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
icon
Search documents
科技手段“唤醒”千年陶寺遗址
Ke Ji Ri Bao· 2025-07-11 01:20
原标题:科技手段"唤醒"千年陶寺遗址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陶寺遗址位列其中。这座距今约4000年 的都邑性遗址,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璐的匠心规划下,焕发出新的生 机。"我们要用科技手段让沉睡的遗址'开口说话'。"王璐说。 她所在的团队提出了"遗址本体保护+价值阐释+环境重塑"的模式,通过格局显现、空间展示、微 地形设计等,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再现了唐代宫殿的恢弘气势。如今,大明宫已成为西安的文化地标,年 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2018年,团队参与了陕西统万城遗址的规划设计工作。面对这座距今1600余年的匈奴城址,团队运 用空间叙事体系、数字建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复原了传统建造技艺、城墙走势和城门结 构。"每处遗址都有其独特性,需要系统性融合多学科知识,量身定制规划设计方案。"王璐说。 十多年来,王璐还完成了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杭州跨湖桥遗址、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等考古遗址 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工作。这些经验最终被凝结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当中,成为指 导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规范。 "大遗址保护利用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王璐表示。在 ...
“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青年学者对话资深专家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08 10:56
来源:光明日报 基础研究探索性和创新性强,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但由于其成果具有普遍性、长期 性,研究者往往需要奋斗很长时间才能取得突破,青年人刚进入这个领域时,难免会有困惑。对此,记 者特邀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90后"学者张衡,与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 家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数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路霞,就基础研究青年学者面临的 困惑展开对话。 关注"热点中的冷门"与"冷门中的潜力" 张衡:青年科研人员应如何选择兼具前沿性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平衡"热点追踪"与"冷门突破"?哪 些底层科学问题值得长期投入? 张路霞:选择兼具前沿性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关键在于找到学术热点与实际问题之间的交汇点。前 沿性通常体现在新兴技术或理论突破上,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应用 价值则要求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在健康医疗领域尤为突出。 青年科研人员可以采取"热点中的冷门"策略,在热门领域内寻找尚未被充分探索的细分方向。例如,在 人工智能领域、包括大模型相关领域竞争激烈,但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医学场景,可能仍有大量空 白。同时,也要关注"冷门中 ...
大会发布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菁英交流会学术研究成果征集通知
3 6 Ke· 2025-07-03 02:53
Group 1 - The event aims to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among global youth AI researchers, responding to the theme of the 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3] - The initiative seeks to provide a high-standard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 for young scholars and technology developers, facilitating the collision of academic idea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3] Group 2 - The call for submissions focuses on cutting-edge explor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vering areas such as large models, generative AI, computer visi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I eth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4][5][6][7][8] - Submissions can take the form of academic posters or preprint papers, with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each format, including visual presentation requirements and structural expectations for research papers [8][9] Group 3 - Selected works will be showcased at the 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with opportunities for authors to present their findings and engage with industry leaders [10] - Authors may apply for direct recommendations to 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cluding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with expedited review processes for recommended papers [10][14] Group 4 - Submission materials must include a title, author information, and either a poster design file or a full preprint paper, along with a brief research highlight summary [11] - The submission deadline is July 10, 2025, with notifications of review results by July 15, 2025, and the conference scheduled for July 27, 2025, in Shanghai [12]
突破学科边界,他们以提示词和AI算法辅助艺术创作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7-02 10:54
6月24日,"解码共生——中外艺术史课程展"正式揭幕。展览由张新担纲学术主持,刘沛文、胡明明担 任策展人,单文博、张润、黄燕、赵紫晨、方钰城、张温吉翔担任执行策展人。 展览邀请7位 /组艺术家,通过提示词视角和AI算法辅助创作,展示了提示词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 用,探索如何将跨学科知识如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转化为实用提示词,帮助创作者提升AI提示词 的表达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人刘沛文认为,本次展览的核心内容,源自《AIGC艺术设计与影像创作》一书第二章"提示词归纳 与应用——跨学科AI创作的辅助工具"。该书首次融合了美术史、设计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影视概 论等理论,并以提示词为核心框架进行系统梳理。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是艺术家在创作前期分别从媒介、技术、语言、符号、观念、应用、展示等关键要 素出发,提炼出提示词的表格,然后围绕人工智能生活、未来世界、生态文化及非遗保护等前沿议题, 呈现一系列基于此理论框架的创作成果。 展览现场。 执行策展人张温吉翔认为,通过了解历史才能逃离历史的束缚。本次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运用AIGC软 件辅助创作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当代艺术、数字媒体及摄影等多元 ...
数字化浪潮下文创人才教育生态建构及实践浅析
Yang Shi Wang· 2025-07-01 03:07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文创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对文创人才的培养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文创人才教育生态,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和文创产业 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数字化浪潮、产业生态、产教融合的角度一窥文创人才教育生态机制的建构,以及在实践过 程中如何将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期给国内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新的想法和操作借鉴。 一、数字化浪潮催生文创人才培育土壤 数字技术为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赋予了全新活力。在设计创新领域,数字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多元化 工具与灵感源泉。通过深度挖掘并提炼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进而 打造出新颖独特的文创产品。诸如3D打印的文物模型、融入数字特效的文创饰品等,便是典型案例。 而在生产方式创新层面,数字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洞悉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偏好,从而实现按需定制生产模式,有效规避库存积 压与资源浪费问题。这种创新模式既优化了生产流程,又增强了市场适应性,为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改变消费者行为与需求 ...
