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元化战略
icon
Search documents
打蛇打七寸!240万吨大豆刚刚抵达中国港口,大量美国人合作被取消
Sou Hu Cai Jing· 2025-04-29 02:26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自1月中旬起暂停预约采购美国大豆、玉米,转而在4月上旬一周内与巴 西签下至少240万吨大豆采购合同。这波操作,直接给中美贸易战带来强烈震动。 中国这一采购转向,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从成本上看,美国大豆已失去竞争力。中国对美关税加征 84%,哪怕美国大豆和巴西大豆成本一样,到中国市场,价格也得翻番。巴西大豆卖2块5一斤,美国大 豆就得5块一斤,这样的差价,让中国企业没理由继续采购美国大豆。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忧心忡忡(资料图) 再看时间点,巴西和美国大豆收获期不同。美国大豆集中在9月和10月收获,巴西则是3月到5月。眼下 正是巴西大豆收获季,中国此时大量采购,既能保证国内需求,又能提前囤货,巧妙避开美国大豆收获 期,从供应时间上削弱美国大豆的市场优势。 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让这一转向变得更顺畅。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 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约1亿吨,巴西占7500万吨,美国只有2300万吨。今年巴西大豆预计产量突破 1.67亿吨,明年更是有望达到1.8亿吨。除了巴西,阿根廷也是产豆大户,今年预计产量5000万吨,还取 消关税,就盼着给中国多出口农产品。 ...
三维股份2024年营收突破50亿元,多元化战略打开成长空间
Quan Jing Wang· 2025-04-28 12:33
4月28日晚间,三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维股份(603033)",股票代码603033)发布了 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53亿元,同比增长32.31%,创历史新高。其 中,BDO相关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实现营收16.93亿元,同比增长超12倍,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 要动力。 BDO一体化项目快速形成规模效益 公司BDO一体化项目产业链配套设施陆续建成,项目已形成年产30万吨BDO、36万吨电石产能。目 前,公司已与晓星集团、仪征化纤等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氨纶、工程塑 料、新能源汽车及可降解塑料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电石总产量33.70万吨,BDO总产量19.77万吨,产 能-产量转化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其他传统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橡胶制品业务通过"渐进式技改革新"推动车间数字化、智 能化改造,全年实现营收13.49亿元,保持平稳发展,橡胶制品领域2024年还获得4项产品发明专利和两 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聚酯化纤业务积极布局高附加值的车用丝领域,切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同 时公司深度参与行业协调,促进工业涤纶丝行业有序竞 ...
格力在收缩:2024年营收下滑7%,现金流净额跌近5成,董明珠薪酬涨18%破1400万元
Sou Hu Cai Jing· 2025-04-27 09:30
(图片来源:网络) 出品|搜狐财经 营业收入下降的同时,格力电器2024年营业总成本为1548.68亿元,同比下滑9.31%,其中营业成本为1334.96亿元,同比 下滑7.26%。 作者|李保铭 4月27日盘后,格力电器发布最新的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 2024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为1891.64亿元,同比下滑7.26%;归母净利润为321.85亿元,同比增长10.91%。 与去年财报不同,此次格力电器并没有按照空调产品、生活电器等业务进行单独产品分类,而是将空调与其他生活电器 统称为"消费电器"。该板块2024年营收为1485.6亿元,较去年下跌4.29个百分点,占营收比重78.54%。 2024年,格力电器在多元化方面发力,将各地格力电器专卖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财报表示,其围绕"好电器格力 造"的产品战略,实现冰洗产品、厨房电器、热水器、环境电器及医美等系列产品全覆盖,产品定位健康化、智能化及个 性化,并实施套系化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格力还细致讲述了其医美产品布局,推出双面女王美容仪、蒙面女王美容仪、血压计、雾化器、血 氧仪等家庭健康产品。 在格力董明珠店微信小程序里,双面女王美容仪 ...
董明珠口爆“间谍论”,格力急了还是董明珠急了?
Sou Hu Cai Jing· 2025-04-27 07:13
格力2024年面临大挑战。 近日,在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明确表示:"格力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可能有间谍。我们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高校 培养人才。" 有评论称,这或许与一些往事有关,2023年格力某海归工程师离职后,将本企业技术参数泄露给外资企业,导致格力两亿元订单受到损失。 但从时间节点看,这个理由似乎并不是这次言论的直接诱因。这已经不是董明珠首次公开表达对海归人才的排斥,在2022年她就曾宣称公司超1.3万名研 发人员"全部来自国内高校"。 也有人称董明珠快言快语,被"海归"伤透了或者就是纯粹提防某类人。本来这种选择也是每家公司的自由,董明珠怎么选人,或者格力怎么选人,完全是 自己的自由,不招海归,我们也管不着,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毕竟这是格力的"内政"。 但即便理解她这么做,不代表认可她这么说。作为曾经的企业领袖,在回应"管理层年轻化"问题时,董明珠直接宣扬"间谍论",肯定是有大问题的。将商 业间谍风险简单归因为海归人才,背离常识,而且傲慢,如果真的按照这个逻辑,一些海归间谍还有国内的出生地,那个出生地的人才是不是也都不招 呢?如此简单给人打上一个标签就定"死罪",无疑是反智的 ...
