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化竞争
icon
Search documents
任正非这么老了,思维还这么高远前沿,厉害!
Sou Hu Cai Jing· 2025-06-14 10:37
更难得的是,任正非从不煽动民族情绪,反而提醒国人:"美国夸大了华为的成绩,我们还没有那么厉 害。"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让他避免了陷入盲目自大的陷阱,他相信,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持续学习, 而非对抗。正如他曾说:"即使我们成为行业领导者,也不能独霸天下,要多交朋友。" 在中国商界,任正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年近八旬,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思维活力和战略远见,带领 华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不断突破。他的言论,既有哲学家的深邃,又有实干家的务实;既有科学家的严 谨,又有企业家的魄力。当许多同龄人早已退居二线、安享晚年时,任正非仍在思考人工智能、芯片技 术、基础研究、全球化竞争等关乎国家未来的宏大命题。 近八旬的任正非,他的思维丝毫没有"老化"的迹象,在最新与《人民日报》的对话中,他谈论的不是退 休生活,而是"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的芯片技术突破路径,是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最后 一次技术革命"的深远判断,是"中国制造业未来不在美国"的自信预言。 当许多企业还在为短期利润焦虑时,任正非早已将目光投向未来几十年,他坚持将华为每年1800亿研发 投入中的600亿用于基础研究,且"不考核",这种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在全球科技企 ...
中金 | 奋楫者先,勇进者胜:中国黑电的全球突破
中金点睛· 2025-05-26 23:37
盈利能力和增长空间是压制资本市场对黑电企业定价的核心因素: 1)彩电是我国最早普及的家电品类之一,城镇彩电保有量在1997年突破户均一台,此 前拘泥于国内市场发展的彩电企业长期增长面临出货量天花板的限制。2)黑电的产业价值分散在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上游产业链话语权较强。叠加下 游保有量触及天花板使得品牌竞争加剧,2014年互联网品牌进入进一步压缩传统终端厂商的利润空间,导致行业长期在盈亏平衡线附近。申万一级行业数 据,2010-2020年黑电板块年均ROE仅6.5%,低于白电(23.5%)及消费电子(14.4%)。 产业链格局重塑、显示技术升级、高端化转型,打开盈利上限天花板: 1)中国面板企业通过逆周期大规模投资,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国内头部厂商话语 权和定价权增强、大尺寸面板成本下探,或使得未来上游成本端波动减小,利好下游品牌结构改善和定价策略稳定性。2)下游厂商通过垂直整合与高端 化战略投入,增强自身在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提升盈利。我们认为产业链降本推动大尺寸化和高端Mini化趋势,有望使得全球彩电行业进入新 一轮结构升级阶段。3)我们认为,利润释放并非短期成本红利的结果,而是产业链格局重塑与技术 ...
上海“以赛聚能”打造未来空间产业“强磁场”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21 05:59
已是第二次参赛的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带来深海海底光通信网络布设及运维作业智能机器 人系统研制项目。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宋俊辉介绍,本来海洋装备行业就是国 际化的行业,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行业展会还是各大海工装备企业,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化大型企 业合作。 中新网上海5月21日电 (高志苗)深海海底光通信网络布设及运维作业智能机器人系统研制,面向商业航 天的红外遥感与态势智慧感知解决方案……多个"上天入地"的未来项目亮相上海未来产业大赛。以赛聚 能,上海正打造未来空间产业的"强磁场"。 跨学科创新驱动技术突破 "未来空间领域的竞争,会越来越多是交叉学科的竞争。"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廖威栋在采访中指 出,当前约40%的前沿项目均具备"硬件+软件"跨学科协同特征。他以航空航天为例,光学、半导体、 电力电子等多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创新效能的关键。 面对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态势,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正通过国际交流加速技术升级 与品牌输出。"商业航天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高级工程师黄茂潼表示,团队 研发的红外智能感知载荷技术已在灾害监测、城市规 ...