“偏专”之害与“博通”之益
对于研究者来说,此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伴随研究的深入,它还会不断加重。一般说来,其演 化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自说自话"。有些党史研究者,把用功的面,割裂得至细至窄,平日收集资 料,也只局限于自己关注的范围之内。这样替自己画定一个圈子,自然谈不到多方联系。所以他写文 章,就只好就事论事,不能融会贯通。他作报告,就只好自言自语,不会交流对话。我们也时常见到有 的专家会发出十分幼稚的议论。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全然不知,所以除所 专的范围外,一旦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第二步是"自以为是"。这便进入庄子所说"不可 加"的状态,即认为自己所学的是无以复加、再好不过的了。这时候,他已不肯接受他人意见,而对历 史的解释,又多出于主观片面,自然免不了歪曲和错误。但自己还要抱残守缺,于是"有殊致,则入主 出奴",门户之见的弊端就出现了;"有争心,则挟恐见破",妒忌诽谤的大门就打开了。到这个地步, 局面就很难收拾了。邓小平说:"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 起。"在党史研究中,我们也不可忘记邓小平的这个告诫。第三步是"自业自得"。这里借用一个佛学术 语, ...
从达沃斯论坛新兴技术报告看未来科技走向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26 18:08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布了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 告》,包括结构电池复合材料、工程化活体疗法、自主生化传感、绿色固氮、协同感知、生成式水印等 涵盖能源、生物医药、低碳环保以及人工智能多个领域的技术成功入选。这些新兴技术有望在3至5年内 取得实际成效,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 这份持续发布13年的权威报告,通过持续追踪最新科技前沿,识别出众多对世界发展产生突破性影响的 技术,旨在提供前瞻洞察。今年入选的技术,集中体现了互联世界中的信任与安全、可持续产业重构、 新一代健康生物技术、能源与材料融合四大核心趋势,直指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数字安全漏洞等 时代命题。 跨学科融合成为此次入选技术的鲜明特征,许多入选的技术并非单一学科的成果,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的结晶。例如,结构电池复合材料融合了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工程化活体疗法整合了合成生物学与精 准医疗;协同感知技术涉及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城市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融合打破 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汇聚了不同领域的智慧和资源,为解决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和方法。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蒋睿杰指出, ...
“天坑”专业大翻身?这些领域成香饽饽
第一财经· 2025-06-26 02:39
作者 | 第一财经 金叶子 2025.06. 26 本文字数:2665,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造学院正式揭牌。这是我国"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中首个合成生物学院。 近日,各省份的高考分数陆续放榜,考生和家长们进入择校选专业环节。在专业选择上,除了考生的 个人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 第一财经梳理发现,一些曾经被网友们戏称为"天坑专业"(如生化环材)的专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 早已"出坑",部分专业的就业率和起薪皆居前列。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材料类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已跻身 本科主要专业类的前十,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其实'天坑'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还有一个就是专业要求太高,学起来不容易,而且一些研究型的 工作单位要求博士起步。"一位今年高考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 "天坑"就业率攀升 一般来说,"天坑专业"是指那些就业前景不佳、工作环境较差或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这些专业通常 被认为在未来就业市场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但被网友戏称的"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更多的是因为学习难度较大、就业要求较 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产业 ...
唐程:用跨学科思维丈量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丨毕业生代表发言
Sou Hu Cai Jing· 2025-06-23 16:07
唐程发言 从清华课堂到中国田野,我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习中感受到理论和现实的交响。如果说数学给了我望远镜,让我看清世界的运行规律;那么中国特色经 济学的学习则给了我多棱镜,让我从不同角度观察中国发展的光谱。在马弘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课堂上,我有幸从经济学学者的角度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的利与弊,健康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和未来。我把这层思考带到清华乡村振兴的实践和调研中——在广东连南的千年瑶寨上,我看到 两山两碳发展模式如何重塑生态经济的生动实例;在江西龙南的百香果地中,我记录下产业政策对每个家庭的真切改变。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经济 学不仅是书本上的曲线交叉,更是发展不平衡中寻求最优解的智慧。 学科融合的火花在投资学和人工智能的交汇处尤为耀眼。记得在投资学课程上,授课老师将投资者分为风险厌恶型、风险中性型和风险偏好型三类,不同 的人对风险可能有不同的偏好。我不禁想,能否设计出一个智能算法,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自动调整投资策略?基于这个想法,我利用我所学习的 投资学和计算机知识开展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并证明了一个具有理论保证的强化学习算法框架。这项创新性研究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期刊ICML ...
1222万大学生毕业!李书福: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千人千面,学历不等于能力,学位不等于地位【附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分析】
Qian Zhan Wang· 2025-06-20 09:17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又是一年毕业季,莘莘学子即将告别校园,踏上社会征程。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首次同框,开启了一场以"AI 时代的人才培 养"为主题的对话交流。 在对话中,王兴兴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在学业上十分"内卷",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他强调学生们不能盲目努力,而要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兴趣爱好方向,明确工作后想从事的职业方向和 职业规划。只有找准自己的方向再去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他鼓励青年学子根据自身兴趣关注社会变 化,提前了解想从事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未来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李书福则从企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分享了吉利的创新理念。他表示,吉利为了培养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心血与金钱,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有一定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发展道路。在培养人才的方法上,吉利追求的 是"千人千面"的培养模式,而非"千人一面"。这种培养方式下的学生要"各奔东西",而不是"万人走独木 桥"。他以王兴兴的成长为例,证明了"千人千面"的重要性。 李书福表示,学历不等于能力,学位不等于地位。"当年吉利办学校训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很多人走进校 园,第一个追求是什么呢,是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