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Search documents
江苏 “高原”之上起高峰
Jing Ji Ri Bao· 2025-06-26 22:38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 心,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在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中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加快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夯实研究基础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为此,江苏省设立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 金,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同时,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 究特区"试点,通过省地联合、省企联合,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省承 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居全国第一。 接受采访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正"泡"在实验室里,希望通过引力子激发来探寻凝聚态系统 中更加微观的物质结构。"这项研究得到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攀登项目支持,有了稳定的研发经费,开 展基础研究更有底气。"杜灵杰表示,投资基础研究就是投资未来,江苏省对基础研究全面展开布局, 试点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是前瞻务实之举。 塑平台、强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成果迭出。据介绍,江苏省将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 动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引进世界一流科学家、与全 ...
择安静一隅 探索生命奥秘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12年,黄 志伟放弃国外的工作机会,选择来到哈工大,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从事免疫与感染疾病方向的基础研 究。 在以工科见长的哈工大,生命科学属于"小众领域"。为何选择哈工大?黄志伟说,这一决定源于神经生 物学家蒲慕明院士的一篇文章带给他的启示:年轻人回国,未必非要回到北上广这样的城市,能够建立 自己的实验室做出成果,也许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更大。 小到一个试管,大到一台离心机,在学校支持下,黄志伟从零开始建起实验室。2014年,入职不满两 年,他便带领四五个人的小团队,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尽管30多年前就有研究揭示,艾滋 病病毒的Vif蛋白对病毒复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结构解析一直没有进展。 "很多人说哈尔滨冬天冷,但正是这种气候能让人保持冷静,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专心做好研究。"从海外 归来入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主任、生命科学中心主任黄志伟说。 作为哈工大首个"学术特区",黄志伟2016年牵头成立的生命科学中心遵循"十年磨一剑"的科研规律,给 予科技工作者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一些名不见经传或是曾被"拒之门外 ...
抓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Jing Ji Ri Bao· 2025-06-19 23:00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文章对科技创新作出深刻论述。《深化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 题的认识》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 现代化作支撑》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二〇三五年建成科技 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我 国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科学指引。 纵观世界主要大国兴衰史,科技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和变量之一。筑牢国家科学技术基础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国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维护国 家战略利益的迫切要求,更是进一步抢抓战略机遇期下好先手棋和赢得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抓住关键 环节,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 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关键要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充分 发挥出来。应该看到,我国在形成符合国情、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自 ...
任正非这么老了,思维还这么高远前沿,厉害!
Sou Hu Cai Jing· 2025-06-14 10:37
更难得的是,任正非从不煽动民族情绪,反而提醒国人:"美国夸大了华为的成绩,我们还没有那么厉 害。"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让他避免了陷入盲目自大的陷阱,他相信,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持续学习, 而非对抗。正如他曾说:"即使我们成为行业领导者,也不能独霸天下,要多交朋友。" 在中国商界,任正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年近八旬,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思维活力和战略远见,带领 华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不断突破。他的言论,既有哲学家的深邃,又有实干家的务实;既有科学家的严 谨,又有企业家的魄力。当许多同龄人早已退居二线、安享晚年时,任正非仍在思考人工智能、芯片技 术、基础研究、全球化竞争等关乎国家未来的宏大命题。 近八旬的任正非,他的思维丝毫没有"老化"的迹象,在最新与《人民日报》的对话中,他谈论的不是退 休生活,而是"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的芯片技术突破路径,是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最后 一次技术革命"的深远判断,是"中国制造业未来不在美国"的自信预言。 当许多企业还在为短期利润焦虑时,任正非早已将目光投向未来几十年,他坚持将华为每年1800亿研发 投入中的600亿用于基础研究,且"不考核",这种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在全球科技企 ...
任正非为何提到这三人?(创新谈)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02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离不开积当下之功、蓄长远之势的长期主义精神 洞察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态势,与全社会的空前重视、大力投入密不可分。在华为公司,就有 1/3"不考核"的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中。从2012年到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长到2497亿 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91%。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深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 建设……这些夯实基础、布局长远的支持举措,使得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为科技创新积蓄了强劲势 能。 加强基础研究,根本上要靠高水平人才。"两弹一星"研制任务中,很多老一辈科学家多年从事理论物理 研究,正是发挥了理论先行的作用,才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在华为公司,上万人付出了15年 的艰辛努力,才把一篇23页的数学论文转化为全球领先的5G技术。这充分说明,"欲致其高,必丰其 基"。打好地基,关键在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离不开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这个顶梁柱、主力军。要 在全社会尊重、支持、关心基础研究人才,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尽展才华。 依靠人才,更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我国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基础研究人才支持 力度,取得 ...
