得未来 市场。 点击 " 阅读原文 " ,了解英文版 01 无论文化背景与地域差异,人们普遍认同保持健康的关键要素——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 然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Xin Hua She· 2025-06-20 07:32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一处普通民居,这是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家。她珍藏着一幅根据照 片绘制的油画,画中赵一曼怀抱儿子"宁儿",神情坚毅。 "拍摄照片后她就离开了,我父亲再也没见到他的妈妈。"陈红触摸着画面,将时空拉回到那生离死别的 瞬间。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大姐夫郑佑之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川南党组织的创建 人,二姐李坤杰、二姐夫萧简青、四姐李坤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他们的引路下,李坤泰1926 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她化名李一超,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甜蜜还来不及品味,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 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她在宜昌生下儿子。孩子仅一岁多,她和姑妹陈琮英就将 儿子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革命。 分开前,她抱着儿子照了一张合影,寄给了丈夫。谁料,竟成永别! 九一八事变后,她化名"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 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东北抗日联军史》记载,1933年4月,面对日伪军警横 ...
岁月不曾模糊英雄身影 白山黑水间铸就中国人挺立的精神丰碑
Yang Shi Wang· 2025-06-20 06:04
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的伟大体现。14年浴血奋战,青山处处埋忠骨,功勋长存史册中。岁月不曾模糊英雄的身影,铁血依旧震撼人民的心灵。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这是郭沫若先生所作《咏杨靖宇将军》中的诗句。从学生时代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到参加确山 农民起义,从转战东北领导工人运动再到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杨靖宇将军用男儿血性和钢铁意志,在白山黑水间铸就中国人永 远挺立的精神丰碑。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是85年前,面对劝降人员,杨靖宇将军给出的回答。那一刻,他已经6天没有进食,阔别家 乡更是长达12年。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所谓"南满",即松辽分水岭以南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他灵活运用游击战术,驰骋在辽吉两省,成为日 寇在东北的噩梦。第一批集体进入靖国神社的所谓关东军"肉弹十勇士",就是在1936年初,由杨靖宇将军指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一军歼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生命。 杨靖宇,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杨靖宇从河南奔赴东 ...
美国《华尔街日报》:从针织到手账,美国Z世代迷上“奶奶爱好”
Huan Qiu Shi Bao· 2025-06-19 22:38
钩针公司Woobles去年在纽约举办了两天的四周年派对,吸引了6000多人参加。这项免费活动非常拥 挤,要等5到6个小时才能入场。 美国《华尔街日报》 6 月 15 日文章,原题: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迷上了奶奶辈的爱好 美国年轻人正在集体 跳过中年阶段。很多二三十岁的美国人不再沉迷于刷手机,而是玩起刺绣、写日记等需要动手动脑的爱 好。这些复古爱好被称为"奶奶风"或"奶奶爱好",这类前科技时代的消遣活动正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形成年轻人围坐一圈织毛衣、做剪贴簿的奇异场景。 29岁的律师劳伦·蒂拉沙尔斯基在2022年开始学习刺绣,以此放松大脑,从每周70到80小时的工作中解 脱出来。结果她的朋友也产生了兴趣,她们不再站在拥挤的酒吧里,而是经常聚在一起做刺绣或织毛 衣,同时打开电视看真人秀节目或足球比赛,谈论从政治到最新的健康时尚等各种话题。她说:"针织 为朋友们提供了一起安静地做手工的机会,我觉得这是最亲密关系的标志。" (作者安-玛丽·阿尔坎塔 拉,余枫译) 全球活动票务公司Eventbrite的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间,围绕剪贴簿和手账的活动增加了一倍。 电子商务公司Shopify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十 ...
