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授权

Search documents
亏损2.4亿、1.8亿应收逾期!益方生物年报问询函回复曝光经营隐忧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6-25 10:35
技术授权收入独木难支,毛利率"不适用"藏隐忧 2025年6月25日,益方生物(688382)发布对上交所2024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公告,揭开了这家创新药 企的业绩困境与经营挑战。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69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2.40亿元,亏 损同比扩大14.5%。尽管技术授权收入撑起营收,但核心产品贝福替尼1.8亿元里程碑款逾期、毛利 率"不适用"等异常指标引发监管关注。 2024年,益方生物96%的收入依赖技术授权及销售提成。其中,格索雷塞研发里程碑收入1.51亿元(占 比89%),贝福替尼销售提成1637.86万元(9.7%)。公司称收入确认符合会计准则,以产品获批上市 或销售完成时点为准。例如,格索雷塞因2024年11月获批上市,一次性确认正大天晴支付的1.6亿元里 程碑款。 然而,营业成本仅392.39万元,主要为贝福替尼2%的销售额分成支付给第三方技术授权费。由于收入 结构以一次性里程碑款为主,导致毛利率指标"不适用",凸显业绩波动风险。 1.8亿应收逾期暴露合作方资金压力,坏账计提引质疑 公告披露,贝达药业因"资金安排"逾期支付贝福替尼里程碑款1.8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77%。尽管公 ...
高盛谈中国创新药热潮:后续还会有更多交易,关注CXO机会
Hua Er Jie Jian Wen· 2025-06-17 08:45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火爆,对于行业后续走势,高盛认为未来将迎来更多催化剂,CDMO/CRO或迎来二阶投资机会。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高盛参加第46届全球医疗健康会议后发布最新研报,揭示中国生物技术板块正经历显著重估,年初至今上涨72%,远超MXCN指数的 17%涨幅。 高盛表示,这轮重估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的授权交易激增,特别是在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领域。高盛预期这一势头 将持续,更多交易即将达成。 此外,高盛还提到其他领域的投资机会,CDMO/CRO板块有望受益于授权活动激增,但短期业绩仍面临压力,医疗器械板块则因医院采购复苏而显现积 极信号。 生物技术授权交易驱动板块重估 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向全球制药巨头授权交易的浪潮成为本轮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包括康方生物与Summit、3S Bio与辉瑞、博腾股份与BioNTech/BMS等在 内的一系列交易,集中在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领域。这些交易被投资者比作医疗健康领域的"DeepSeek时刻"。 高盛预期这一势头将持续,更多交易即将达成。未来催化剂包括: CDMO/CRO或迎来二阶投资机会 高盛表示,设备招标年初至今持续显示 ...
中国Biotech硬科技全球突围:不再低调的“原研者”
3 6 Ke· 2025-06-12 23:26
几天前,一项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自研抗体开发技术平台再获海外专利授权,再次点燃了"硬科技出海"的关注热度。 近期出海热潮:授权交易频登国际舞台 今年年初,信达生物旗下 IBI3009(DLL3 靶向抗体偶联药)与罗氏签署全球独家许可协议,首付款8000万美金,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0亿美金和 双位数销售提成。目前IBI3009已在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获得IND批准并已实现首例患者入组,正式开启面向海外的临床开发,共同推动全球合 作新模式。 据统计,2024 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 数量超 94起,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有41起,涉及 PD‑1/VEGF 双抗、ADC药 物、TCE药物、自身免疫治疗等多个热门方向,累计交易金额已超369.29亿美元。其中,PD‑1/VEGF 双抗成为当下交易焦点,代表性产品如 Summit/Akeso 的 Ivonescimab 在中国 III 期临床中展现出优于 Keytruda 的疗效,引发国际药企高度关注;Pfizer 与三生制药签署高达 60 亿美元的 许可协议,并支付了 12 亿美元的预付款,Merck 也以 28 亿 ...
全球供应链重塑:美国货被拒背后,中国企业如何巧妙布局?
Sou Hu Cai Jing· 2025-05-29 14:06
在广袤的太平洋之上,七艘满载液化石油气的美国货轮上演了一出 "大掉头" 戏码。它们原本计划在五六月份停靠中国码头,却因关税战的激烈交锋而临时 改道,纷纷驶向东南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五月中旬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和解,宣布将逐步拆除关税壁垒,这些货轮也未曾有回归之意。中国的塑料厂早已寻得新合 作伙伴,来自加拿大和中东的丙烷供应商成功 "上位",让美国货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这般场景,恰似当下中美贸易的奇幻缩影:白宫这边和解协议的墨迹尚未干透,中国企业那边就已对美国货 "砰" 地一声关上大门。特朗普政府对 "芬太尼 问题" 紧抓不放,执意保留 20% 的额外关税,使得实际税率飙升至 30%,这无疑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这和解协议里,却暗藏一颗 "毒丸"—— 特朗普政府执意保留 20% 的 "芬太尼关税"。白宫官员们振振有词,中国学者周密却一语道破玄机:"美方不过是 编造借口,继续挥舞关税大棒,本质上仍是'美国优先'的蛮横逻辑在作祟。" 原本稍有放松的美国企业,心又瞬间揪紧:这实打实的 30% 税率,到底还有没有回旋余地?九十天后,那位热衷发推特的总统会不会再次变卦?信任早已 在一轮轮关税冲击下 ...
