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Search documents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Xin Hua Wang· 2025-06-22 10:24
新华社杭州6月22日电 题: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 1942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化名"赵廉",流亡至苏门答腊。他开办酒厂作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工 作。 一次偶然的意外,暴露了郁达夫的日语能力。日本占领军随即强迫他担任翻译。在当翻译期间,他暗中 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当地人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和罪行。这些情报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罪 行的重要证据。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17岁的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 间,在日记中庄严写下:"……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这一誓言 成为贯穿他一生的精神主线。 作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以真率酣畅、热情明丽著称,《沉沦》《春 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而当民族危亡之际,这位文人毅然走出书斋。为表明自己的抗日决心,郁达夫掷地有声地写下了:"我 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壮言背后,是惨痛的家国之殇。1937年末,郁达夫家乡富阳沦陷,70多岁的母亲因不愿伺候日军吃喝, 躲进深山最终饿死。郁达夫悲痛写下一副挽联,"无母 ...
这届00后读名著,先嗑CP
Hu Xiu· 2025-06-22 06:4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崔斯也,编辑:詹腾宇,题图来自:AI生 成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成书二百多年来被一代代读者热爱,他们对其进行阅读、研究。 而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红楼梦》成为中学生的推荐阅读书目。 在阅读中,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但对于"课内外推荐阅读"书目中常常有这部年代久远的名著,学生 们又是如何看待的? 同样的"推荐",不同的"待遇" 虽然在各个省市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单里,《红楼梦》几乎都是在推荐榜前列的书目,但由于考 试的分值比重、内容不同,老师和学生对阅读《红楼梦》的态度也会有不同。在很多时候,这个答案也 会和性别有关。 2002年出生的小Y是"江苏卷"最后一届高考生。江苏考卷中有语文附加题,其中除了文学常识,还会选 取名著进行考查。早在2008年,江苏就把《红楼梦》相关内容纳入高考语文附加题的考查范围。 不同于这样欢乐的讨论氛围,当时在河北读书的熙澈只收到了老师打印的"人物关系图"和"内容总结与 赏析"。最终熙澈只读完了半部《红楼梦》,并不是因为"后四十回备受争议",而是出差的班主任突然 回来了。 "我记得连续考了十几年《红楼梦 ...
文学与电影共生 还要继续攀登 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会在上海举办
Jie Fang Ri Bao· 2025-06-22 01:45
昨天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办的"文学之光、影视闪耀——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 会"上,一蓝一红两本册子意味深长。如果说蓝皮书代表过去一年文学IP对中国电影电视剧的支持,观 众和业界都在期待"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榜单"中能够产生中国影视剧新的爆款和经典。 为什么在上海推荐"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 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上海不仅书写了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百年共生的传奇,而且有基础成 为未来岁月文学与电影双向赋能的有力见证。 "我拍的戏大概有一半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创作这些作品时,我特别有底气,因为这些作 品具有'核能'。"导演阎建钢拍过《尘埃落定》《人生路遥》等改编自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影视剧,在 他看来,文学改编不总是成功的,"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影视剧的不只是故事,还有作家的思 考,这种思考会穿越时间,经得起一代代人审视,不断焕发出当代价值。" "我想任何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都不能被简单理解成'IP改编',而是文学与影视从业者深入感知时 代、感知社会、感知人,同时意识到两种门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并对时代中的种种变化作出自己的回 应。"上海 ...
