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营销

Search documents
曾被称 “内地刘銮雄”,现却门店倒闭负债缠身,钻石巨鳄怎么了?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30 04:46
从 "钻石大亨" 到破产负债,他的钻石帝国缘何崩塌? 曾经被贴上"内地刘銮雄"标签的李厚霖,年轻时挥金如土,感情路上花边新闻不断,事业却也几经沉 浮。 1999 年,李厚霖在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开设恒信钻石专卖店,自此正式叩开钻石零售行业的大门。 2000年初,中国珠宝零售市场规模已逼近500亿元,年轻有为的李厚霖瞅准了这块肥肉,凭借在娱乐圈 积累的丰富人脉资源,创立了专注婚庆珠宝市场的 "I Do" 品牌,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 商业天地。 作为李湘前夫,李厚霖一手缔造的钻石商业帝国,借助明星代言、影视作品植入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 传,迅速在婚戒市场崭露头角,一度占据领先地位,成为众多消费者选购婚戒的热门选择。 然而,历经 16 年的市场风雨洗礼,这个曾经辉煌的商业帝国却走向了衰落。因深陷拖欠员工薪资、大 规模裁员、门店接连关闭等困境,还背负着高达600余万元的执行债务,最终难以为继。2023 年初,作 为 "I Do" 品牌背后母公司的恒信玺利,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曾经的商业传奇就此画上休止符。 I Do 的衰落,折射出钻石行业潜在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钻石行业格局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 中国 ...
「e公司观察」泡泡玛特没有饥饿营销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6-13 13:57
维持适当的紧俏,一直是这个产业运营的方式,是行业通行的惯例。 海外消费者排大队,为了买上一款泡泡玛特的Labubu,"黄牛"们为了能多抢几件而打架。最近排队风又 传到国内,国内也有人为买上Labubu相关产品排队产生纠纷而大打出手。 如果泡泡玛特增加产量,消费者不用排队,泡泡玛特也能多赚钱,不少人出招,认为泡泡玛特应该把产 量提上去。 从销售额上看,Labubu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数倍增长,泡泡玛特已经在努力提高产量。从东莞玩具的 制造能力上看,泡泡玛特应该有能力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但是泡泡玛特没有必要这样做,这样做对其 反而不利。 维持Labubu适度稀缺,对泡泡玛特更为有利。这个稀缺并不是饥饿营销的结果,而是泡泡玛特运营的 结果。 潮玩不是一个垄断行业,进入这个行业的玩家很多,想要吊消费者胃口的潮玩厂家也有很多,但是成功 的IP很少,潮玩厂家不可能通过饥饿营销的方式将一个产品运作成功,只有一个产品成功了,才会出现 供不应求的情况。Labubu热销是泡泡玛特运营能力强,这种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设计, 一个是销售能力。 现在Labubu出现了很多周边产品,甚至还有一些仿冒者,被称为Lafufu。如果大 ...
Labubu 是年轻人的茅台,茅台是中年人的 Labubu
Sou Hu Cai Jing· 2025-06-11 15:55
@银教授:初代 Labubu 被 108 万拍卖成交,很多人看不懂 labubu,其实这个东西就像劳力士或茅台, 属于可量产的工业品,通过控制产量制造稀缺。 给领导送个塑料玩具,不显山露水,却又价值不菲。哪天被查了也能解释,哎呀,我又不懂这个。 有人说 labubu 很丑,欣赏不来。其实审美是可以潜移默化地被改造的,劳力士很多款式也很土,但是 当你不小心浸润在这个圈子里,看多了,研究多了,又越看越顺眼,土就变成了传奇、经典。 但不是所有工业品都能这么玩。此类商品的核心是:1、它的价值已经形成群体共识。2、该群体有足够 多的购买力,使其在二级市场能顺畅流通。 泡泡玛特 24 年营收是 130 亿,劳力士 24 年营收是 857 亿。两者营收还有距离,但是在二级市场的溢 价,泡泡玛特比劳力士更生猛。这玩意不但有理财属性,还有赌(盲盒)的成分,叠 buff 直击人类爽 点,后劲很大。 中年人觉得 Labubu 是塑料,年轻人觉得茅台是一级致癌物。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花大钱的领域,但他们互相不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不会轻易涉足对方的领域。 Labubu 是年轻人的茅台,茅台是中年人的 Labubu。 两者都讲年份和版本、 ...
