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

Search documents
华阳新材提示风险:无稀土永磁概念,理性投资
Sou Hu Cai Jing· 2025-06-28 08:07
Core Viewpoint - Shanxi Huayang New Materials Co., Ltd. has faced significant market attention due to abnormal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with the company clarifying that its main business is not related to the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 sector [1][3]. Group 1: Company Overview - The core business of Huayang New Materials is precious metal recycling and processing, with an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2,500 kg for platinum mesh products and a disposal capacity of 1,000 tons for precious metal-containing waste catalysts [3]. - The company reported a total revenue of 387 million yuan and a net loss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of 186 million yuan [3]. Group 2: Stock Performance - The stock price of Huayang New Materials started at a low of 5 yuan per share on June 6 and saw a cumulative increase of over 66% by June 17, with multiple instances of hitting the daily limit [3]. - On June 16, the stock price dropped over 7% due to misinterpretation as a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 concept stock, followed by a rebound on June 17, where it reached a limit of 7.68 yuan [5]. Group 3: Financial Analysis - The company has experienced continuous net losses from 2021 to 2024, with a projected revenue growth of 43% in 2024 but only a marginal reduction in net loss by 13.5 million yuan [5]. - In Q1 2025, the company achieved a net profit of 98.81 million yuan through non-recurring gains from land use rights transfer, but the core business still reported a net loss of 26.56 million yuan [5]. Group 4: Market Sentiment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 Analysts indicate that the stock price volatility is primarily driven by market speculation surrounding the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 concept, with investors potentially facing significant risks if they continue trading based on incorrect expectations [6]. - Regulatory scrutiny has increased, with several companies facing inquiries due to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caused by concept misinterpretation,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investors to be cautious amid market irrationality [6].
我有种预感,稀土要大变化了,不是出口卡得严,也不是美国闹得凶
Sou Hu Cai Jing· 2025-06-28 08:04
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年西方国家围绕稀土的动作,越来越像是技术版围猎? 表面看,这像是一次行业规范。可要真只是为管理,那干嘛要管得这么细?再说,稀土产业链上谁重要谁不重要,圈里人心知肚明。这个名单,根本不是为 管理建的,是为了守。 我们不是没吃过亏。 2019年,赣州那起稀土技术泄密案还记得吧?一个高管把整套冶炼工艺图纸拷出来,转手就卖给了海外公司,最后判了七年。2021年,包头一家磁材厂的主 管也因为把产品配方泄给境外,被判五年。 这种事不是偶然,是围猎的常态。 你要问为什么稀土这么敏感,这不是矿石有多值钱,而是掌握稀土分离与应用技术的那一撮人,太关键。 技术可以保密,图纸可以锁仓,但人要是走了,一整套工艺就等于带走了。 法国刚宣布要加速建稀土分离厂,美国那边则高调搞人才归化计划。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国把一份稀土企业的核心人员实名制名单推了出来,技术骨 干,学历、专业、岗位,全得上报,一个不落。 这是我最近看到最值得琢磨的一步棋。 所以这份名单的意义,不是登记而是锁人。 技术不能溜出国门,这事听着像口号,其实是从人动手术的第一步。 西方不是没矿。 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全球储量前列。澳大利 ...
中方对稀土一个新动作,特朗普察觉情况不妙,迅速收回一个对华的禁令
Sou Hu Cai Jing· 2025-06-28 06:31
稀土之争,正成为中美科技博弈的焦点。近日,中国祭出稀土管控"新招",直指核心技术人才,而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政府则紧急调整对华政 策,释放出微妙信号。 6月25日,《华尔街日报》独家披露,中国要求国内稀土企业上报技术人员的详细信息,包括专业背景、教育经历及个人信息,旨在建立"稀土 人才名录",防止关键技术外流。这一举措被外媒视为中国稀土管控的进一步升级——从资源、技术到人才,中国正构筑全方位防线。与此同 时,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关税战中突然"松口",允许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乙烷,但附加"未经许可不得卸货"的苛刻条件。这一举动被解读为美国 在稀土问题上的一次战略妥协。 稀土(资料图) 中国的稀土管控早已不是新鲜事。从2023年12月将稀土提炼、加工技术列入禁止出口目录,到2024年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管理,再到建立 稀土产品追踪系统,中国的政策步步收紧。如今,新规将管控范围扩大至"人",直击西方国家的痛点——技术人才。外媒承认,中国在稀土磁 铁生产领域的技术优势难以撼动,而稀土加工设备的先进性更是全球领先。正因如此,西方国家长期觊觎中国技术,甚至不惜通过"高薪挖 角"窃取机密。 稀土(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的反应耐人寻味 ...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稀土博弈像掼蛋一样,中国在关键节点打了手好牌
Feng Huang Wang Cai Jing· 2025-06-28 06:30
凤凰网财经讯 6月28-29日,"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由凤凰网主办,雪花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赞助合作,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 理事会联合主办,以"为开放的世界"为主题,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系统性破解出海 难题,共探生态共赢转型路径。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战略学教授、新生代独角兽全球生态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滕斌圣 滕斌圣将全球格局类比为周朝末期或春秋战国阶段的礼崩乐坏。他分析道,以WTO、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框架已被高度弱化,近年局部战争频发颠覆了过 去"口头上威胁多于真正动手"的传统秩序。他进一步阐释"礼崩乐坏"在这里的含义:"礼"指制度框架,"乐"指价值观。他认为此前哈佛毕业典礼上倡导博爱 的演讲之所以引发争议,恰恰证明在框架崩塌后,这类"博爱"价值观的音乐进不了人们的耳朵。基于此,他断言,在原有格局受到如此大冲击的情况下,中 企要"走出去",具有必然性,但困难度绝对不可低估。 他以中美关税战为例指出具体压力:90天对等关税窗口期内,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实际增长了30%,其实增加了不少困难。但他认为,中国也打了很好的 牌。他将 ...
