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Search documents
檐端藏万象 方寸见古今(文化中国行·华夏博物之旅·传统建筑)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西汉蕲年宫当 王莽青龙瓦当 莲花纹瓦当 树木纹瓦当 G (0) (D) 云纹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 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4500年前)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但瓦当大量使用还是在西周时期, 在陕西西安、宝鸡一带的西周宫殿及宗庙建筑遗址中,均发现了瓦当。在陕西扶风、岐山的周原遗址, 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的素面瓦当,这些朴素的建筑构件,开启了瓦当艺术的千年传奇。 "瓦当艺术的发展,映射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研究发现,从纹饰上 说,西周时饰重环纹,后来出现绳纹、饕餮、云山、卷云、树林、动物、龙凤纹等。秦代的瓦当以图案 一方青瓦,半轮明月,静静诉说着华夏建筑的千年故事。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之上,瓦当犹如一枚枚 精致的印章,既守护椽木免受风雨侵蚀,又以精美的纹样展现着古人的审美追求。何为瓦当?《辞海》 有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宋代《营造法 式》中称瓦当为"华头筒瓦"(此处"华"通"花")。这些建筑构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独特记忆。 和动物纹饰为主,当时七雄各自称霸一方,所使用的瓦当也各具特色,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局面,使得瓦 当艺术迎来了它 ...
感受文明不息的脉动(序与跋)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10
为了帮你更好地读懂"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把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带回家,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 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信出版集团联袂推出《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本书 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珍品,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教专业人员倾力 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与你分享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荣光。透过这些文物背后的 故事,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 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好地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 到哪里去"的古老追问。 全书以近700张超清大图,突破展柜局限,呈现青铜饕餮纹的狞厉神秘、瓷器千年肌理的精妙绝伦;更 有350件关联文物构成知识谱系,于器物纹饰的方寸之间,讲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全书还突破性融 入文物三维模型数据,360度立体呈现文物,让千年岁月在你的指尖流转。 这既是一个可捧读的"纸上通史展",更是一场打破时空界限的血脉基因寻根之旅。愿这本书成为你探索 中华文明的钥匙。也许某一天,你也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讲述者,用新的发现赓续 ...
内蒙古长调呼麦唱响赣鄱大地
Nei Meng Gu Ri Bao· 2025-06-12 02:47
6月10日,由锡林浩特市委宣传部、锡林浩特市文联主办的"聆听天籁之音 共赏非遗之美——北疆 文化神州行"活动走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家们通过潮尔道、长调、呼麦等艺术形式,将北疆草原 的辽阔与壮美,人民的质朴与热情,化作一曲曲直抵心灵的文化交响,唱响赣鄱大地。 在潮尔道合唱《旭日般升腾》中,多声部演唱如草原晨曦般层层铺展,浑厚的低音与嘹亮的高音交 织成天地共鸣的恢宏乐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长调悠扬婉转,似风掠过草海,将听众带入"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之境;呼麦《洪格尔英雄赞》低沉震撼,仿佛能听见蒙古马铿锵 有力、奋勇向前的足音……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陈军说:"当长调在江西的舞台上响起,当马头琴的旋律与采茶 戏的韵律交织,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好诠释,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次这样的聆听与共赏, 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正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话时代,拥抱未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积极探索"非遗进课堂"模式,开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传统音 乐采风与创作》等课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 ...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Xin Hua Wang· 2025-06-08 23:12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新华社记者朱瑞卿 袁慧晶 王峰 法国陶艺家开弥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起她的作品:穿运动鞋的武松、一头蓝色头发的哪吒……如 今,她正在景德镇以向日葵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开弥看来,异乡的美好生活是艺术焕新的灵感源泉,正 如荷兰画家凡·高在法国创作了传世名画《向日葵》。 开弥能讲流利的中文,她在景德镇生活了十年,正在申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约一千年前,精美的瓷器自昌江畔启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运往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今,瑞士艺术家、 法国博物馆雇员、意大利贸易商……来自五洲四海的人们因热爱陶瓷艺术齐聚景德镇。近年来,这座小 城不仅实现了国内人口净流入,高峰期"洋景漂"数量更是多达5000人。 "我们在多地设立了'洋景漂'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社群活动等服务。"景德镇陶瓷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陈优说,当地支持符合条件的"洋景漂"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目前已有一位外国专家荣获 中国政府友谊奖、20位外国专家荣获庐山友谊奖。 成立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外国人才交流对话,种种 举措激发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到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开讲
Da Zhong Ri Bao· 2025-06-07 01:07
副省长温暖在主持时说,赵辉同志的报告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我们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以这次干部讲堂为契机,从更高维 度、更广视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坚定扛牢赓续文明文脉的责任使命。要聚焦重点任 务,着力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加强考古研究和历 史文化阐释,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 一监管,高效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 入强大精神动力。 有关省领导,驻济省直部门(单位)、省管企业、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记者 刘兵 李 子路) 6月6日下午,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在山东大厦开讲。省委书记林武,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 翔,省政协主席葛慧君,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宇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 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专家赵辉受邀作报告。 赵辉围绕"古国时代——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主题,从何谓"古国"、古国的发生和演进、 从"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 ...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Ren Min Ri Bao· 2025-06-06 23:08
碑亭在西夏陵的布局已制度化。每座陵一般为两座或三座碑亭,有的大型陪葬墓也有碑亭。在西夏陵多 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残块,包括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石碑并存,显示出党项族和汉族文 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残存碑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补充了历史文献的不足。通过碑文可以 了解到西夏的君主世系、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位于银川市以西、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以特殊的方式见证着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朝历史,浓缩了文 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壮丽篇章。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1972年至1977年间,考古人员第一次 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西夏陵的确 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 西夏陵的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高敞开阔,各座陵的 空间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西夏陵的选址充分利用 自然地理的特点,选择西靠贺兰山的洪积扇高地,利用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陵区内有32处防洪工程 遗址,是伴随西夏陵不断拓 ...