【豫财经】“港股三姐妹”爆火,两位是河南老乡
Xin Hua Cai Jing· 2025-06-06 13:31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三姐妹"中有两家企业——蜜雪集团和泡泡玛特,都源自河南,带着河南的深厚底蕴走向全球。与此同时,港股市场正迎来消费企业 上市的热潮,众多消费类企业纷纷递交IPO申请,为港股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市场爆火 年内股价翻倍,"三姐妹"领涨港股消费 新华财经郑州6月6日电港股市场2025年持续走强,消费板块尤为亮眼。蜜雪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凭借出色的市场表现和独特的商业模式,被市场称 为"港股新消费三姐妹"。年内,3家公司股价均实现翻倍增长,市值均超千亿港元。 这股热潮并非虚火。6月5日,记者在位于郑州绿地新都会新田360广场的泡泡玛特门店看到,即使工作日,店内仍聚集不少年轻人。展示架上,几只长着 锯齿尖牙、造型"丑萌"的Labubu搪胶毛绒玩偶吸引不少消费者目光,然而店里并没有现货可供购买。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Labubu目前仅支持线上抢 购,可以来线下门店取货。" 国际巨星带货、门店排队,甚至爆发抢购冲突……Labubu引发的全球风潮是泡泡玛特火爆的缩影,其股价也同步高歌:2025年3月27日,泡泡玛特市值首 次站上2000亿港元门槛。近两个月时间,泡泡玛特市值增长超1000亿港元, ...
从杂货铺到千亿巨头,三得利做对了什么?
Hu Xiu· 2025-05-10 02:18
三得利2024年营收超过1600亿人民币,稳居全球饮料行业前三,是农夫山泉的4倍,娃哈哈的2倍,创业初期推出的"赤玉 波特酒"曾打破欧美对葡萄酒市场的垄断,穿越百年仍然畅销,成为日本葡萄酒工业的里程碑式产品。山崎威士忌更 以"东方风味"征服全球烈酒市场、2018年,单瓶山崎50年在香港拍卖会以233.7万港元成交,刷新日威拍卖纪录。 在茶领域,三得利乌龙茶绑定福建乌龙茶,打造"中国血统",成功击败伊藤园,实现在无糖茶领域的后来居上。三得利 乌龙茶在中国无糖茶市场,更是成了"中国茶"的代表,是仅次于东方树叶的第二大品牌。 从西方葡萄酒、西方威士忌、再到中国茶,三得利一次次把西方舶来品成功包装成东方品类,三得利的发展史,可以说 是一部本土化"改良史"。 今天给大家分享三得利——看它如何洞察到 "国产替代" 的机遇,并通过本土化改良一步步成为日本酒水之王,他的成功 路径对中国企业又有哪些借鉴之处。 纵观三得利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的核心可以划分为4个关键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9年~1920年:开创日式葡萄酒,实现从0到1的起盘 1868~1912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文明开化"政策是 ...
日租1万,第一批SU7 Ultra车主已经赚翻了
36氪· 2025-03-03 09:03
以下文章来源于李东阳朋友圈 ,作者李东阳 李东阳朋友圈 . 李东阳,500万粉丝营销博主、《首席营销官》主理人。聊营销、说品牌,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围观。永远思考,永远保持怀疑。+V:ldy8963 一起探讨商 业,挖掘营销底层逻辑。 小米SU7 Ultra的生意经。 文 | 李东阳 来源| 李东阳朋友圈(ID:LDYMarketing) 封面来源 | IC photo "一天租金10000元,转让订单赚6000元"——这不是虚拟货币的炒作,而是一辆车的生意。 2025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以52.99万元的正式售价横空出世,较预售价直降近30万元,10分钟狂揽6900台大定订单,两小时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但比新车更疯狂的,是二手市场的"灰色交易":小定订单被炒至6000元,日租金突破万元,甚至有人靠转单"躺赚"数万元。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观点:"任何人为制造的稀缺性,都会催生黑市。" 当小米SU7 Ultra以"性能比肩保时捷,价格腰斩"等标签引爆市场时,一场关于订单与体验的套利游戏,正在悄然上演。 从"小中订单"到"天价租金" 当小米SU7 Ultra的"小定订单"被明码标价时,这个原本用于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