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

Search documents
集富亚洲迎战略升级:BAM将成为新股东,并将保持独立管理架构
IPO早知道· 2025-04-26 02:16
延续"本土决策、全球赋能"的运营模式。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 IPO 早知 道 消 息 , 集 富 亚 洲( JAFCO Asia ) 日前 迎来了 战 略 升 级 , 与 Bee Alternatives Management (简称BAM)达成战略合作——BAM将成为集富亚洲的新股东。 集富亚洲中国团队表示,将以独立运营的姿态,协同 BAM其他业务板块的全球资源,与新股东及现 有投资人共同书写中国创新经济的新篇章。 接下来, 集富亚洲中国团队将保持独立管理架构,延续 "本土决策、全球赋能"的运营模式。中国区 主管潘瑞婷表示:"集富亚洲中国始终以'植根中国、链接全球'为使命。此次与BAM的合作,将为我 们带来更灵活的资本运作能力与更广泛的国际资源。目前,集富亚洲在中国管理的8期基金规模超19 亿美元,投资组合覆盖AI、半导体、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团队将继续聚焦早期科技 创新,通过深度产业赋能与精准资本配置,为投资人创造可持续回报。 而 BAM下属的BAL作为日本市场最大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管理机构,拥有专业卓越的投资团队 ...
“如果收入缩水三分之二,我也会继续留在这个行业”
投中网· 2025-04-24 06:29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重整破碎的信心。" 整理丨 刘燕秋 来源丨 投中网 "我觉得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你能够跟你最看好的企业成为长期的伙伴,并且一直走下去。如果连你最看好的企业都没有让你获得回报的 话,那就算你换一个工作,判断力可能也是有问题的。" 在不断波动起伏的行业态势下,投资人的信心是如何变化的?和 60 后、 70 后相比, 80 、 90 后的投资人对于风险投资这份职业的看法有什么不一 样?风险投资这个舶来品在中国有没有长出自己的职业价值体系? 何远迪 提到, 2015 年前后国内有一批创业者选择了智能硬件、 VR&AR 虚拟现实、 3D 打印等创业方向,但是到了 2018 年、 2019 年市场低谷经 济下行时期,部分企业经营面临压力发展艰难而选择了放弃。等到 2020 年、 2021 年市场好转时,能够坚持下来的潜心发展聚焦业务的优质企业是能 够跨越经济周期的。这是容亿投资以技术和产品创新驱动的硬件新品类的底层逻辑,也是能够在较早期的时间窗口投资到宇树和雷鸟的根本原因。容亿 投资团队大部分从中兴、华为公司出来,懂技术懂产品懂经营,见证过中国通讯行业从落后、追赶再 ...
“投资管理是要表演给LP看的”
投中网· 2025-04-22 06:15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从《中国风险投资史》聊起。 对话丨 董力瀚 曹国熊 严力 整理丨 杨博宇 来源丨 投中网 标题这话是曹国熊说的,意思是投资需要顺势并且很多成功是偶然的,虽然很多时候不得不把过程表演给LP看,以展示自己"早就知道",但得在心里得 多追问自己,真是这样吗?而且,我们还可以追问自己更多。 2022 年,普利策奖得主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出版了《美国风险投资史》,记述了美国风险投资行业 70 年的历史变迁。该书开篇立言,阐释了风险投资 的发生与价值,用短短四五千字,讲述其对推动美国社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2005年美元基金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到如今"分化"的局面,也该是时候讨论风险投资的身份和意义了。投中信息也是2005年成立,今年刚好20周 年,抱着对中国风险投资的角色与价值的追问。 投中网总编辑董力瀚、普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曹国熊、钟鼎资本创始合伙人、 CEO 严力,在 "第 19 届 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共同探讨了中国投资人的坐标与身份,中国风险投资的价值与发展等话题。 在对话中,曹国熊认为投资人对自我的定义很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当下 ...
