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穿透式监管
icon
Search documents
李嘉诚家族卖港口难了:“不得规避审查”!
Sou Hu Cai Jing· 2025-05-15 13:16
李嘉诚家族卖港口想硬扛,看来是不行了。 在商务部5月15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重申:"今年3月以来,有关部门已多次发表声明强调,对长和集团出售港口交易将依法进 行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希望有关企业 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审慎行事。" 这场涉及全球43个港口、横跨23国的资本布局,因监管部门首次对离岸交易行使域外管辖权,成为全球规则博弈的标志性事件。商务部此次表态,标志着 中国反垄断执法从市场纠偏正式升级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那些率先读懂规则变迁的企业,终将领悟:真正的商业智慧,是学会在重构的秩序中与时代共舞。 从市场纠偏到主权护城河,监管在升级。这背后可看出,中国反垄断执法在此案中实现三大突破: 穿透式监管技术:商务部联合多部门启动"穿透式监管",运用区块链存证与大数据追踪技术,仅用72小时便锁定四层离岸架构,戳破"技术性规避"的资本 游戏。 域外管辖权实践:依据《反垄断法》第二条和《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首次对跨境交易行使域外管辖权,明确"只要交易影响中国市场竞争或战略安 全,无论标的在何处均可 ...
压实第三方责任 穿透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暗角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5-14 18:31
证券时报记者胡敏文 "依据行政法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证监会现行监管权限仅限于上市公司及证券服务中介机构,《证券 法》未明确将供应商、客户等第三方主体纳入处罚范围,证监会在进行行政处罚时,处于缺少法律支持 的尴尬处境。"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顾春峰说,"从刑事责任来说,法不明文不为罪,对非上 市公司参与的系统性造假,缺乏直接对应的刑事条款。民事责任上,现行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司法解 释将民事诉讼被告主要限定为上市公司、董监高及中介机构,代表人诉讼机制也未将第三方纳入责任范 围。" 许汉友亦持有相似观点。他指出,第三方若被认定为上市公司造假的共犯,需证明其"明知"造假意图。 但实践中,第三方常以"正常商业交易"抗辩,司法机关需通过资金闭环、异常合同条款等间接证据推定 主观故意,证据链构建难度大。 "由于跨部门数据壁垒,如税务部门的数据、海关的进出口记录、银行的资金流水等尚未与证券监管部 门打通,使得对虚构贸易链的核查困难和滞后,协同执法在落地过程中也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监管合 力。若涉及跨境贸易,因境外取证困难,更加难以完整还原交易链条。"刘志耕表示。 大量第三方参与造假,其系统性和隐蔽性对资本市场构成深层 ...
新华财经早报:5月9日
Xin Hua Cai Jing· 2025-05-08 23:54
·商务部再回应中美经贸高层会谈: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是一贯的 ·4月全国乘用车新能源车市场零售92.2万辆同比增长37% 新能源市场零售渗透率达52.3% ·美欧关税最新进展:英美就关税贸易协议条款达成一致欧盟拟对价值近千亿欧元美国商品征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7日至8日在河南调研食品安全和市场监管等工作。张国清强调,市场监管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 品质生活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增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推进穿透式监管,持续提升监督执法水 平和检验检测质效。(新华社) ·5月8日下午,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就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提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是一贯 的。美方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要正视单边关税措施给自身和世界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正视国际经贸规则、公平正义和各界理性声音,拿出谈的诚 意;要在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单边加征关税等问题上做好准备、拿出行动,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双方关切。(新华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5月8日发布公示,拟增加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 ...