万物苏醒 世界辽阔
Ren Min Ri Bao· 2025-06-19 21:51
为什么要写这些?我一篇散文的题目可作注解——《爱是眷恋,如从头顶飞过永不再见的小鸟》。我眷 恋万物,为每一次相逢与别离倍感珍惜。霜降之日,我看到青草结上白霜,它们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心里为此难过。想跟它们一一告别,尽管这不可能。夏季的草原,野花开得那么骄傲美丽,我想到了秋 天,野花就会枯萎,这有多么可惜。在树林里,我喜欢把脸贴在树上,跟树拥抱。我愿意倾听藏在草丛 里的泉水细碎的流淌声。潜意识里,我巴不得听到所有动植物的心声,包括无生命的岩石苔藓的话语, 无形象的风的话语。我想它们比人类更爱大自然,更看重相互依存,更懂得珍惜生命。 蒙古栎树给勒勒车辙写信:"草原脆弱,用铁锹挖一个坑,流沙会冒出来。汽车在草原上开两个来回, 被轧的青草将会死去,不再复生。"骆驼给小叶椴树回信:"人们说这里荒凉,我没这种印象。没有房 子,没有高大的乔木,没有河流就荒凉吗?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观都独一无二,况且戈壁滩有我最爱吃的 骆驼刺。"所有的故事都暴露在大家眼前:动物那么腼腆,昆虫甚至羞涩,树木也会发怒,云彩很笨, 野兔比人更重视友情,绿头鸭时刻惦念着岸上的白桦树。 我不满足于写一个故事,我想把故事的背景写出来——写一棵白桦树,要写 ...
能接受“有条件的爱”,是心智成熟的标志之一
Hu Xiu· 2025-06-19 14:04
只接受"无条件的爱",可能是创伤的表现 @尹饱饱 心理学上常说的"无条件的爱"其实是指生命最初的阶段。 我们还是小婴儿,完完全全需要依仗另一个人的"爱"才能活下去,那个时候婴儿和养育者之间还称不 上"关系",因为是单向度的,需要养育者完全围绕婴儿的需求打转,成为"容器",提供支持。婴儿也无 法分辨出自我和他人的边界,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哭闹,需要很多,且无法给 予。这个时候的爱,就是无条件的。 你可能也感觉到了,这种无条件的爱很像一种完全没有边界的融合,所以很快就发生变化了(也不应该 一直持续下去)。但这个阶段依然是重要的,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接受一些"恰到好处的挫 折"——养育者也有自己的需求,不会随时随地地满足自己,甚至养育者也会对自己有一些"要求"。这 个时候他们逐渐完成和养育者的"分化",感受到他人的存在。 但如果最初的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在以后的生命里就会一直陷入那种对"无条件的爱"的追求,其实是对 生命最初那种完全融为一体的感觉的渴望——大概率是要一直失望下去的。 前阵子一位朋友聊起来:"长大后,我就一直在关系中渴望无条件的爱,但总是失望,它真的存在吗?" 我想,这也可能是不 ...
什么才是好产品?
Hu Xiu· 2025-06-19 12:25
最近一篇文章《如何做出好产品》在朋友圈里很火,读后我认为文中的方法在执行层面的确是有效的,是好的手段。但在目的上,有挺大的问题,在这里 和大家探讨一下。 要搞清楚"如何做出好产品"之前,首先需要探讨清楚什么是"好产品"。否则走得越快,可能错得越远。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悬浮椅? 从技术和功能来说,这是近乎完美的产品:用户只需要舒服的躺着,饮食、娱乐唾手可得。但电影中长期使用它的人身体机能大幅退化,失去自理能力, 甚至丧失了下椅子走路的能力;后来在AI黑化,要控制一切时,人类已经没有了反抗的能力。 从它对用户的长期影响来看,我们很难说悬浮椅是好产品。这些功能没有错,对于本身就残疾、无法自如行动的人来说,悬浮椅就非常好。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们需要再退一步,谈一谈人。 人很强大、同时也很弱小,有各种缺陷:贪心、懒惰、无知、盲目。面对弱者,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为复杂的人、我们心中有贪也有爱。 同样的技术、在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下会催生出表面相似、但实质上不一样的产品。 爱是个模糊的概念,实操上缺乏指导意义。我最近在"q9adg"的文章中看到了一个很有启发的具象的描述:爱就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