【第三十九次】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Xin Hua She· 2025-06-06 02:36
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 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 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 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 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 理论支撑。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 展 ...
《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出版 引领读者踏上文化“寻根之旅”
Jie Fang Ri Bao· 2025-06-06 01:41
"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恰好处于前后两个三千年衔接转折之处,在'证史'和'补史'之外,考古 学'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了解古人、观照今人、启示后人。"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 任黄翔提到,《上海六千年》中专门介绍的上海博物馆东馆"考古上海展",体现了上海考古的创新实践 和探索方向,未来,上海博物馆将陆续推出不同模式的考古主题临展、特展。 2024年,文汇报社携手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共同推出文汇讲堂"上海文明探源:贯古 通今向未来 上海6000年"系列,《上海六千年》在此基础上由文汇报社、上海博物馆组编。复旦大学文 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等20位专家和学者组成学术底蕴深厚的作者阵容,为 读者带来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的前沿观点。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将其定位为上海文明史的"3.0版本", 超越早期考古报告的局限。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谈到,一座城市的符号不是单一的, 而是丰富、有层次的,但又具有统一性的文化谱系,"春申""华亭"与"沪渎"都是上海六千年历史进程中 形成的文化亮点。 记者 施晨露 "70多年考古工作已经确认,上海 ...
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6 00:50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有村民挖地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乡 文化站站长李余和闻讯,按规定接手了这批文物,同时上报县文化局和文物所,经县文物所转报安徽省 考古研究所,这座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遗址得以被发现。 (原标题: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作者 翟德芳 看完安徽省博物馆以后,我立刻南行,跨过长江,赶往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 址。凌家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明 提供了重要资料,我曾经看过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的图片,为之心折,早就想到现场看看,实地 感受古人的杰出创造和艺术火花。然而,还是然而,我到达凌家滩时,却见总体建成的遗址考古公园建 筑物关门闭户,游客寥寥,大概也是因为大家正在享受春节美好的假期吧? 在遗址现场看不到什么,我又赶往含山县博物馆。到了这里,我惊喜地发现,"含山县博物馆"这一馆名 还是我大学时的恩师张忠培先生所题。进到馆内,倒是对凌家滩遗址有所介绍,也陈列了一些遗址出土 的陶器,但重要的玉器则几乎全是复制品,令我极其失望。所幸我在安 ...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Xin Hua She· 2025-05-24 14:14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nlongcheng site in Hubei, which serves as a central hub for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ronze civi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 The Panlongcheng site was discovered in 1954 and confirmed as belonging to the early Shang Dynasty in 1958, with large-scale excavations starting in 1974 [1] - Recently, the site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2024" [1] - New findings from the Yangjiawan area include a large strip-shaped stone structure, marking the first discovery of such a constr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midstream during the Xia and Shang periods [2][4] Cultural Artifacts - A bronze axe unearthed from the Li Jiazui No. 2 tomb is noted as the largest known early Shang bronze axe, symbolizing military power [6] - The Yangjiawan M17 tomb yielded significant artifacts, including a unique turquoise-inlaid gold orna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earliest gold and jade inlaid decorations found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8] - The site also revealed a bronze vessel with features of multiple bronze wine vessels, showcasing the artistic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ng Dynasty [11]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Panlongcheng site is positioned as a crucial center for early bronze civi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regions [13][16] - The site has been linked to the Zhengzhou city in terms of ritual artifacts, indicating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in material culture and customs between the two locations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