“香港与世界:文学香港与《香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Xin Hua Wang· 2025-06-21 02:28
新华社香港6月20日电(黄茜恬)由香港文学出版社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香港与世界: 文学香港与《香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日在香港大学举行。 在讨论总结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进行学术总结,他肯定了《香港文学》 创刊40年作出的贡献,包括建立香港文学共同体、建构香港文学学科等。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庆祝《香港文学》杂志创刊4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该杂志于1985年1月5日创 刊,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纯文学期刊之一。 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港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学者、 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与会议。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白杨,《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香港 学者黄维梁、黄子平、何杏枫,以及香港作家秦岭雪、周蜜蜜、蔡益怀等会聚港大校园,围绕"香港作 家研究""《香港文学》:从香港到世界""香港文学的文化空间""世界华文文学与《香港文学》"等议题 发表见解,并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香港文学》总编辑游江致辞表示,此次盛会既是对《香港文学》杂志创刊40周年的回 望和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香港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历史与现状的一次梳理,更是对华文文学未来发展 ...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事业”——访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俄罗斯汉学家罗季奥诺夫
Xin Hua She· 2025-06-21 02:01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题:"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事业"——访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俄罗斯汉学家罗季奥诺夫 新华社记者张晨光、周雯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事业。这项事业给我带来快乐,也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来华参加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俄罗 斯汉学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说。 6月17日,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本届颁奖仪式表彰了12个国家的16位获奖人。罗季奥诺夫获得了这一中国出版界 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 对此,罗季奥诺夫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名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家,能够获此奖项无疑是一项莫大的殊荣。 罗季奥诺夫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翻译了老舍、贾平凹、韩少功等作家作品26部,策划出版了《边城文集》《白雪乌鸦》 《第四十三页文集》等中国现当代文学译文集。 这是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的肖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罗季奥诺夫注意到,进入21世纪,中俄文学交流日益密切,在俄罗斯书店的书架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图书。 尽管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但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
2025图博会 | 聚焦雪漠,聚焦“文学流转的力量”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0 07:19
Core Insights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on Xuemuo's Works was held in Beijing, focusing on the theme "The Power of Literary Circulation"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Xuemuo's work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in global contexts [1] Group 1: Significance of Xuemuo's Works - Xuemuo's works have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ternationally due to their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rich Wester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ositioning them a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orld [1] - The success of Xuemuo's works abroad is attributed to his solid cultural and literary foundation, which effectively showcase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and overseas dissemination channels [1] Group 2: Global Resonance and Cultural Dialogue - Xuemuo's works are considered a "phenomen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because they address universal spiritual themes that transcend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barriers, resonating with shared human dilemmas and offering Eastern perspectives on overcoming these challenges [2] - The narrative in Xuemuo's works, which discusses suffering, redemption, and transcendence, reveals the human dilemmas behind ecological crises and provides a different paradigm of thought that moves beyond Western anthropocentrism [2] Group 3: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 Xuemuo emphasizes that his works are more cultural than merely fictional, reflec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wisdom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which may reshape global percep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wisdo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二百多年后,简·奥斯汀仍在“毁了”你的生活吗?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0 04:36
奥斯汀的画像,由姐姐卡珊德拉于约1810年绘成。 这位被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赞誉为英国文学史上堪比莎士比亚的女作家,生前只写过六部小说,终生未嫁,生活经历和社交圈子算 不上丰富,年仅42岁便因病逝世。她在世时只出版了四部匿名小说,声望完全无法与同时代的小说家,例如《艾凡赫》的作者沃尔特·司各特,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等人相比,甚至遭遇诸多批评。整个19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英美文学界,对奥斯汀小说的评价依旧不高,20世纪之后 这一现象却大为改观,奥斯汀逐渐获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和荣誉,其小说在不同年代陆续被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不断扩大世界 影响力。值得关注的是,小说发表二百多年后,科技、艺术、生活方式和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什么直到今天还会有人喜欢 简·奥斯汀? 今年是简·奥斯汀(1775——1817)诞辰250周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她比时代快半步:简·奥斯汀的乡村纪年"单元,以此致敬、纪念 这位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2024年大受好评的电影《简·奥斯汀毁了我的生活》,可以看作当代读者尤其女性读者,遥寄奥斯汀的一封阅读心 得。 道的时代,因其务实而显得 ...