2025年首次涨停!医药巨擘海王生物已集齐估值跃迁碎片
Quan Jing Wang· 2025-05-27 07:44
究其背后的原因,此前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SSGJ-707全球权益合作的消息,不断强化着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企技术输出能力的信 心。同时近期多家中国创新药企业宣布将在5月30日至6月3日举办的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年会上发布研究成果,市场对国产创新药出海及技 术授权合作的预期被放大, 医药板块热度被进一步提升,作为在抗肿瘤药领域布局的海王生物,正与行业热度形成共振。 2025年5月27日,医药代表型企业海王生物(000078)迎来2025年的首次涨停,当日参与资金达到1.75亿元,成交量较前一个交易日有近三倍的增长,呈典 型的放量冲涨态势。 从区域流通商到生物科技平台的进化史 在生物医药行业这片充满技术壁垒与政策护城河的战场中,中国药企正经历着从"仿制跟随"到"创新领跑"的基因突变。在政策变革、技术迭代与市场洗牌 中,始终保持着对行业本质深刻理解的海王生物,已从深圳蛇口的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覆盖医药研发、制造、流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集团,演绎着从传统 药企向生物科技平台跃迁的资本叙事。 1992年成立的海王生物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集约化进程的缩影。199 ...
马斯克称愿意授权FSD系统给其他车企
第一财经· 2025-05-22 06:52
今日,一段特斯拉CEO马斯克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流出。他表示,有许多大型汽车制造商与特斯拉 讨论过辅助驾驶(Autopilot/FSD)系统许可的话题,特斯拉对此持非常开放的态度。 早在两年前,马斯克就曾公开表示,现在,特斯拉正在允许其他公司使用其超级充电网络,也乐意授 权Autopilot/FSD或其他特斯拉技术。 ...
马斯克:特斯拉愿意授权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给其他车企
news flash· 2025-05-22 06:20
《科创板日报》22日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其社交平台发文称,特斯拉愿尽可能帮助其他汽车 公司,已开放全部专利,并正允许其他企业接入其超级充电网络,同时也愿意授权Autopilot/FSD智能辅 助驾驶以及其他技术。 马斯克:特斯拉愿意授权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给其他车企 ...
报告下载 | BI调查:关税背景下的中国生物技术授权交易活动
彭博Bloomberg· 2025-05-07 08:06
本文来自彭博终端,终端用户可运行NSN SV3ANBDWLU68 阅读原文。非终端用户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预约演示。 彭博行业研究(BI)调查 关税背景下的中国生物技术授权交易活动 根据BI的一项调查,在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料将继续推动欧美制药 公司获取中国药物研发资源。相关交易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但交易量和首付款或仍将增加 2%-5%。阿斯利康、艾伯维、BioNTech、礼来和默克一直是中国市场最活跃的外资药企。 扫描下方二维码,申请阅读 完整调查报告 。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阅读完整报告 " 精彩内容节选 紧张局势下授权交易活动或呈上升趋势 我们对中国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高管的调查显示,中资企业与全球药品/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授权交 易呈积极趋势。BI的分析显示,与2024年相比,预计交易量增长中位数为5%,首付款增长中位数 为2.5%,2024年共达成43项交易,平均首付款为9,250万美元,平均总价值达14亿美元。 授权交易是指大型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从处于研发阶段的较小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知识产权授权,这 是生物技术公司的生命线,也有助于制药公司补充研发管线。一家制药公司可能有多达50 ...
中国锂电企业加速布局欧洲 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高工锂电· 2025-04-09 09:49
摘要 亿纬锂能欧洲首座工厂将动工。 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下,中国锂电产业链正加速其在欧洲的扩张。此举旨在分散产能风险,尤其是 在中美关税对峙升级的背景下,深化与欧洲本土市场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电池制造环节的进展尤为显著。亿纬锂能在欧洲的扩张取得了关键一步。其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 于 4 月 8 日获得了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颁发的建筑许可。 这标志着亿纬锂能在欧洲的首个电池工厂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该工厂将专注于生产大圆柱动力电池,其产品将直接供应给宝马汽车位于同一城市的工厂,显示了 中国电池企业与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深度绑定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亿纬锂能的欧洲策略不止于产能建设。该公司正积极推进技术共享与产业生态构 建,这代表了中国锂电企业出海策略的深化演进。 此前,亿纬锂能与武汉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三方计划于 2027 年第 三季度前,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和中国荆门建立实践基地。此举旨在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专业 人才,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体现了对构建可持续产业生态的重视。 产业链上游的材料端也在行动。 3 月,万华化学与德国磷酸铁锂材料企业 IBU-tec 签署了联合开 发协 ...
两会发言人点赞背后,奇瑞为中国车企打造出海新样本
新浪财经· 2025-03-11 00:59
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车企奇瑞汽车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3月4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在谈及中欧关系时,特 别提到了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EBRO)的合资合作,并称赞其为中西合作的典型案例。这一 来自国家层面的点赞,不仅是对奇瑞国际化战略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取 得新突破的认可。 那么,奇瑞究竟做对了什么,赢得了如此高的赞誉? 反向合资, 打造出海新范式 时间回到2024年年底,西班牙巴塞罗那工业园内,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工厂的首款 车型EBRO品牌S700正式下线。 当时,这一标志性的汽车工业事件,就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华社第一时间对活动进 行报道,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发布;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更是对下线活动全程跟踪报道,西班牙 《国家报》、西班牙《先锋报》等权威头部媒体纷纷参与了此次报道。 要知道,这是中国汽车品牌首次在欧洲生产汽车,更是"反向合资"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资料显示,EBRO品牌在西班牙历史悠久,知名度颇高。其诞生于1954年,曾经与日产合作超 过40年,但后来随着日产汽车的战略调整,在2021年,这一品牌却不得不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