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董扬汽车视点
icon
Search documents
综合治理内卷的重要步骤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3-31 07:47
二、政府出手治理内卷理所当然,内卷是我国当前市场机制失灵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 内卷行为,不只是简单的低价销售竞争 。有媒体人总结为"六卷": 卷成本、 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 。说到底,是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为进一步扩大本企业 的市场优势地位,过度使用市场竞争机制,对产业发展和用户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主要伤害 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质量有所下降,损害用户利益。 对成本下降的过度要求,迫使企业降格使 用材料,对汽车产品的耐久性有不良影响。这类问题在产品强检中并不能被发现,用户在短期内也难以 察觉。 二是造成产业链上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发展。 深蓝汽车邓承浩在刚刚举行的电动汽车百人会闭门 会上讲,新能源汽车的很多供应链上企业,属于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大,过度降价造成难以为 继。供应链是产业的底座,整车企业是产业的金字塔尖,底座不稳,塔尖不可能发展好。 三是 在过去 两年中,不少 企业被迫降低了新技术研究开发投入。 这一现象在短期内看不出明显危害,但长期下去 必定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后劲。 3月17日李强总理签发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日前,司 ...
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显现的重要契机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3-19 09:13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量已达世界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 计,2024年共出口595万辆。分析其原因,包括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先世界,智能网联技术蓬勃发展等技 术因素。 但是笔者认为,疫情三年,为中国品牌汽车国际竞争力的显现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从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 根据统计,中国汽车整车出口,从2007年到2019年,一直在50万至100万间缓慢增长,2019年达到 122万辆。2020年为108万辆,2021年突破200万,2022年突破300万,2024年突破500万,去年接近600 万。明显可以看出疫情以来,中国汽车整车产品出口增长持续强劲。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汽车整车出 口增长,并不是新能源汽车带动。多数年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低于内销的比例。 因此可以得出结 论,中国汽车整车出口连续大幅增长,并不是某一项和几项新技术带动而成,而是整体品牌竞争力提 高,成本有了明显的优势。 二、首要原因,是中国制造美誉度提高,中国产品的性能、质量得到世界主要市场的认可。 疫情初起, 在世界范围内供应链出现多处危机,而 中国制造大显神威。一是 中国 采取严格的防控 措施,生产 ...
博世中国的中国创造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3-07 04:07
这些年来多次听博世中国前任总裁 陈玉东、 现任总裁 徐大全讲:博世中国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 业,和中国企业一样,全心全意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笔者一直不以为意 ,心想:你们这样讲,态 度是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两位在中国大陆成长的中国人执掌博世中国后,为中国汽车产业服务 的态度更热诚了,在疫情期间缺少芯片的情况下,辗转腾挪也很不容易。但你们的根本立场还不是想把 博世中国做大做强?博世集团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依仗技术实力和技术积累,一直在 做国产化业务,将德国技术转为中国制造,既有支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面,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而且笔者还清晰记得,许多零部件系统在中国不能制造的时候卖的贵,在中国企业可以制造之后又大幅 降价。 对于他们在中国开展真正的技术创新却一直不太相信。 为避免为外国品牌宣传的嫌疑,本文并不列出技术指标和价格,但希望行业有需要的可以去了解和 询价。更重要的是, 希望其他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子公司,也能像博世中国一样,真正开展 中国创造。 这样既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总体发展,而且是外企在中国汽车产 业新阶段的新发展机遇。最后用 徐大全总裁的话 做结尾 ...
全民智驾的另一面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2-19 08:16
第二,车上装用智能驾驶系统是有代价的。一是会提高成本。 当然几乎所有新技术新装备都会提 高成本。但我们应该提醒用户,智能驾驶技术现在还不充分成熟,还不是性能价格比最好的时候。 二 是有可能降低可靠性。 车上增加了那么多传感器,那么多连线,会提高故障率。笔者去年初曾有一次 轻微的追尾,结果造成一个前向的毫米波雷达连线断了,本来能开的车显示有故障,维修代价又不菲。 第三,不需要在所有车型上配置最高档的智能驾驶技术。 至少在性能价格比要求高的细分市场, 可以追求实用,不装用性能价格比还并不好的新技术、新装备。更何况 电动技术取代内燃机以后,原 本是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展汽车产品的应用范围的。 目前全行业似乎忽视了这个方面。 当然,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有一个过程,需要通过产业化扩大生产批量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实 用性和性能价格比。多装用智能驾驶系统,会促进其技术成熟和产业化,但也不需要所有车型都这样 做。应该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和不同价位车型的成本承受能力分档使用智能驾驶技术。 总而言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能在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引领世界汽车 产业,是全行业共同的目标。品牌向上也是大家所希望 ...