深度|60年来首次!司美格鲁肽掌舵者被炒,年薪不及礼来CEO三分之一
Di Yi Cai Jing· 2025-05-17 10:19
诺和诺德在公司102年的历史中只换过五任首席执行官,而且全部是丹麦人。但这种传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否会被打破,引发市场关注。 欧洲当地时间5月16日,百年胰岛素巨头诺和诺德意外宣布,该公司CEO周赋德(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将卸任。这也是这家丹麦最大的制药企业自上 世纪60年代以来,首次以这种激进的方式"炒掉"CEO,凸显了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 公开信息显示,诺和诺德在公司102年的历史中只换过五任首席执行官,而且全部是丹麦人。但这种传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否会被打破,引发 市场关注。 资本市场压力陡增 周赋德称自己是近期才得知这一消息。丹麦股东协会(The Danish Shareholders Association)发表声明称,诺和诺德CEO的离职令人意外。"这是自1960年以 来,诺和诺德CEO首次以这种方式离职,为新候选人让路。"该协会表示。 分析师也对诺和诺德的这一举措感到震惊。周赋德是诺和诺德重磅GLP-1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的掌舵者。他于2017年出任诺和诺德CEO,当年司美格鲁肽在 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在他的任期内,2021年, ...
出海实验室:从印上logo到「打在世界公屏上」
36氪· 2025-05-16 13:27
中国品牌正从"品牌识别"转向"品牌建设", 这个概念也正在重构全球化竞争的底层逻辑。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0.3万亿元(约合1.4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额为6.13万亿元 (8536.7亿美元),实现6.9%的较快同比增长;在2025年的全新开局中,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逐月回升态势。 在产品上印上自己的logo,从制造商转型为品牌商,在过去十年已逐渐成为出海的主旋律。而未来,简单的印上logo已经不足以满足全球品牌布局的需要。 从安克在亚马逊Prime Video上打造的互动式创意短片,到小米科技在德国市场单月收获48%的增量触达,中国品牌正从"品牌识别"转向"品牌建设",这个概 念也正在重构全球化竞争的底层逻辑。 AI广告智能舱, 则上演着技术平权革命。作为现场最热门的体验项目之一,品牌主们积极地争先体验亚马逊AI创意工作室,仅需一张产品图片,亚马逊广 告视频生成工具就能利用 AI 精心制作出可直接用于投放的自定义广告视频。这些视频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客户的商品鲜活呈现。当一位悬挂式耳机的品牌 主正在反复尝试把自己的产品展现于欧洲的不同国家街 ...
森麒麟:2024年报及2025Q1季报点评:短期业绩承压,看好摩洛哥基地放量-20250509
海通国际· 2025-05-09 08:45
Investment Rating - The report maintains an "Outperform" rating for the company [4][8]. Core Views - The company's short-term performance is under pressure due to industry cost pressures and decreased production and sales. The EPS forecasts for 2025 and 2026 have been lowered to RMB 2.14 and RMB 2.57, respectively, with a new forecast for 2027 set at RMB 2.82. The target price has been reduced by 25% to RMB 25.68, applying a 12x PE for 2025 [4][8]. Financial Summary - For 2024, the company's revenue and net 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are projected to be RMB 8.51 billion and RMB 2.19 billion, representing year-on-year increases of 8.53% and 59.74%, respectively. The Q4 2024 revenue and net profit are expected to be RMB 2.17 billion and RMB 460 million, with year-on-year growth of 3.38% and 22.7% [4][8]. - In Q1 2025, the company is expected to report revenue and net 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of RMB 2.06 billion and RMB 361 million, reflecting year-on-year declines of 2.79% and 28.29% [4][8]. Production and Sales Performance - By the end of 2024, the company's tyre sector production and sales are expected to reach 32.23 million and 31.41 million units, respectively, with year-on-year increases of 10.22% and 7.34%. The revenue for this segment is projected at RMB 8.50 billion, up 8.57% year-on-year [4][8]. - In Q1 2025, tyre sector production and sales are expected to decline to 7.92 million and 7.38 million units, with year-on-year decreases of 1.87% and 3.02% [4][8]. Strategic Developments - The company's "833plus" strategy is progressing steadily, with the Morocco project expected to achieve large-scale production in 2025. This project aims to produce 12 million high-performance tyres annually, enhancing the company'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fitability [4][8]. - The company has established a strong presence in the replacement market, with over 5% market share in the USA and over 4% in Europe for its tyre products in 2024. It is also recognized as a qualified supplier for several major automotive manufacturers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