钢铁研究总院等申请真空还原熔炼制备高纯稀土铁合金专利,得到成分可控的高纯稀土铁合金
Jin Rong Jie· 2025-06-28 05:57
天眼查资料显示,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 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6932万人民币。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共对外投 资了9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499次,财产线索方面有商标信息69条,专利信息1682条,此外企业还拥 有行政许可43个。 金融界2025年6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稀土新材料 技术创新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真空还原熔炼制备高纯稀土铁合金的方法"的专利,公开号 CN120210451A,申请日期为2025年03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还原熔炼制备高纯稀土铁合金的方法,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解 决了如何制备出高纯稀土铁合金,尤其是冶炼高质量稀土钢所需的高纯稀土铁合金的技术问题。一种真 空还原熔炼制备高纯稀土铁合金的方法:步骤S1、将纯铁加入熔炼室内,将稀土氯化物和还原剂加入 给料器内,待真空度67‑150pa并保持,送电升温;步骤S2、铁液升温到1600‑1650℃并保持,将稀土氯 化物和还原剂加入铁液中,处理20‑30min,保持真空度67‑150pa;步骤S ...
24小时换三帅!稀土巨头突发人事地震,一粒稀土芯,万里国土安
Sou Hu Cai Jing· 2025-06-28 04:52
2025年6月26日,中国宣布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将加快对稀土相关出口许可申请的审查,并为欧盟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中欧在稀土贸易上的摩擦,也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稳定注入了强心剂。然而,就在几天前的6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经历了一 场令人震惊的人事地震:三位核心人物——董事长杨国安、董事董贤庭、以及郭惠浒——几乎同时递交辞呈,旋即引发了24小时内连换三帅的紧急调整。 中国稀土人事地震:一场关乎国家战略的权力交接? 这场人事变动,远非普通的人事更迭那么简单。它背后,是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稀土战略资源,以及中美、中欧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公告显示,三位离职董事均为非独立董事,且均未持有公司股份。然而,他们的集体离职,如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稀土未来走向的 诸多猜测。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别有用心的人才流失?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核心人才流失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此番事件更显得扑朔迷离,非同小可。 正是基于稀土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此次中国稀土集团的紧急人事调整,或许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举措。 我们期待在新的 领导班子带领下,中国稀 ...
【Tesla每日快訊】 從工廠到家門,Model Y自己開到家!這是未來買車的方式嗎?🔥稀土危機/LFP電池(2025/6/28-1)
大鱼聊电动· 2025-06-28 04:15
大家好我是大鱼 今天的资讯 包括下面几个消息 1. 投资市场新闻 2. Model Y自己开到家 3.特斯拉生产经营 方面的消息 关注这些领域的朋友 不要错过 今天重要的内容 OK let's go 先说特斯拉的股票 周五收盘是323.79% 全天下跌了4.7%美元 跌幅是1.43% 美国三大股指 纳指上涨0.52% 道指上涨0.99% 标普上涨0.52% 稀土方面的消息 最近中美之间的 贸易协议取得一定进展 听起来挺振奋人心的 中国承诺加速批准 稀土的出口许可 美国则同意放宽 对部分中国商品的限制 中美这是要握手言和 准备一起做生意了吗? 但别高兴太早 根据路透社的报导 虽然纸面上 说得天花乱坠 但实际上 中国对西方公司的 稀土出口申请审批 还是拖拖拉拉 很多公司拿到手的 磁铁勉强够 工厂用几天 是否能维持正常生产 完全没谱! 说到受影响的企业 福特汽车 绝对是头号苦主 福特负责电动汽车 产业规划的副总裁 丽莎 · 德雷克(Lisa Drake) 说得很直白 她说福特稀土供应 只能勉强应付当下 随时得为下一批货 四处奔波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 福特甚至因为稀土短缺 关闭了芝加哥的 一间工厂 虽然现在恢复运作 ...