我看雷克萨斯落户上海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2-07 09:10
2、丰田雷克萨斯上海项目不大可能获得当年特斯拉项目那样的轰动效应。 与丰田等世界汽车 大企业相比,特斯拉具有产品技术与开发流程、销售与服务流程的先进优势。当年在上海独资生 产,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打破了价格天花板。丰田此项目对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会有那么大,但是 可以让丰田在与特斯拉以外其他世界汽车大 企业竞争中占据一定先机,也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型产业链走向世界。 此举 可能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产生影响,值得业界持续关注。 3、丰田此项目不大可能对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产生重大威胁。 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在于成 本、效率以及创新的环境 。丰田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在中国闭环开发、采购和生产,确实可以进 一步降低成本并提高创新的效率,但在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充分降本增效方面,不一定能比得上中 国品牌企业。以特斯拉为例,虽然在上海独资设厂获得巨大成功,但其成本控制能力和创新的效 率,并不比中国品牌的头部企业好。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卷比较严重, 希望特斯拉 和丰田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可以带来成熟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改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 4、 ...
锂电池太瓦时是如何炼成的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1-16 09:36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包括全部车用动力电池和大部分储能电池, 2024 年,我国共产销锂离子电池1096.8GWh和1039.5GWh,我国锂电池进入了太瓦时时代。这是举世瞩 目的辉煌成就,回顾这十多年的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化进程,不禁令人感慨万分! 现录出几次笔者记 忆深刻而结果始料未及的事情: 记得2011年底,笔者随广汽考察团去韩国三大动力电池企业考察学习,深感差距巨大。 彼时, 韩国三大企业都已建立三元锂电池技术体系,正极材料体系532、622、811,负极用石墨并准备掺 硅,对固态电解质开展预研,生产工艺成熟并建立可装车五万辆份的中试线,每家有上千人的电化 学工程师团队。而我国的头部电池企业,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电池,对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 锂电池的研发刚刚开始,电化学是冷门专业,各家的队伍也很小,还有电池生产线制造设备主要靠 日本和韩国进口。 当时笔者悲观地估计,20年时间都不一定追得上。而结果是,10年追上世界水 平,15年达到世界领先。 记得2014年随国务院主管领导在全国进行调研时,王传福同志极力鼓吹磷酸铁锂电池, 讲该电 池中国有优势,更适合中国国情,并断言可以成为汽车用动 ...
中国汽车走出去需要协调与指导
董扬汽车视点· 2025-01-02 09:31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去年又成为整车出口第一大国。下一步,我们应 该扩大在海外的汽车生产,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如何顺利走出去?业界有普 遍的担心。一是 与世界汽车生产大企业相比,中国汽车企业总体上缺乏在海外发展的经验。 二是 如何维护在目标市场国的竞争秩序,特别是如何 避免中国企业间的"内卷"。 三是 在目标市场国, 如何获得政策、法律、经贸、金融等各方面的支持? 四是 如何坚持长期主义,与目标市场国的经 济、产业等各方融合发展。 对此, 笔者的建议是:中国汽车走出去需要协调与指导,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与指导机构或组 织,在重点市场要有长期发展战略。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20多年前,我国摩托车产业就发 展到世界产销量第一,在国内发展受阻后,摩托车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先是走向越南等东南亚国 家,又走向南美,最终因为在海外的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商誉扫地,铩羽而归,对产业发展和国 家声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1、中国实施现代市场体制时间较短,而且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都比较快,缺乏有序 竞争的经验。所以需要指导和协调,需要在重点市场建立行业协调机构。 对比我国企业在海外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