零一创投新一期人民币基金首关
FOFWEEKLY· 2025-04-21 10:01
新基金投资方向将继续专注于零一创投所擅长的智能制造与跨境出海领域。投资轮次上,本期基金 锚定天使轮到B轮之间的优质项目,单笔投资金额在500至5000万人民币之间。投资策略上,本期 基金将继续坚持投早投小原则,同时通过投后商业化赋能、多元退出的方式平衡基金的DPI和投资 收益确定性。 4月21日,零一创投(01VC)宣布已于近期完成新一期5亿人民币基金首关。在募集过程中,此基 金得到了多地国资、市场化母基金和上市公司等的大力支持。这也是零一创投中生代管理合伙人募 集的首支人民币基金。 来源:零一创投 对接需求请扫码 活动: 「2025中国产业资本峰会」圆满落幕,CVC成为投资行业枢纽! 榜单: 「2025产业投资100强」正式发布 报告: 独角兽的"新双轮驱动":《2025中国CVC影响力报告》发布 报告: 哪些LP在活跃出资?——《LP全景报告2024》发布 每日|荐读 ...
LP催了:赶紧把钱投出去
投资界· 2025-04-21 07:59
欢迎加入投资界读者群 LP考核投资进度。 作者 I 周佳丽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我们收到了某地LP的函,"华东一家早期基金的投资合伙人忧心,"如果今年二季度末再 不把账上的钱投完,LP就要减资了。" 无独有偶,一位投资总监朋友同样说起这一幕:"我们一只基金的投资期已经接近尾声, 但还有大几千万元没投出去,每次汇报LP的时候都要给他们做心理按摩,压力山大。" 我们交流下来的体感是,对很多头部机构来说, 账上的钱迟迟投不出去 。 这 也 是 今 年 VC/PE普遍的烦恼。 看着钱躺在基金里一动不动,LP也心急。"内部有投资指标的考核,但大部分子基金没有 完成,政府正催着投资。"华南某天使投资基金的总经理告诉我们,GP投不出去,他们也 将受到上级的审查。 考验重重,不同的情绪在一级市场流淌着。 投资人苦恼: 有钱,但投不出去 访问一圈投资人,一个几近相同的反馈是: 大多数投资机构虽然没有刻意放缓投资,但整体投资数量相比上一年同期还是下降了约 1 0%,尤其是VC机构出手节奏趋缓。 开年De e pSe e k火爆出圈,拉开了中国资产全面重估的序幕。高昂情绪进一步传导至创投 圈,助推了投资端的流动,正如 ...
符绩勋x杨晓磊:我们经历过泡沫,我们不畏惧泡沫
投中网· 2025-04-18 04:44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我看到了中国强的一面。" 整理丨 蒲凡 来源丨 投中网 作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史上最富标志性的名字,符绩勋近几年的动作,似乎很好地投射了当下中国创投行业的整体状态,关键词是"思考"、"重 构"和"再出发": 2023 年, GGV 宣布将两地业务进行拆分,并不再使用已沿用 18 年的" GGV "这一英文品牌——在近期的《超级投资家》上,符绩勋说这个决定 是"艰难"、"心酸"、但也很必要的事—— 2024 年,纪源资本主动放慢投资节奏,开始重构能力模型,比如对团队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再比如开 始拓展债权能力。 4 月 16 日,在 " 第 19 届中国投资年会 · 年度峰会 " 上,投中信息 CEO 杨晓磊与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进行了一次现场版《超级拾日谈》。 会上,符绩勋谈到了他对当下的市场分化、科技泡沫、企业出海、投资策略的观察与思考。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我看到了中国强的一面 杨晓磊: 容我先介绍一下符绩勋先生。符绩勋先生是行业 " 老炮 " ,同时是新加坡人,不远万里在中国做 VC 做了 30 年。我今天特别想聊几个问 题,第一,这背 ...
澳银资本熊钢:基金账面IRR没有现金DPI支撑,就像有价无市的豪宅
投中网· 2025-04-18 04:44
来源丨 投中网 过去两年中,耐心资本成为了热词。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被视为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举 措。 当技术迭代周期从 " 十年一代 " 压缩为 " 三年一变 " ,当新兴赛道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资本如何在坚守长期主义的同时实现认知迭代与决策进化?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动态耐心,在范式转移中完成自我重塑?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长期和复利资本是耐心投资的基石。 整理丨 王满华 4 月 16-18 日,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 19 届中国投资年会 · 年度峰会"上,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熊钢发表了题为"自我改 变,才能做到真正的耐心资本"的演讲。 熊钢认为,投资机构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从受托管理型 GP 到风险投资型 GP 做转变。在他看来,不管是追求规模还是追求收益,如果基金的账面 IRR 缺乏现金流和 DPI 退出做支撑,就如同有价无市的房产,没人会买单。 同时他提到,长期和复利资本是耐心投资的基石,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澳银资本更倾向于与创新高地且具有合理收益杠杆的国有资本合作。不过他也提 醒机构,国有资本真正的核心原 ...