深圳新一轮综改“置顶”,不止于吸引顶尖科学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5:00
作 者丨陈思琦 编 辑丨孙超逸 图 源丨IC p h o t o "她同意全职来SMART那一刻,我对SMART的未来充满信心。"颜宁的期待,折射出深圳对全 球顶尖人才的独特磁吸力。 事实上,近年来顶尖学者加盟深圳的消息并不少见。去年,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 科学家榜单,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6月首周,国际神经生物学专家陆伟、丹扬相继宣布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深圳新一轮综改试点明确四方面改革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被置于首位,堪 称"置顶"。 这一改革远非简单的区域试点试验,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 到来,其深层价值在于回答时代命题:科研自由与举国体制如何兼容,市场效率 与基础研究如何平衡。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的科技创新不再简单遵循从科学 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0-1-10-∞"线性传导,而是演化为一个复杂多维的动态网络,高校、 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节点的创新主体 ...
科技部副秘书长苗鸿:支持深圳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融合用人,探索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news flash· 2025-06-12 02:53
科技部副秘书长苗鸿:支持深圳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融合用人,探索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金十数据6月12日讯,科技部副秘书长苗鸿表示,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支持深圳强化科 教协同育人、产学研融合用人,探索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施"预算+负面 清单"管理。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赋予更大管理权限。探索基础研究长期稳定高效投入新机 制。强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支持保障机制。 (中国网) ...
任正非欣赏的两个人,有怎样的故事
Sou Hu Cai Jing· 2025-06-11 13:18
任正非(资料图) 6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专访华 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采访围绕大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展开,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企业家"坚 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 访谈中,任正非提及两位科学家——罗登义和黄大年,话语间可见任正非对他们的欣赏,也可窥任正非 对科学创新的认识。 抗日烽火中 发现刺梨营养价值的罗登义 问:对基础研究,人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会问研究这个有什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 答:贵州有个农学家罗登义,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分析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 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经历了近百年,贵州把它做成了一种天然富含维生素的刺梨饮料,维生素饮 料中的奢侈品,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人们才真实认识了在抗日 烽火时,在一张破桌旁的罗登义。 说起基础研究 任正非首先提到的是罗登义 罗登义是我国著名的 农业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 毕生致力于祖国农业与教育事业 他曾出国留学 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 投身教育与科研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贵州大学等 担任贵州农学院院长等职 上世纪40年代 罗登义团 ...
埃里克·马斯金:特朗普与马斯克犯了同一个错误
Sou Hu Cai Jing· 2025-06-11 08:24
编者按:2025年6月7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SAGE)共 同举办了第七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暨《政府与市场经济研究》杂志创刊仪式。在主旨演讲环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2007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会联席会长埃里克·马斯金发来了他提前录制的视频发言,并就美国当前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政府与市 场经济学的角度,展开了深刻分析。观察者网获授权整理刊载。 【文/埃里克·马斯金,整理/观察者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会联席会长马斯金教授的视频演讲 就国际协议而言,经济学告诉我们,多边条约,多边贸易安排,往往优于双边安排。例如,欧洲联盟创建之初源自于欧洲大陆的贸易安排,欧洲经济共同 体,并且相当成功,以至于后来欧盟决定,不仅是经济实体,也要成为政治实体。而特朗普的做法是进行双边谈判,只与中国或英国单独谈判,效率更低, 范围更窄,不如多边协议,而且稳定性也更差。 在特朗普重新执政之前当然已经存在,许多贸易安排事实上还存在一个专门的机制来调整这些安排,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然而特朗普选择忽视 ...
“被误解”的任正非:芯片“断章取义”报道何时休?
Sou Hu Cai Jing· 2025-06-11 02:11
《人民日报》采访原文中,任正非原话的确是"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不过,这一个回 答, 实际续接的是"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背景怎么看"。也就是说,任正非的本意并没有那么"高调",而是说中国在AI领域有芯片可用,正因为在单芯片 性能上落后美国芯片不少,所以昇腾才要剑走偏锋,通过堆叠(istack)和集群(Cluster)去力求达到英伟达那种性能。 其实只需要把原来的标题改成"AI芯片的问题没必要担心",仅仅一词之差,整体的语义就回归了。实际原文中任正非整体态度很谦虚,但看到这样的报 道,或许有些人就会认为任正非很"狂"。此类的断章取义其实还有很多…… "被误解"的任正非 实际上,如果经常关注国外报道,也许你会看到这样的字眼——华为创始人认为中国无需担心美国芯片制裁。 但如果细细品味一下《人民日报》的原文报道,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完全是境外媒体的捏造和臆测。任正非这一篇采访非常振奋人心,不仅提振了国内芯 片行业的士气,也非常谦逊,接受批评,正视不足,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