欧盟“臭鱼论”背后的稀土博弈:中欧战略互信的试金石
Sou Hu Cai Jing· 2025-06-28 02:19
一、欧盟的"挫败感"与战略焦虑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欧盟高级官员竟以"臭鱼"(the stinking fish)比喻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折射出欧 洲的深层焦虑。这一言论被香港《南华早报》曝光后,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长扎比 内·魏安德(Sabine Weyand)甚至声称:"你把一条臭鱼放在桌上,然后还想让我付钱把它拿走。"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反映了欧盟在稀土供应链上的脆弱性。自2025年4月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以来, 欧洲汽车、风电、电子等行业陷入"断供危机"。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因稀土磁铁短缺被迫减产,部分生产 线甚至停摆。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Jorge Toledo)公开喊话,称欧洲企业面临"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并 希望中国在7月中欧峰会前解决稀土短缺问题。 然而,欧盟的"挫败感"并非单纯源于供应链危机,而是其长期对华战略矛盾的体现。一方面,欧盟在电动 车、医疗器械等领域对中国企业设限,甚至援引《国际采购工具》(IPI)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公共采购;另一 方面,却又要求中国单方面放宽稀土出口,这种"双标"逻辑显然难以获得中方认同。 二、中国稀土政策的战略逻辑:安全、规则与 ...
“中方稀土审批提速:欧洲稳了,但在美国的还得等等”
Guan Cha Zhe Wang· 2025-06-28 01:52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27日报道,随着中国稀土磁铁的出口开始流通,整个汽车供应链大规模停产的威胁正 在消退。 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的市场事务主管尼尔斯·波尔(Nils Poel)证实,欧洲供应商已获得足 够的许可证,避免了本月早些时候预测的大范围生产中断。 6月初,CLEPA曾担忧称,从4月开始向中方提交的数百份许可证申请中,仅有约四分之一获批,多家 欧洲零部件工厂和生产线已被迫关闭。若未找到解决方案,预计三到四周内将有更多生产线停产。 6月26日,中国商务部表示,已经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欧盟稀土出口合规申请,并将持续加强合规申请 的审批工作。27日,商务部另就中美伦敦框架的有关情况回应表示,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 项出口申请。美方将相应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波尔告诉路透社,中方许可证发放速度正在"加快",已从25%提升至60%,目前仍有数百份许可待批。 "总体来看,我们可能在7月仍能维持生产,而且影响也是可控的,"波尔说,"或许个别生产线会受影 响,但目前我们已经避免了大规模停产的可能。"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官员也告诉路透社,中方正为欧洲企业审批"最低限 ...
印度稀土豪赌14天!青岛急会中俄,莫迪押注40亿突围?
Sou Hu Cai Jing· 2025-06-27 20:31
印度近日发出严厉声明称"最迟14天内将停止使用中国稀土",但与此同时,防长辛格却迅速飞往青岛,与中俄双方积极展开谈判。莫迪政府斥资40亿人民币 致力于稀土自主化发展,然而,印度本国汽车制造商的稀土磁铁库存只够支撑72小时的生产,若不解决,工厂即将面临停工的窘境。这场充满矛盾的"稀土 突围战",究竟反映出印度怎样的战略紧迫感? 1. 高达40亿的豪赌,仅仅14天的承诺?印度的"稀土梦"实质有多脆弱 就在中印副外长在新德里讨论"放宽稀土出口管制"后的不到24小时内,印度就单方面撕毁了与日本长达13年的稀土供应协议。表面上宣称是为了"优先保障 国内需求",实则是把日本当作了替罪羊:去年,印度向日本出口的1000吨稀土占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如今突如其来的断供让丰田和本田的电动车生产线 陷入混乱。日本经产省对此只能无奈表态:"不便评论双边问题"——盟友的脆弱,在生存危机面前显得毫无意义,只是一枚随时可舍弃的棋子。 the former the first the state t 2017-05-2 Paris th 2 300 the state of the state 1 a 7 7 3 3 a 201 . pro ...