《国宝美鉴》第三集:授时历法 探寻时间之尺
新华网财经· 2025-06-20 02:47
在元朝,以许衡、王恂、郭守敬等学者为首,开展了全国性天文测量——"四海测验"。东起高丽、西至 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的广阔地域,测量队伍奔赴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获取大量珍贵数据,为 新历法的制定筑牢根基。 编者按:在岁月深处,古人用智慧与敬畏,探寻着时间的奥秘。浑仪革新与《授时历》问世,见证着中 国古代天文学从象数推衍到数学建模的重大转变。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 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三集以"授时历法"为主题,聚焦浑仪革新与《授时历》问世,一同回溯古人精密测算、 把握时间的历史变迁。 从最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依据星辰变化划分四季更迭,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农耕 文明的发展,仅依靠简单的自然现象观测已无法满足需求,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更加精准的历法指导。 古人以简仪测天,分毫不差;今人顺天应时,心怀敬畏。顺天者,探索宇宙之广;守历者,守护生活之 序;敬自然者,尊崇万物规律。就如同茅台酒的酿造,需顺应自然节律,以匠心工艺把控每个环节。敬 畏自然馈赠,方得传世佳酿。 来源:新华网 关注" 新华 ...
文徵明:从“笨小孩”到江南“顶流”|历史人物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0 01:15
(原标题:文徵明:从"笨小孩"到江南"顶流"|历史人物) 作者 金笛 文徵明像一块璞玉,起初是一块拙石,但是在将近九十年孜孜不倦的打磨之后,终于成为一 枚温润优雅的美玉,在生命划上句号的最后一刻,他仍执笔书丹。九十岁写蝇头小楷,不抖不颤,称 为"精绝","明小楷第一",晚年小楷与赵孟頫难分仲伯;在绘画上,兼笔精画、粗画,尤擅山水、人 物、花鸟,在书法、绘画史上,涉略之广与造诣之高,历史上或仅有赵孟頫一人可相提并论。 明朝初期一板一眼的"台阁体"书法及规整细靡的宫廷画风,沉闷而无生气,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运 动,使明代诗文艺术重新恢复活力,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徐祯卿等"吴门书派",涤清"台阁体"的 庸俗之风,使明代艺术在历史殿堂中格外醒目。 "儿幸晚成" 文徵明是一位内秀极深的人。他直到八九岁话都说不利落,亲友们都认为他天生愚笨。但是父亲文林, 却从来没有放弃他,或许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文徵明的耐心与轫性,文林说:"儿幸晚成,无害 也。"儿子虽然晚熟,但最终能够有所成就,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来自父亲无条件的信任,对于话不 多的文徵明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个力量或许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文徵明一 ...
银龄“老外”拥抱中文热(打开话匣)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19 22:54
银龄学员说 记者:现在全球越来越多中老年人想尝试学习中文,却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学不好。作为一名已经踏上这 条路的"先学者",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或者能给他们一些鼓励吗? 钟慧兰:不要害怕中文学起来枯燥,因为它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听起来十分悦耳,这与西方语言很不 一样,非常迷人。 雷:活到老,学到老。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多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试着用汉语思考。要是有机 会,建议去中国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在中文学习方法上,老年学员的选择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个人目标,比如侧重听说读写中的哪几方 面。 "每周六上午的成人中文课,总能让我的周末有个轻松惬意的开始。"荷兰退休教授麦克斯说。近20年 来,他曾到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等城市工作和度假,也结识了不少中国同事和朋友。今年60 岁出头的他,才离开大学讲台,转头又走进了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中文课堂,现在是一名初级二班 学员。 在世界各地的"周末学校"里,像他一样在花甲乃至古稀之年开启中文学习的外国老年人正在增多。不同 于年轻人主要为了留学或提升工作竞争力而学中文,退休学员的学习动机往往不掺杂功利目的,多是纯 粹出于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好奇,把学习中文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