超3.3万家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完成备案
Zheng Quan Ri Bao· 2025-05-06 16:40
一直以来,收单外包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包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及备案情况受到从业机构的普遍关 注。《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5月6日,已有超3.3万家外包机构完成备案,涉及聚合支付机构 超700家。 所谓外包机构,是指经市场监管机构或国家有关机关批准成立的,接受收单机构委托、承办收单非核心 业务并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等合法设立的机构。其业务类型包括聚合支付技术服务、特约商户推荐、受 理标识张贴、特约商户维护等。 业内人士认为,外包机构的备案管理对于规范收单市场、健全行业秩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机构在 指定期限内积极完成备案能够更好地合规发展业务。 近年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对于收单领域的规范也在持续加码。比如,近日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 包服务管理防范转包、分包业务风险"的提示,要求收单机构持续加强外包机构及其业务管理。 "外包机构应遵循展业必备的原则,积极通过支付清算协会备案。"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 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外包机构的规范经营变得愈加重 要,外包机构若违反监管制度和自律规范,会扰乱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秩序,增加收单机构商户管理复杂 度,加剧支 ...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收单外包风险提示 涉及三方面工作要求
Zheng Quan Ri Bao Wang· 2025-05-06 12:44
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管理防范转包、分包业务风 险"的提示,并提出三大工作要求。 协会强调,收单机构与外包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前,应对外包机构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审慎选择合作外包 机构,依法合规确定外包业务范围,并建立外包机构风险管理制度及日常监测机制,每年对有关外包机 构至少开展一次独立的安全评估,并形成报告存档备查,对风险较高的外包机构采取警告、扣缴违约 金、停止业务新增直至终止合作等处置措施,对于未遵守相关协议约定的,应立即中止合作。将存在风 险的外包机构及时纳入行业信息共享,实施行业联合惩戒,有效发挥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作用。 "外包机构应遵循展业必备的原则,积极通过支付清算协会备案。"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 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外包机构的规范经营变得愈加重 要,外包机构若违反监管制度和自律规范,会扰乱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秩序,增加收单机构商户管理复杂 度,加剧支付风险管理压力,严重影响收单服务安全,支付清算协会加强对外包机构监管力度,有利于 维护收单市场良好秩序。 持续严监管态势 近年来,支付清算协会对于收单领域的规 ...
“五一”期间,全市大型特种设备将实现智慧监管
Xin Jing Bao· 2025-04-27 05:05
本月底前,北京全市31.6万台电梯将实现"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全覆盖,紧随其后,"五一"节假日期间, 将在全市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开展"一台一码"智慧监管。 4月27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召开"深化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全国市场监管数 字化试验区(北京)两周年建设"成绩单",并介绍了未来重点工作计划。 2023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签署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共建协议,试验 区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按照协议,试验区围绕准入、监管、执法、服务等领域推进市场监管业务数字化 转型。 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实现"一照通查" "成绩单"显示,北京市在全国首创"不用章、不缴照"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模式,目前已实现市场监管领域 政务服务100%"全程网办"。在全国率先实现境外自然人"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即可全程网上办理登记 注册,外资企业开办从2至3个月压缩到最快当天办结。 北京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e窗通平台、电子税务局等30余个业务场景和自助服务终端均支持使用电子 营业执照进行认证登录,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截至目前,电子营业执照累计应用量超2.15亿次,居 全国首位。 扩大 ...
【粤开宏观】专项债的前世今生与未来(2015—2025年):发展历程、新问题与新对策
Yuekai Securities· 2025-03-09 14:16
Development Stages of Special Bonds - Special bonds have undergone four main stages since their inception in 2015: exploration (2015-2018),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2019-2021), trans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2022-2024), and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from late 2024) [3][4][6][18]. - In the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phase (2019-2021), the issuance of special bonds rapidly increased, with new quotas rising from CNY 1.35 trillion in 2018 to CNY 3.75 trillion in 2020 [25][26].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Usage - As of 2024, 40.5% of special bonds were allocated for new project construction, while 40.4% were used for debt replacement, and 19.2% for repaying maturing bonds [7]. - The proportion of special bonds used as project capital has been increasing, reaching 9.8% in 2024, with a policy cap of 30% [7]. Challenges and Issues - Special bonds have faced issues such as unclear positioning, with projects lacking revenue being funded by general debt, while high-revenue projects are left to market mechanisms [9]. - The allocation of special bond quotas often refl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hidden debts rather than efficiency, which undermines the intended positive incentives [9].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 It is recommended to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special bonds to ensure they are used for projects that can cover their own costs, thus preventing pressure on general public budgets [13]. - The distribution of quotas should prioritize high-quality projects in regions with population inflows and strong industrial bases, while using general debt for areas with declining population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