寒冬中的金融业:周期、裁员与降薪,我们从职场先走一步了
佩妮Penny的世界· 2025-04-15 08:38
Core Insights -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a significant downturn characterized by salary cuts, increased regul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leading to a challenging landscape for professionals [1][2] -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econdary market to the primary market reflects a shift in focus towa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spite the perception of venture capital as synonymous with "high-interest loans" among some entrepreneurs [2][4] - The emotional journey of leaving establish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likened to a long withdrawal proces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growth and the ability to control one's time and choices [3][5] Group 1: Financial Industry Challenges - The financial sector is undergoing a restructuring phase marked by layoffs and a reevaluation of its ecosystem [4] -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highlight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logic between buy-side and sell-side operations [4][5] - The consumer industry is facing a dual reality of growth and challenges, particularly in sectors like tourism and dining, which are grappling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market fluctuations [4] Group 2: Career Transition and Growth - The journey from sell-side to buy-side is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including a lack of systematic support and reliance on market conditions [5] - The core differences between buy-side and sell-side roles revolve around accountability to results versus market performance [5] - The constraints of compliance in research reports are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informational value of analyses, impa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l-side analysts [5] Group 3: Consumer Industry Dynamics - The phenomenon of consumer upgrade disillusionment is evident, with a shrinking middle class and the rise of alternative value propositions [4] -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brands in sectors like cosmetics and luxury goods indicates a failure of brand narratives in the Chinese market [4] - The low-price strategy exemplified by platforms like Pinduoduo is reshap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and purchasing behavior [4] Group 4: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Future - The transition from secondary to primary markets presents a dilemma for many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often feeling trapped in a metaphorical "walled city" [5] - The allure and harsh realities of entrepreneurship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often leading to a struggle with management limitations [5] - The concept of influence economy through self-media and content entrepreneurship is explored as a potential new leverage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5]
“新VC”来了,君联资本解码“耐心资本北京模式”
投中网· 2025-04-08 02:41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来源丨 投中网 这两年,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案例越发出圈,也形成了各地独特的模式,如"合肥模式"、"深圳模式","杭州模式"等。 其实作为科研、产业、政策响应前沿的首都北京,也早已形成了"耐心资本北京模式"。 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中,北京率先提出了"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开展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投资"。 2023 年 7 月,全国社会保障 基金理事会与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合作,设立了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首期规模 50 亿元,专项基金期限超过 10 年,全力支持北京科创企业自主创新,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2023 年 -2024 年,北京市设立总规模 1000 亿元的八支市级政府投资基金,采取 Co-GP 的管理模式,遴选国内市场化专业化投资机构开展深度合 作,依托 " 资本 + 政策 " 的配套措施,助力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 这种"政府顶层设计 + 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 + 链主企业及产业集群带动 " 的创新探索,结合北京首都的独特优势,正在加速形成"耐心资本北京模 式"。在这类耐心资本的支持下,目前北京已跑出了 ...
这家VC,批量打造“冠军”企业
投中网· 2025-04-07 05:45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们都属于第九期"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学员。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中科创星的组织下,从"最牛风投城 市"合肥启程,又在上海、福州、成都及云南深入学习,最终在"硬科技之都"西安完成"硬科技创业者第一课"。 这种面向硬科技创业者的盛会,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早在 2015 年,中科创星便设立了硬科技冠军营,想通过免费的系列课程、多样化的活动等形 式,帮助科学家成长为企业家,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冠军企业,助力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中科创星坚持做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当前发展阶段,不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者由科学家转型而来。对于这部分创业者而言,急需与 公司发展阶段适配的企业家思维和技能,但是目前能提供此类优质服务的机构不多。 "即便不能通过硬科技冠军营把科学家都培养成企业家,但能让他们和职业经理人或商业合伙人达到和平共处、相互理解的状态,也是很大的进步。"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告诉我,"而从长远来看, 理想的状况是,科学家直接把专利技术转让给科技型企业,由企业做产业化的事,而科学家专注从 0 到 1 的科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