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复苏乏力,第一季度增长仅1%
Canalys· 2025-04-15 05:52
Canalys(现已并入Omdia)研究数据显示,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1% 。尽管面临持 续的宏观经济下行、消费者信心疲软以及渠道库存出货延迟等挑战,市场仍实现温和增长。三星以20%的市场 份额重夺全球第一 , 苹果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8% 。 小米以1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与去年同期持 平; vivo与OPPO分别以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和第五 。 Canalys研究经理刘艺璇(Amber Liu)表示 :" 尽管全球市场整体仍处于复苏进程中,但2025年第一季度的整 体环境比预期更加动荡。在 2024年末的强劲表现中,厂商纷纷向渠道 大量压货以争夺市场份额 ,但实际销售 (sell-through)低于预期,导致库存周期拉长,进而抑制了2025年初的出货动能(sell-in)。与2024年由疫情 后换机潮和大众市场价格优势推动的复苏不同, 今年的反弹显得更加脆弱 。" Canalys高级分析师Sanyam Chaurasia表示:"受全球宏观经济挑战影响,消费者情绪依然谨慎,抑制了第一季 度本应出现的季节性增长。即便是在如斋月等关键市场的节庆期间,需求也低于预期。面对出货量 ...
18年“破伤风药”龙头,只靠一种产品冲击港交所?
导 语:公司虽然提到多元化战略,但目前仍高度依赖单一产品,若未能有效拓展新业务,未来 增长可能受限。 据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内容,公司已迈出了冲刺港股 IPO 的关 键一步,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此次 IPO 计划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 在这背后,也伴随着诸多值得投资者深入探讨的因素。 江西生物定位为人用破伤风抗毒素(人用 TAT)提供商和出口商、抗血清平台商。招股书引用弗若 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 2024 年销量计,江西生物在中国及全球人用 TAT 市场份额分别高达 65.8% 及 36.6%,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且在中国市场已连续 18 年保持 50% 以上的份额。 公司业务围绕人用药和兽药产品展开,人用 TAT 是核心产品,在 2022 - 2024 年,其销售收入占公 司总收入的比例均超 90%。 除了成熟的人用 TAT 业务,公司还拥有兽用破伤风抗毒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等产 品,部分产品完成上市批准重新注册后将投放市场。 此外,公司在研管线布局了人用抗蛇毒血清、 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F (ab') 2 及多种兽用抗感染药物,展现出 ...
东软集团多元化困局
IPO日报· 2025-03-23 11:27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对价共计3.97亿元,交易完成后,思芮科技将成为东软集团控股子公司。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近期,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718.SH)(下称"东软集团")发布公告,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上海瑞应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芮屹企业 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芮科技")合计57%股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扣非净利润指标明显背离,三年度数据分别为0.35亿元、-5.3亿元和-1.47亿元,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出现经营性亏损,反映其核心 业务盈利质量不佳。 这一反差现象的深层次动因可追溯至公司的战略转型。 早期的东软集团依靠外包业务起家,2006年,公司就成为了全国第一家外包收入过亿美元的软件企业。 不过,由于所在的软件行业变化迅速,面对行业变局,东软自"十四五"以来持续实施多元化布局战略,通过新领域拓展及产业链纵向延伸构建产业生态。 2011年,东软集团开始进入大健康产业并投资了多家健康医疗创新公司,随后2015年,公司又进入智能汽车产业领域。 但伴随新兴业务研发投入加大、市场培育期拉长以及部分业务板块协同效应未达预期,阶段性成本 ...
阿里巴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新财富· 2025-03-04 07:22
本文约 4 0 0 0 字,推荐阅读时长 2 0 分钟,欢迎关注新财富公众号。 2 0 2 3年2月,查理·芒格在Da il y J o u r n a l股东会上抛出一句爆论:"投资阿里是我最糟糕的错 误,它不过是个该死的零售商。" 这位巴菲特的黄金搭档,用最直白的措辞揭示了华尔街对阿里巴巴定价的共识——他们始终 拒绝相信阿里巴巴能蜕变为亚马逊那样真正的科技巨头。 阿里巴巴集团被贴上公认的标签:大而不强的臃肿、货架电商的明日黄花和"AI+产业"上的 波澜不惊。 2 0 2 5年春节前夜的香港交易所,阿里巴巴还躺在1 0倍PE的估值泥潭中,这个数字不仅低于 美股科技股2 0倍的平均市盈率,也与沃尔玛等传统零售企业无异。 但就在De e pSe e k掀起的中概股全面价值重估之后,阿里巴巴却一夜之间成为恒生互联网中最 耀眼的那一个,上演了一波"三年之期已到,恭迎龙王回归"的戏码。 个中缘由,来自阿里巴巴敢于拥抱变革的创业基因,以及坚持自我更新、战略调整所深埋下 的因与果。 1 "大公司通病" 在互联网拓荒年代,伴随着中国加入WTO,马云用 Ali b a b a 和 1 6 8 8 撞开了中国制造的冰封 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