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

Search documents
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大家手笔)
Ren Min Ri Bao· 2025-05-19 22:01
Group 1: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Reform is a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and as reforms deepen, the complexity of interest conflicts increases, making progress challenging [1][2] - The combination of top-level desig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has been a key reason for the success of reform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2][3] - The overall economic scale of China ranks second globally, with GDP expected to exceed 130 trillion yuan in 2024, and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 accounting for about 30% of the global total [2] Group 2: Systematic Approach to Reform - Further comprehensive reform is a complex system project that requires both a "design blueprint" and a "construction blueprint" [3] - The core of top-level design is the go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both long-term and short-term objectives that must be dynamically adjusted [3][4] -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s Third Plenary Session proposed over 300 important reform measures, focusing on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ic changes [4] Group 3: Addressing Economic Challenges - To address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ncourage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growth [5] -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level of planning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the macroeconomic governance system [5] Group 4: Rural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lags behind industrial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necessitating the breaking dow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6] -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s Third Plenary Session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6] Group 5: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are foundational supports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quiring comprehensive reforms in these areas [7] - The focus is on enhanc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overall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drive industrial upgrades [7]
经济运行的成本、约束与优化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1-26 11:55
人们通常比较多地关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对经济维持运行所要承受的成本关注度不高。从客观上讲,企业运营的成本容易 计算,无非是生产和经营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成本。对于国家而言,成本的概念也大致类似。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国家财 政支出规模也随之上升,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的赤字规模也有增大趋势,故应该考虑如何让经济运行降本 增效,财政支出的正向乘数效应最大化,以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行,本文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摘要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 ——我国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偏快 我国经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高速增长期,从1980年到2010年这30年属于高速增长期,GDP平均增速超过10%, 2010年 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2011年以后,经济增速开始缓慢下行,就此告别了两位数增长的时代。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主要发生在2011年以前,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是改革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集 中释放阶段,但2011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同时,随着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也 水涨船高,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经济运行成本的上升。 我国土地价格 ...
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才能有解题的思路(上)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27 00:50
导读 疾风暴雨对冲进一步经济压力加剧的风险 9月份我们异常关注当前经济问题,这实际上观察到自7月以来经济压力持续加剧,并已出现螺旋式反馈的苗头。此刻不断地呼吁必须 迅速采取措施予以阻断,以防经济失速的风险进一步加剧。自9月初凤凰论坛至9月11号,我始终在强调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应对当前的经 济形势(全文如下链接9月11日)。 推荐阅读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9月11日) 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这半年一系列经济现象来看: 储蓄急剧攀升,信贷低迷,消费持续低迷,就业形势趋于恶化,资产价格普遍下跌,同时居民部门与 企业部门的预期均呈现疲态,尤其是远期金融资产的预期更是低迷,这便是上半年经济状况的缩影。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要问一下: 为何企业部门的投资意愿如此低迷?为何居民部门的收入与消费预期如此不佳? 有人总是归咎于信心不足,认为不断提及各种问题只会削弱大家的信心,进而加剧问 题的恶性循环。然而却未曾思考,若不能描述问题,准确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让所有人 埋头,最终只会形成信息茧房,导致更为严重的偏差,这将对投资决策和整体决策产生巨 大的负面影响。 ---付鹏 东北证 ...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11 00:11
导读 在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的长期解决方案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当前 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平衡短期矛盾和长期方案,等待全新结构调整能够带来的新 动能,这阶段的"阵痛"和"平衡",都需要时间去化解和等待; ---付鹏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都开始正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最近的 "应对变化的世界"为主题的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国 内经济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前关于需求侧 的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被避讳。正如央行前行长易纲在峰会上表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实就是供需曲线的失衡,供应和需求就是天平两端,当然当前相比于供给端(过剩)来说,目前需求端的不 足的可能更加突出。正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浦山基金会理事长 余永定余老所言"如果有效需求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那么产能过 剩问题就不存在",当前最需要面对的 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 高善文博士也点出了"中国经济总需求不足的局面,仍然相对比较突出。总需求进一步减弱的风险,可能是今年三季度到四季度的主导 性风险",几乎大家都将关注点集中到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个当前迫切需 ...
对话经济学家李迅雷:当 “买不起” 成为过去
晚点LatePost· 2024-05-23 03:07
不停在周期,向常识求解。 文丨龚方毅 编辑丨黄俊杰 2018 年,中国许多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到了 2006 年的五、六倍甚至更多。李迅雷又写了 《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认为 "房价泡沫早晚会破裂" 的他不再建议配置房地产,但建议继续投 资那些依旧供不应求、真正稀缺的标的。比如专利技术买不到,但可以买相关的科技类上市公司; 平价茅台酒买不到,但可以买茅台股票;购汇实行额度管理,但可以买黄金对冲风险。 这两篇文章里的观点,都是他根据中国经济周期和结构变化所做的判断。2006 年,中国经济蓬勃发 展,日用商品在中国不再短缺,甚至有些过剩,但资本依然短缺。基于财富趋向集中、价格不菲的 稀缺资源会越来越贵的判断,李迅雷建议多数人 "倾囊甚至负债投入",而不是等存够钱,这样才会 有更为丰厚的回报。 当年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投资了茅台股票的人获得远超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回报,真正享受到了改 革开放的巨大红利。到 2018 年,商品和资本都已经过剩,中国也经历了 "去产能""去库存" 的供给 侧改革,李迅雷因此建议将投资集中在供给更有限的 "买不到" 的核心资产。 如今,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李迅雷和他的研究也到了 "供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